甘肃省某县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调查研究

2022-06-20 21:10赵俊博
新农民 2022年15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

赵俊博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基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载体,是农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在我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稀缺性。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出现的问题是:部分农村土地无人耕种,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某县土地抛荒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深刻认识该县土地抛荒的现状、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一些建议对策,以期能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些有些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土地抛荒;劳动力流失;土地流转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22%左右,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随着我国不断加速的城镇化历程,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匮乏、追逐经济利益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我国农村产生了较为广泛的耕地撂荒现象。2004年之后,国家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诸多农业扶持政策,但农村土地抛荒问题依然存在且有恶化趋势。中国的土地抛荒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不但浪费大量耕地资源,也对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怎样盘活土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此次研究选取甘肃省某县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该县周边农村的农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析该县农村土地抛荒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1 甘肃省某县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的甘肃省某县(以下简称甘肃省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面积2012km2,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18年底,该县总户数达79131户,其中农业户68132户,非农户10999户。总人口达332364人,其中农业人口304017人,非农人口28349人。年末常住人口27.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36万人,城镇人口7.36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

2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52万人,城镇人口7.13万人。当地的农村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83mm,属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且耕地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作物是一年两熟。该县土地抛荒现象到底有多严重,根据问卷调查得到,该县可耕地面积9.33万hm2,调查得到的撂荒地共有0.922万hm2,占了总耕地面积9.88%,耕地的闲置的数量已经初具规模,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将该县农村耕地抛荒的现状总结如下:

1.1 从耕地闲置的表现来分析,基本都是高投入低产出的陡坡洼地,缺水田为主的抛荒

甘肃省某县农村土地抛荒的特点有二,一是经济条件差乡村的土地抛荒面积大于经济条件好的;二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土地抛荒要比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土地抛荒严重得多。科学研究分析,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调查中发现,有59%以上者认为,被撂荒的土地是交通不方便,村镇和土地间的距离比较远。此外,有无良好的灌溉水也直接影响土地是否被耕作。调查结果显示,该县能够得到充足便宜的水资源仅有17%,从而影响土地耕种效果。除上述原因外,季节性阶段性的病虫害鼠灾,气候天灾也无法预测,如有些地方数年在收获的季节遭受冰雹,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出现土地无人耕作而抛荒的现象;农业基础设施低下,耕作条件差,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由于政府的基础投入具有局限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农作物的种植没有保障。

1.2 从耕地抛荒的类型来分析,主要是以移民搬迁造成的抛荒

由于農民收入的增加,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农业人口非农化,造成耕地抛荒不可避免。历史上该县地处山区,农村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等传统生计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较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土地利用的变化相对单一,而且土地开垦扩张比较活跃。本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非农转移,土地开垦扩张下降但是土地抛荒急剧增大,所以说,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是该县农村土地抛荒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以在家耕地的主要劳动力来分析,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的劳动力不足也一定程度造成了抛荒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主体的减少,同时,进入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再返回农村,进一步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发生变化,留在农村的主要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而老人和孩子由于体力差和缺乏农业耕种技能,只能放弃交通不方便的山区土地,这样进一步导致了边际耕地的抛荒。

1.4 以农村村民对耕地的态度来看,抛荒现象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当地农村生产效益比较低,造成农民种地积极性较低,在调查中,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土地面积较少,种植的粮食仅仅基本满足自给,种植土地的收入远远无法达到家庭高质量物质生活的要求。此外,现在的农村80后、90、00后在其成长阶段除了读书以外,长期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不多;有的孩子,看着自己的长辈做农活很辛苦,从心底里就有厌恶农业生产情绪。打工族不“勤农”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农二代”“农三代”最坏的打算也是像父辈一样到城里打工,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当一个种田人。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后继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仍在耕种的农民会因年老而退休,年轻人因厌恶或不懂技术而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耕地抛荒势必会愈演愈烈。

2 甘肃省某县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受地方经济的约束,当地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不足以满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农田道路经常性的水毁造成道路破坏、灌溉设施得不到维修造成农作物灌溉困难,以及农业耕作环境恶劣,山地交通不便造成收粮成本过高等等。

2.2 农村产业结构和体制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

一是农村的产业机构变动原因。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离家外出转向第二和三产业,导致种植业劳动力不足。根据此次调查,该县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30%,常年外出劳动力达到总劳动力总数的12.9%,并且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因为年轻人潜意识都不想从事农业劳动,而是想走出农村,进入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更为优越的城市,做收入更高的工作。于是农村多是老人和小孩,受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制约,他们只能干能之所及的部分农活,而条件恶劣的土地无力耕种,造成土地的长时间的闲置,从而逐渐蜕变为荒地。

二是农村土地体制原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大多数以“离乡不离土”的半分离状态进行,这种方式存在很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国家的城市化战略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外出就业机会,农民大多不愿离开城市回家种地;另一方面,因为历史时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体制,进城务工的农民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农民不敢放弃家里的土地,又不想将自己的土地流转或交回,从而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运营,而且当地的村干部往往管理不善导致土地抛荒。

2.3 农业产品价格低,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在此次调查的甘肃省某县,由于生产条件不好和技术落后等原因,农业本身效益低。这些年来,农作物产品的结构性、阶段性和低水平过剩导致了从事农业的市场风险,同时因为农作物产品属于日常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比较恒定、需求也比较稳定、净利润不高,导致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在该县这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小农种植出现规模不经济,务农成本高且劳动强度大,而往往年亩收入不到外出打工的月收入,甚至出现亏本。所以,种地的收入十分有限,远远低于农民的生活预期,导致种地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土地抛荒。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农业生产成本大于个人进城务工成本,很多人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便闲置了耕地。虽然国家采取多种政策,但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

2.4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土地抛荒

一是养老观念的传统性制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土地就是农民的信仰,一生的寄托和守望。很多的农民的观念是以土地为生命,是养老和生活的根本,因此土地的流转遇到传统农民思想的制约,发展受到限制。

二是收入水平制约。大多数的农民认为种地是维持生计的唯一方式,从而不愿意也不敢轻易地将土地进行流转。也有很多的农民为了可以通过耕种获得更多的利益去改善生活也不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而那些已经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农民,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进行利益的积累,但是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没有方法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这些农民也不会轻易地放弃手中已有的土地。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此次调查研究的甘肃省某县很多的农民没有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当中,这就造成农民需要自己负责自己的养老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就将土地视作“救命田”、“保险田”、“养老田”,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轻易的进行土地的转让或者放弃。

3 解决调查研究的甘肃省某县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对策

虽然造成土地抛荒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有些甚至短期内无法解决,但绝不能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对于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必须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向农村发展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和保证农民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3.1 要做好农业农村的顶层设计

各级政府应当要进一步重视农村发展和农业土地问题,提高对土地抛荒问题紧迫性的认识,强化解决土地抛荒的能力和手段,要就土地抛荒情况开展研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土地抛荒问题。

3.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一是提高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该县水利设施较为落后,很多都是“靠天收”的土地,由于種地成本高风险大,最先被农民抛弃,并且面积也较大,乡村干部应当组织农民,加大对水利设施的维修保护力度,加强管理科学调配使现有水利设施作用达到最大发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二是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的力度。提高农田平整的质量和数量,优化田间道路的建设,使之符合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动强度。基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持续不断的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保持农业活动的稳定性。

三是加大农业补贴。现阶段我国主要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不紧密,我国粮食自给率高,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不现实,可能将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不可行。但国家应该大幅提高农业补贴,使农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做到谁种粮谁受益,不能种与不种都受益。同时对粮食补贴外对因国际原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的柴油、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国家也更应当给予相应的补贴,避免生产资料的上涨侵蚀农民的利益。

3.3 强化土地承包管理,不断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流转步伐

一是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素养。为了改善此次调查的甘肃省某县土地流转情况,就应从思想方面着手改变,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通过加强领导和宣传,积极宣传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转变农民“救命地”“养老地”等落后观念,认识到土地流转与养老不存在固有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摆脱单一形式的土地流转制度,以帮助甘肃省县区等西北地区更好的发展。

二是创新经营体制,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当地县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针对土地抛荒的具体情况,土地流转的办法和措施。应当妥善处理好人口、劳动力和土地等变化形成的人地矛盾问题;应当认真做好余缺地的调剂工作,将土地转包给劳动力富裕户耕种,或通过小调整再取得村民一致意见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这部分土地重新向农户发包;应当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地,可以由集体收回,对陡坡、水源条件差的可以统一改造为经济林基地,对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交通便利的,可办成扶贫工厂或者农家乐,对外发包或集体统一经营;可以将分散的抛荒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取调换与转包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可以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基层干部、种地能手、科技人员参与土地流转,领衔承包兴办小农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3.4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发农业保险,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让农民享受到全面的医疗保险和养老社会保障。农民保存手中的土地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得到收入以及将来的老有所依。因此为了激励农民土地流转,必须帮助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帮助农民可以享有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民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办理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需要的问题,使得农民可以看淡土地的养老和保底作用,促成土地的流转。

4 结语

通过对甘肃省某县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甘肃省一部分县区的农村土地抛荒问题非常严重,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必须受到各方重视。农业是中国崛起的立国之本,一个大国、强国饭碗必须端在自己的手里,而立农根本是土地。为此,我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惠农政策来激励农业生产,但是农村土地抛荒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对农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创新经营体制,加快土地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社会制度保障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此外,还应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战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管理和农民土地收入水平,进而逐步解决农村的土地抛荒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琴.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的终结及其治理[J].长江论坛,2014(11):22.

[2] 张继匀.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2015(1):9.

[3] 吴建华,吕金荣.当前农村耕地抛荒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5):25.

[4] 朱建星.共建富丽新农村试验区[J].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2013(1):11.

[5] 班志明,马华明.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大观,2016(1):30.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