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

2022-06-20 21:10李巧珍陈少林雷景军刘明庆
新农民 2022年15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李巧珍 陈少林 雷景军 刘明庆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横山马铃薯发展情况及山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

关键词:横山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栽培技术

横山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梁峁丘陵区北端,总面积4333km2,无定河的形成,把横山分成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两大部分,面积占1/3和2/3。耕地面积12.08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7.33万hm2,主要种植小杂粮、玉米、水稻、马铃薯和其他一些经济作物。

横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旱草原气候,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年平均降水量390mm左右,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年平均气温8.6℃,年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气压控制,夏季受大陆低气压影响,气压系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无霜期为146d左右,平均日照时数为2815h。年总辐射量为139.23千卡/cm2,是我省多日照强辐射区。四季分明,有利于马铃薯、玉米等杂粮的生长发育。

1 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种植面积大约533.33多万hm2,云南、甘肃、内蒙古等省份面积在26.67万hm2以上,2021年我省种植面积在38.88万hm2左右,占全国533.33万hm2的7.29%,榆林市种植23.33万hm2,占全省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60%,总产量350万kg,横山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在

2万hm2左右,90%马铃薯种植在秋林沟壑的山旱地上,无灌溉条件,品种为紫花白或冀张薯8号,其他品种面积比较小,正常年份,一般产800~1000kg/667m2,薯形不好,芽眼深,但品质好,耐储藏,吸引了大量的南方客商和本地城市居民,价格保持在1.4~1.8元/kg,2021年达到3元/kg,增加了一批在家务工人员的收入,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栽培技术

2.1 确定施肥量

2.1.1 确定目标产量,科学施肥

目标产量即当年种植马铃薯的预定产量,它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而确定。另外,也可根据地块前3年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再提高10%~15%作为马铃薯的目标产量。如某地块为较高肥力土壤,当年计划马铃薯产量达到1200kg/667m2,则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0.0kg/667m2、4kg/667m2、21.2kg/667m2。种植马铃薯一般选择前茬为禾本科或豆科的作物为好,施腐熟的农家有机肥3000kg/667m2,施磷酸二铵195~225kg/hm2、尿素300~345kg/hm2和硫酸钾240kg/hm2,深翻30cm。

2.1.2 增加微肥的施用

马铃薯对微量元素硼、锌等較敏感,如果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低于0.5mg/kg,则需要施用锌肥。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在酸性条件下比碱性条件要高,所以碱性和石灰性土壤易缺锌。长期施磷肥的地区,由于磷与锌的拮抗作用,易诱发缺锌,应给予补充。常用锌肥有硫酸锌,基肥用量7.5~37.5kg/hm2,种薯用4.0~5.0g/kg肥料拌种,或浸种浓度0.02%~0.05%。如果复合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锌即不必单独施锌肥。

2.2 催芽、切种与拌种

2.2.1 催芽晒种

催芽晒种和不催芽相比有提早出苗、苗全苗壮、提早结薯、延长生育期的作用。据试验,催芽晒种比不催芽增产10%~29%,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在催芽过程中可发现感染病害的块茎,及时淘汰感染病毒的纤细芽块茎和烂薯,做到苗全、苗壮。晒种是关键,晒种过程中在芽的周围形成了原始的根状突起,播种后比不催芽者早发根,且根系强大,提高了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播种前15~20d出库(窖),逐渐升高温度至10~20℃,在黑暗条件下催芽。催芽期间上下翻动,使幼芽均匀一致。芽长0.5~1cm时移至室外,在5~15℃条件下晒种7~10d,晒至薯皮变绿,幼芽变为紫绿色壮芽为宜。

2.2.2 科学切种

(1)切块方法。40g以下小薯可整薯播种;51~100g薯块,纵向一切两瓣;100~150g薯块,一切三开纵斜切法,即把薯块纵切四瓣;150g以上的薯块,从尾部根据芽眼多少依芽眼螺旋排列纵斜方向向顶斜切成立体三角形的若干小块,并要有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尽量带顶芽。切块应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发根。单块重35~40g。每个切块带2个健全的芽眼。一般在播种前2~3d左右。同时剔除杂薯、病薯和纤细芽薯。

(2)切刀消毒。每人准备两把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每切10~15刀换一次切刀,当切到烂薯或病薯时把切刀擦拭干净后再消毒。消毒液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

(3)药剂拌种。薯块用0.16%的甲基托布津+0.035%农用链霉素作溶质,石膏粉(横山多为碱性、弱碱性土壤,不提倡用滑石粉)作溶剂拌种。(用2kg70%甲基托布津+0.44kg农用链霉素拌入50kg溶剂,每50kg种薯用2kg混合药)拌药要求切块后30min,均匀拌于切面。酸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用滑石粉作为溶剂,碱性土壤用石膏粉作为溶剂拌种。

2.3 种植密度与深度

2.3.1 种植密度

早熟品种宜密植,晚熟品种植株高大,生长期长,种植密度宜稀;肥沃土地养分供应力强,植株高大,叶面积相对较大,种植密度宜稀;瘠薄的土地,营养不足,植株瘦小,叶面积较小,种植密度宜大;此外,用途不同种植密度也不相同,商品薯用途栽培宜稀,种薯生产宜密;用途不同密度宜大;薯条加工用途宜稀,淀粉加工用途宜密。一般山旱地播种密度保持在3000株/667m2左右。

2.3.2 播种深度

马铃薯播种深度因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季节不同,播种深度也不尽相同。一般干旱地区则宜深;粘质土壤宜浅,沙质土壤宜深。一般微型薯开沟深7cm,覆土后从种薯到垄顶10~12cm;旱地平作栽培,开沟覆土深度10~13cm,并及时镇压保墒。

2.4 田间管理综合技术

马铃薯生长期田间管理重点是:前期查补苗,中耕除草,早追肥,培土;中后期注意防治病虫害。

2.4.1 幼苗期(出苗~现蕾)管理

(1)查苗补种。苗基本出齐,应及时查苗补种,检查缺苗时,应找出其缺苗的原因,如薯块已腐烂,应把烂块连同周围的土壤全部挖除,以免感染新补种的种子。

(2)除草中耕培土。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少则20d左右,多则30~40d。播种后因温度逐时上升,杂草比较多,在齐苗后应及时除草。一般在植株封垄前除草2~3次。第一次中耕培士时间在苗高6cm左右。此期地下匍匐茎尚未形成,可合理深锄。10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此期地下匍匐茎未大量形成,要合理深锄,达到层层多培土的目的。现蕾期进行第3遍培土,此期地下匍匐茎已形成,而且茎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因此要合理浅耕,以免伤及匍匐茎。苗期3次中耕培土,增强土壤的通气性,为马铃薯根系发育和结薯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除草和中耕培土可同时进行。

2.4.2 结薯期(现蕾~终花)管理

(1)使用抑制剂。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旺盛的田块喷施矮壮素,丁酰井和多效唑等抑制剂,抑制地上的部分生长,促使光合产物从茎叶向地下块茎运输,促进块茎的形成和彭大。

(2)预防病害。此期容易流行马铃薯晚疫病,可在发病前期,用药剂进行防治和预防。

2.4.3 膨大期(终花~块茎生理成熟)管理

(1)防早衰。此期根系逐渐衰老,吸收力减弱,要注重防早衰。对生长较弱的田块,可叶面喷施一次0.5%~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有效地防早衰,使地下块茎达到生理成熟。

(2)注意病害的防治。进入生长后期,晚疫病发生较严重,应及时用药剂进行防治。

2.5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2.5.1 主要病害及防治

(1)晚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严重的一种真菌病害,传播速度很快,被群众称为“雾打”。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选用脱毒种薯。三是建立无病留种田。四是适时早播。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病前,可选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病害发生后,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进行第一次喷药,以后视情况每隔7~10d喷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用药可选择68.75%银法利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3%金雷多米尔锰锌600~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为了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2)早疫病。早疫病是马铃薯最主要的叶片病害之一。通常在花期前后首先从底部叶片形成明显的同心轮纹形状,引起植株枯黄、落叶或早死。

一般晚熟品种较抗早疫病,防治措施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二是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以用70%代森锰锌、64%杀毒剂、75%百菌清等药剂防治,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d左右。

(3)环腐病。由马铃薯环腐病菌引起的环腐病,是在温带地区反复发生的病害。当使用温带地区的种薯时,它偶尔也会在热带地区发生,而且可能会与青枯病(褐腐病)相混淆。

症状:往往在中后期发生并包括萎蔫(通常只是一个植株上的某些茎枯萎。底部的叶片变得松弛,主脉之间出现淡黄色。可能出现叶缘向上卷曲,并随即死亡。茎和块茎横切面出现棕色维管束,一旦挤压可能会有细菌性脓液渗出。块茎维管束大部分腐烂并变成红色、黄色、黑色或红棕色。块茎感染有时可能会与青枯病混淆,除非在芽眼周围不出现脓状渗出物。环腐病是一种主要靠种薯传播的病害,它存活在一些自生的马铃薯植株中。细菌不能在土壤中存活,但可能被携带在工具、机械、包装箱、袋上。

使用无病种薯。在播种干净的薯块之前,要消除田间前茬留下的薯块,然后是严格的无菌操作,并将箱子、筐子、设备、工具消毒。使用新的包装袋。最好能用整薯播种,防止切刀传播此病害。

(4)疮痂病。由疮痂病链霉菌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在大多数种植地区发生的一种块茎缺陷,一般发生在碱性土壤上。这种有害病菌已经潜伏在大多数马铃薯生长的土壤里。它严重影响块茎质量,使块茎失去商品价值,但对产量影响不大。

症状:有几种类型的病斑发生。它们可能是肤浅的或网状的、深的或小坑状的、或者凸起状,好像薯块上长的疮疤(故称之为疮痂病)。它们从大小到形状都不同,但通常是圆形而且直径不超过10mm。它们可以相互结合,所以使得块茎表面大部分被感染。细根可能也会受害。

防治措施:避免种植有疮痂的种薯。避免重复种植马铃薯或其他易感瘡痂的植物,诸如:红甜菜叶、甜菜、萝卜、甘蓝、胡萝卜、欧洲萝卜(该病对这些植物影响不大)。采用抗疮痂品种对防治该病害非常有效。

2.5.2 主要虫害及防治

(1)蚜虫。蚜虫种类很多,危害广泛,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蚜虫群聚在叶片背面,吸食叶片的汁液使植株变弱,同时排泄出含糖分泌物有利于黑色真菌在叶片上的生长。而且蚜虫在植株间移动能有效传播病毒性病害。防治时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2)马铃薯瓢虫。又名28星瓢虫、花大姐等。瓢虫的成虫、幼虫都能危害,它们聚集在叶子背面咬食叶肉,最后只剩下叶脉,形成网状,使叶片和植株干枯呈黄褐色。这种害虫大发生时,会导致全田著苗干枯、远看田里一片红褐色。危害轻的可减产10%左右,重的可减产30%以上。药剂防治时,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1代幼虫孵化盛期防治效果较好,因虫卵多产于叶背,叶背面不要漏喷。选用50%敌放畏乳油1000倍液,或50T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杀灭菊酯4000倍液喷雾。

(3)地下害虫。马铃薯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蝼蛄和地老虎。

地老虎是数种夜蛾的幼虫,后背有很明显内斑点和线条状,能将幼小植株的茎咬断。健壮的灰色幼虫可长达5cm,白天潜伏在植株的基部。靠近地表的茎偶尔也会被侵害。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它们有健壮而卷曲的身体且胸部长了小足。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使地下块茎形成较深的空洞。

蝼蛄也叫拉蛄、土狗子,成虫(翅已长全)和若虫(翅未长全的)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它咬食马铃薯的地下茎、根,或直接咬食芽块,造成缺苗断垄。

防治办法:一是有机肥料在使用前要经过高温发酵,杀死幼虫和卵。二是秋季深翻地,深耙地,破坏它们的越冬环境,冻死准备越的大量幼虫、蛹和成虫;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和杂物,并带出地外处理,以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三是利用糖蜜诱杀器和黑光灯、鲜马粪堆、草把等,分别对有趋光性、趋糖蜜性、趋马粪性的成虫进行诱杀。四是播种时每亩用杀地虎(10%二嗪磷颗粒剂)0.5kg或大地英雄(8%克百威·烯唑醇颗粒剂)1kg,拌毒土或毒砂(20kg左右),与基肥一同撒翻地中。也可用辛硫磷在苗期灌根,或中耕时把上述农药撒于苗根部,毒杀害虫。小面积防治还可以用上述农药特掺在炒熟的麦麸、玉米或糠中,做成毒饵。在晚上撒于田间。

2.6 收获与贮藏

2.6.1 收获

当马铃薯叶片逐渐变黄转枯时,表明马铃薯地上部分已基本停止生长,马铃薯已达到生理成熟期,块茎的收获产量已达到最大值。但是有时收获时间并不一定要在成熟期进行,在市场行情好时,块茎发育达到上市的要求,就可以提前收获,供应市场获得较高的收入。此外,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灵活掌握收获期。

2.6.2 贮藏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80%左右的水分,所以贮藏比较困难,因此要特别重视贮藏的技术环节,一是对原有的贮藏窖进行清扫消毒处理,消毒可用来苏尔和甲醛、生石灰等。二是控制块茎的堆放量,一般来说装入块茎的体积不宜超过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块茎在窖内的堆放高度一般应控制在1.5~2m,可因品种的不同略有变化。贮藏初期因块茎刚入窖,温度和湿度可能高一點,这是正常现象,但一般不超过20℃,20d后窖温开始下降。长期贮藏的块茎,温度应控制在2~4℃,湿度控制在85%~90%为宜,保持块茎既不发芽,又不过多失水。贮藏期间应注意对窖内进行通风,保证窖内的空气流通,避免因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块茎无氧呼吸。

参考文献

[1] 任正军,闫海燕,梅蕊,等.榆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9S):143-144.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