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可覆盖DC-20 GHz的带引线的表贴管壳的设计

2022-06-20 09:02罗建
现代信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引线电感端口

摘  要:利用高温共烧陶瓷(HTCC)工艺,研制了一款具有6根射频引脚的有引线封装微波管壳,外形尺寸为20 mm×15 mm×5 mm。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款带引脚的表贴式Ku波段双通道下变频3D-SIP模块,成功实现了模块的表贴化,小型化和封装标准化。其尺寸仅为传统设计方案的5%,重量小于5 g。

关键词:3D-SIP;管壳;Ku波段

中图分类号:TN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22)01-0056-04

Abstract: Using high temperature co fired ceramic (HTCC) process, a encapsulated microwave tube shell with lead wire and 6 RF pins is developed, and the external dimension is 20 mm × 15 mm × 5 mm. At the same time, on this basis, a surface mount Ku-band dual channel down conversion 3D-SIP module with pins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which successfully realizes the surface mount, miniaturization and packaging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odule. Its size is only 5% of the traditional design scheme, and its weight is less than 5 g.

Keywords: 3D-SIP; tube shell; Ku-band

0  引  言

随着现代无线通讯技術的高速发展,对微波射频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系统向着更高频率、更宽的频带和更小体积发展。在这种要求下,频率覆盖高频的表贴形式管壳结合3D形式集成电路的方式可有效满足系统需求,解决众多问题。目前,QFN表贴管壳的外形尺寸太小,长宽均在10 mm×10 mm以内,这对于大部分的功能复杂的3D电路显然不太实用;而有引线表贴管壳虽然尺寸较大,但最高的应用频率基本在C波段以下,严重束缚了3D电路的频率使用范围。为了克服以上管壳种种的不足之处,创新采用HTCC多层布线技术,结合微波信号三维传输的设计方法,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有引线的表贴封装管壳,实现了DC~20 GHz的信号传输,满足大部3D分电路的频率需求;同时结合3D技术实现了多功能电路的表贴化、小型化和封装标准化设计。

1  高频表贴管壳的设计与仿真

随着射频微波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路模块需要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为了集成更多的电路与功能,多功能模块内部常常由很多种芯片及器件组合而成,采用3D电路形式设计的多功能模块更是如此,经常集成十几种以上的芯片,所以用于3D电路的表贴管壳需要有充足的空间容量。经多种方面综合考虑,将管壳尺寸初步定为20 mm×15 mm×5 mm,由于此尺寸较大,QFN的设计方式已不再满足可靠性要求。因此,需将管壳的所有端口设计成有引线结构。同时,为了防止管壳在使用时被拉裂,还需对引脚进行缓冲化设计(将引脚半圆化处理)这大大增加了射频端口电特性的设计难度,端口结构如图1所示。

目前各种陶瓷外壳射频引脚常用的实现方式,一般都是多种微波传输方式的互连结构,最常见的过渡结构包括微带线-带状线-微带线、微带线-同轴线、共面波导-微带线等。

根据HTCC工艺的设计要求及规则,本文所设计的表贴式微波管壳的射频端口主要由6部分组成:带弧形的引线-引线焊盘-信号过孔-带状线-信号过孔-键合指。这种连接方式带来的问题有:(1)引线弧形半径为0.5 mm,对于射频信号而言,已呈高阻特性;(2)由于工艺对引线可靠性的要求,引线焊盘尺寸一般较大,对射频信号而言又呈低阻抗特性;(3)过孔需按工艺设计规则进行设计,一般也会偏离50欧姆的阻抗值。因此,这样的一个过渡结构必然带来微波传输的不连续性;从等效电路来看相当于串联或并联一些电抗元件,或使微波网络的参考面发生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特性。

对于这样阻抗不连续处较多阻抗变化剧烈,且包含多种微波射频传输形式的复杂过渡结构来说,要实现微波射频信号端口在频率范围从DC~20 GHz的宽带匹配,确保微波射频信号的完整传输,需要经过完整且准确的理论分析,同时需要结合仿真软件对其采取合理的匹配设计,仿真优化,消除阻抗的不连续性。

弧形引线与引线的焊盘是较为常见的结构,分析处理相对较为简单,对其的研究分析也较为充足。弧形引线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主要体现出电感特性,引线的焊盘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主要体现出电容特性。而过孔对信号的影响较为复杂,故在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由单过孔模型可知,过孔含有寄生电感和电容,图2为单过孔LC等效模型。模型中C是寄生电容,L是寄生电感,以上L与C均可通过公式计算。

过孔的寄生电容可以通过式(1)计算[1-3]:

式中D1为过孔的焊盘直径,D2为电路板上隔离环的直径,C为过孔寄生电容量,εr1为电路的介电常数,T为电路板的厚度。

同样,过孔也存在串联寄生电感,这个电感的存在可以造成信号传输的不连续,造成信号的反射,也会降低电源旁路电容的有效性,最终会使整个电源供电滤波效果的变差。

上式中,h为过孔高度,L为过孔的寄生电感,d为过孔直径。

由以上公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寄生电感影响最大的是过孔的高度,而过孔的直径对电感的影响相对较小。经过以上理论分析,选用的材料介电常数为9.8,介质损耗为0.01的氧化铝黑瓷。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中对该三维互连结构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

图3为表贴管壳端口互连结构仿真模型示意图,该结构上面部分为HTCC 基板,是表贴封装的主体部分,下面部分为印刷电路板,是表贴封装的安装母板;中间层为镀金可伐材料加工的引脚,主要将陶瓷管壳的射频信号和母板微带线相连。经分析,引脚的弧形部分会给端口引入较大的电感量,这样必然带来传输特性的恶化。因此需要引入电容对其进行匹配:在引脚焊盘处加宽带线,引入匹配电容。同理对端口其它部分的阻抗失配进行匹配分析后,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匹配设计。经匹配设计后,仿真曲线如图4所示,其回波损耗在DC~20 GHz内均小于-18 dB,插损小于0.5 dB,频率特性满足设计要求。

2  高频表贴管壳的加工与测试

根据仿真模型进行管壳加工,实物如图5所示,对实际加工管壳进行测试,图6为单端口(腔体内部端口接50欧姆负载)测试曲线,在20 GHz以下,其端口驻波小于1.5;图7为直通(端口+50歐姆带线+端口)测试曲线,其插损小于2 dB,除去带线和夹具插损,单端口插损约为0.6 dB,图8为直通测试端口插损测试。从测试结果看,测试和仿真曲线基本吻合,达到管壳设计要求。因此,此管壳可广泛用于频率小于20 GHz的模块电路中,来实现电路的小型化,标准化和表贴化。

3  基于3D表贴管壳进行3D-SIP模块的设计

利用前面所设计的高频表贴管壳,设计一个Ku波段双通道下变频3D-SIP模块,其原理如图9所示。射频频率为16~18 GHz,一本振频率为12~14 GHz,二本振为3.65 GHz,增益为34 dB,数控衰减器的控制方式采用串转并来实现。

基于上述高频管壳,对Ku波段双通道下变频电路进行合理的设计,最终设计出小型化,表贴化的Ku波段双通道变频3D-SIP模块,其体积仅为传统设计方式的5%左右。图10为其外形图,图11~13为部分典型测试曲线,均达到指标要求。此3D-SIP模块的成功设计,验证了通过高频表贴管壳结合3D电路的方式来实现电路的小型化、标准化和表贴化是可行的。

4  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对任何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可靠性高的系统可以持续稳定工作。由于产品技术性能和结构要求等方面的提高,如今对各类产品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产品市场竞争力,更会关系到企业形象,各类军用器件产品的可靠性还会影响到国家国防安全。从整体上讲,产品可靠性贯穿于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内,从设计过程到生产环节以及产品的各级管理过程。对本文中上述管壳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了可靠性验证。

将设计完成的管壳依据GJB2438A中的H级产品的考核要求,并且参考了GJB548B中的相关的试验方法与试验条件进行摸底试验,试验的项目及试验的条件如表1所示。试验完成之后对产品进行了高倍的目检以及各类电性能的测试,确认可靠性达到产品使用环境的要求。

经过以上各项可靠性试验后,可以得出设计的3D-SIP管壳的可靠性满足使用要求。

5  结  论

经过分析和仿真,设计完成了一款频率覆盖DC~20GHz带引线的表贴式陶瓷管壳,并基于此管壳成功设计出了一款Ku波段双通道变频3D-SIP模块,体积仅为传统设计方式的5%。因此,通过高频表贴管壳结合3D电路的方式可实现多功能模块的小型化、表贴化和外形标准化。对未来通讯及其他电子系统发展的轻薄化,小型化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CAI X W,TIAN Y,TONG L. Electro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the Via in Multilayered Microwave Circuit [C]//2008 Global Symposium on Millimeter Waves.Nanjing:IEEE,2008:275-278.

[2] KIM Y W,KIM J H,YANG H W. A New Via Hole Structure of MLB (Multi-Layer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for RF and High Speed Systems [C]//Proceedings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2005. ECTC ‘05.Lake Buena Vista:IEEE,2005:1378-1382.

[3]  Kohlmeier  D. Via  modeling  [J].  Printed  Circuit Design & Manufacture. 2005,22(12):26-28.

[4] 陈炳生.电子可靠性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

[5] 孙新利,陆长捷.工程可靠性教程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罗建(1981—),男,汉族 ,四川眉山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3D-SIP及微系统。

猜你喜欢
引线电感端口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带引线的固体酒精
小体积LED调光电源用电感研制
鞭炮迷宫
浅谈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
为程序或设备在路由器上打开端口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