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雅安名山的“茶源义警”

2022-06-22 05:48雅公宣
派出所工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纠纷派出所基层

雅公宣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是“世界茶源、中国茶都”。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奔走在大街小巷,开展宣传引导、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综合服务、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工作,服务群众,守护平安,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这支队伍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关系靠群众,基层自治治基层”的实践创新的成果;是探索新时代警民沟通新渠道、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走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茶都基层社会治理“枫桥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源义警”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随着名山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破题起步,茶旅融合稳步发展,各类群众诉求及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加。面对警力不足,基础工作不牢、群众意见多、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高的困难局面,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名山区分局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有效破解难题,以分局百丈派出所为试点,创新推出“茶源义警”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合“民警、辅警、义警”三警之力,巧用劲,用巧劲,全力护航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党和人民满意。

2019年,由百丈镇党委政府领导、百丈派出所指导,将相对分散的9类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创新“群众关系靠群众、基层自治治基层”的方式,探索组建“茶源义警”群防群治队伍,整合群防群治资源,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因地制宜的“枫桥经验”。

搭建一个平台,完善治安防控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点线面条块结合、自愿无偿”的原则,由乡(镇)党委领导、派出所统筹,组织驻乡(镇)单位骨干、村干部、党员、网格员、退役军人、团员、志愿者等力量,组成“茶源义警”。发挥群众在平安创建、治安防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作用,加强群防群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防控、平安建设工作的安全感、满意度、知晓率,形成“党建引领、综治统筹、群众主体、三治融合”的工作格局。

融合两种力量,激发群防群治活力。一是下沉警力。全面落实“大部制、大警种”改革,将交警大队民警和辅警下沉至派出所,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选派派出所民警担任辖区内24个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全面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集中决策、指导村级组织开展基层治理,推进“一村一警”落到实处。二是借用民力。整合原有的交通协管员、治安巡防员等人员进入“茶源义警”,分类组建调解组、巡逻组、市场管理组、平安建设组、交通协管组等,每组指派一名民警或辅警负责,有效破解警力沉不下、工作抓不实、服务跟不上等农村警务难题,推动警务与党务、基层综治事务融合,确保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目前,百丈辖区内“茶源义警”人数已达到265人。

立足三大职责,延伸服务基层末端。一是开展矛盾化解综合服务。“茶源义警”中的司法人员每周固定一日,以“义警”身份驻所开展司法调解。从每村挑选2名调解能力强的“义警”,每周固定一日协助派出所开展纠纷调解。在派出所建立“茶源義警”工作站1个,落实调解入所。建立中心村“茶源义警”工作分站12个,实行行政村初调、中心村“茶源义警”工作站联调、镇人调委终调机制,通过多层级过滤,最大限度地为矛盾纠纷降温降级。春茶交易时,安排“茶源义警”中的调解组、市场管理组等协助管理市场秩序,调解交易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纠纷,防止纠纷扩大,实现调解入市。二是落实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组建巡逻队开展街面巡逻,协助对校园交通、茶叶市场、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劝导,协助民警整治交通秩序,参加夜间巡防。成立“警保合作”劝导站,日常时间在各自负责的区域开展经常性的交通劝导,农村赶集日在集市及周边集中参与交通劝导。创建应急抢险队,定期组织应急知识培训,每半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增强救援力量应急能力和救援效能。三是强化宣传引导信息收集。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收集不稳定因素、治安乱点、黄赌毒、盗窃、环保、食药等案件线索,做到事前处置、防患于未然。两年来,百丈派出所共接到“茶源义警”举报线索35条,查处违法犯罪人员56人,破获刑事案件7起,化解矛盾纠纷122件。同时,以点带面做好宣传,提高“争创特色小镇”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设的知晓率,切实打造体现特色的群防群治工作品牌。

建立四项机制,积极融入工作常态。一是建立引领机制。以支部为管理单元,由村支部委员会负责统筹管理,支部书记为管理第一责任人。明确3名乡(镇)党委委员分工负责统筹协调,1名派出所副所长、1名民警负责日常联络服务。二是建立响应机制。采取“支部吹号、义警报到”的响应机制,围绕基层治理,聚焦三大职责,突出宣传引导、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综合服务、隐患排查、应急处置6项基本职能,充分发挥“茶源义警”作用。三是建立培训机制。围绕“无黑恶、无毒害、无邪教、无命案、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无诉讼”的目标和“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新村建设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培训2次以上,以村为单位巡回培训全覆盖,促进“茶源义警”能力水平提升。四是建立培养机制。对表现突出的“茶源义警”,优先作为村支两委、各类专兼职服务人员的培育培养对象。2020年,结合村级建制培养选拔了一批“茶源义警”进入村“两委”班子。

“茶源义警”成为了名山新名片

经过三年的实践,“茶源义警”发展为名山基层社会治理新名片,由名山区委政法委统筹,在全区铺展推广,人数达到1313人,形成“千人”群防力量。

一是治安管控、纠纷调处更加有效。利用“义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依托“调解入所”“调解入村”“调解入市”,实现纠纷现场调、“随手调”,矛盾不升级、不上交。截至目前,化解矛盾纠纷493起,纠纷调解成功率98.52%。推动基层治理力量整合、治理效能提升,“茶源义警”队伍组建以来,积极参与“万人赏月诵中秋”“庆祝建党100周年治安巡逻”等大规模安保活动以及疫情防控卡点值守和排查、森林防火值守等平安建设工作,查处秸秆禁烧12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900余件,排查治安隐患1107个、安全隐患43个、交通隐患92个,代办各项便民服务事项860余件,参与抗洪抢险2270人(次)。“茶源义警”的“红帽头、红马甲”已成为平安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补充。

二是犯罪预防、平安创建更加有力。依托各行各业、各区域范围的“义警”,全天候、全时空当好“守护者”,更及时、有效地收集掌握化解不稳定因素。2021年,辖区多个镇(街道)实现了可防性案件“零发案”目标。作为试点的百丈镇成功创建6个“无诈村”,成雅工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平安园区”,银木村被省委政法委命名为“六无平安村”,辖区安桥村、银木村、高岗村被评为雅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三是强化自治、营造风尚更加有为。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强化了群众自治。健全完善“茶源义警”进入和退出标准,由各村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完善人员名单,动员乡贤理事会成员、文艺爱好者加入“茶源义警”,突出村支两委的自治统筹管理职能,以移风易俗、文艺活动等载体为抓手,不断提升自治水平。突出法治保障。村法律顾问加强对“茶源义警”的法制知识培训,提升“茶源义警”法律素养,引领村民形成了遇事找法的良好习惯。突出德治支撑。“茶源义警”积极引导广大居民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参与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关爱帮扶、礼遇机制,褒扬先进,惩戒落后,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有2名“茶源义警”获评“雅安好人”。

“茶源义警”仍在进一步培育发展中

一是完善管理平台。在派出所设立“茶源义警”工作站,负责支撑调度“茶源义警”各项工作;在各村(社区)设立“茶源义警”联络点,负责“茶源义警”的日常管理;建立一个“茶源义警”微信工作群,便于实施扁平化管理,遇到相关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分析研判处置;完善一系列標识,制作具有“义警”标识的徽标、帽子和马甲,规范“茶源义警”着装,切实提升“义警”辨识度。

二是强化引导激励。针对“茶源义警”提供的信息、线索,经查证属实的由辖区派出所按标准申报奖励,根据具体情况颁发证书或奖金;“茶源义警”参与活动以积分制的形式予以体现,每年开展一次评先评优并集中进行表扬。针对任务型的单项行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方式,结合相关工作任务给予一定的补助。专门为“茶源义警”量身定制拍摄“茶源义警”之歌MV,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培育助力成长。各镇(街道)党(工)委负责统筹“茶源义警”的培训,每季度组织集中培训不少于1次,各村(社区)每月组织培训不少于1次。对符合条件、表现优秀的“茶源义警”优先作为村支两委、各类专兼职服务人员的培育对象。2021年村“两委”换届,共有51名“茶源义警”进入村“两委”班子。2020年,名山区百丈镇“茶源义警”大队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名山发展突出贡献奖基层治理先进集体,15名“义警”被评为优秀“茶源义警”。

2021年,名山分局对标对表雅安市局对“e治采”系统规范要求,结合分局工作实际,以“六进六边”和“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载体,与镇(街道)、村(社区)密切协作,充分发动“义警”队伍,对辖区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在做到信息灵、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要求各群防群治用户依托“四川e治采”微信小程序,对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及时采集、分类报送、民警审核、补充完善,最大限度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全面建立了专群结合、警民联动的矛盾风险排查录入、动态更新机制。

猜你喜欢
纠纷派出所基层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误帮倒忙引纠纷
纠纷调解知多少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