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美育建设
——以岭南传统音乐之粤曲为例

2022-06-22 09:42李倩倩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岭南粤港澳大湾

□李倩倩

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作为传统岭南音乐的一部分,在粤港澳形成了粤剧、粤曲同生共荣的局面。自1952 年戏曲改革后,粤港澳的粤曲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运用岭南传统音乐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建设,既可以让岭南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又可以提高粤港澳青年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使粤港澳青年产生文化认同。

一、粤曲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文化价值和使命

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岭南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曲是岭南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作为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形式,粤曲不仅旋律优美,还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

同属岭南地区的粤港澳皆以汉语粤方言为主要语言,在文化上有着高度同源性。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粤港澳的经济贸易、文化发展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源的文化使粤港澳地区的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并以此为媒介,使粤曲等公共文化在交流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粤曲是用汉语粤方言演唱的艺术,在粤港澳有着独特的优势。将传统岭南音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既可以让传统岭南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强化文化自信;又可以通过岭南传统音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美育建设。

近年来,包含粤曲在内的岭南传统音乐在不同背景下,在粤港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香港的岭南传统音乐教育博采众长,但专业人才有待补充;澳门的岭南传统音乐发展与传承以文化社团为主,多靠政府补贴和基金会扶持,有较强的包容性;在粤的岭南传统音乐教育以保护性传承为主,多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

在学校,粤曲多作为校内校本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授课素材,通过艺术团、文艺演出和公开课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提高在校师生美育水平的同时,让岭南传统音乐在校内传播得更广泛。在社会,粤曲多通过校外的民间艺术团体活动和专业演出进行呈现,实现岭南传统音乐服务乡村和社区美育的目的。在家庭,岭南传统音乐则通过家庭教育、祖孙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授,使岭南传统音乐实现家庭沁润,起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美育建设是推动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美育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为岭南传统音乐带来更多的受众;另一方面,岭南传统音乐消费人数的增加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为岭南传统剧目的创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激励岭南传统剧目创作者编写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岭南传统文化曲目,让岭南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形成文化生态良性循环(如图1)。

图1 岭南传统音乐发展与美育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

岭南传统音乐是在岭南本土居民与各地南迁居民互动交流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产物。今天的岭南传统音乐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多样的发展机遇。在保留岭南传统音乐优秀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一体的地域优势,结合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使岭南传统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达到美育的最优效果。

通过对同根同源的岭南传统音乐的学习,粤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感会更加强烈,从而在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达到美育效果。岭南传统音乐的交流活动可以增加粤港澳地区的文化联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融,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

二、粤港澳大湾区中粤曲的发展现状

粤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受不同历史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粤曲文化,不同时代也造就了粤曲发展的多样化。现如今,粤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美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仍未达到最优效果,呈现高校学习专业化、中小学学习表面化、社会学习社团化、家庭学习影响化的现象(如图2)。

图2 岭南传统音乐服务粤港澳青年美育的途径

在高校,粤曲的学习者以音乐、舞蹈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主,形式多拘泥于课程任务与课业要求,学习者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针对在校大学生学习粤剧粤曲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非专业学生对岭南传统的粤剧、粤曲的兴趣多源自家庭环境熏陶,学校教育方面多鼓励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很少提供学习传统文化所需的资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校外学习及吸收知识的主要工具,但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且关于粤剧粤曲的资源有限,极易削弱高校生学习的积极性;互联网上的负面评论及摒弃传统的过分改编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在中小学,粤曲教学多以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第二课堂的传授为主。在将粤语作为日常沟通用语和教学用语的香港,粤剧粤曲的传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历史原因,部分教师缺乏对包含粤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导致学生对粤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由于粤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受到社会性动机的影响,中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仍存在后续跟进不足、粤曲教学内容在音乐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部分任课教师对粤曲的理解不够专业等问题,导致中小学粤曲教学表面化。

在社会上,粤曲根植于民间,学习方式多以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质的社团活动为代表,以“粤曲社”为代表的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机构在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澳门的粤剧百年间经历了从戏棚到剧院再到“私伙局”的变迁,存在方式各有不同,却仍活跃于民间。

在家庭活动中,粤曲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粤曲在家庭中的活跃程度受家庭环境影响较大,家庭对岭南传统音乐的态度与青少年对岭南传统音乐的了解程度呈正相关。部分家长持“艺术无用论”,只注重孩子的课业文化培养,忽略了岭南传统音乐的美育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多了。岭南传统艺术文化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粤曲在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建设中的优势与挑战

粤曲在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建设中的优势有四个。一是在同根同源的语言背景下,人们对以粤方言为主的粤曲艺术接受度更高;二是近年来非遗的保护政策落实使岭南传统音乐在粤港澳地区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多样化,传习所、文化馆的出现使岭南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更多,学校对美育工作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育的发展;三是经历数百年沉淀的岭南传统音乐拥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传承性使粤港澳大湾区的岭南传统音乐有更多的机会被粤港澳青年所了解,为校外和家庭美育创造了一定的机会;四是短视频的迅速兴起,为粤曲的“新传”提供了新机遇,如上海戏剧学院的5 位“00 后”将京剧戏腔与古风歌曲结合,就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的范例之一,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喜爱。

与此同时,粤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青少年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主观能动性;二是后续跟进不足,大部分的岭南传统音乐学习停留在校内,缺少可持续性美育环境;三是学习渠道有限,非专业人士学习粤曲的成本高、渠道少;四是文化冲击严重,文化传承“失真”;五是新时代多媒体背景下信息鱼龙混杂,年轻人追逐流行的思想使粤曲发展受限。

我们应当发挥粤曲等岭南传统音乐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优势,让传统音乐更好地服务于美育发展,同时正视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从文化环境塑造、文化跟踪培养、文化资源整合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为传统岭南音乐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美育建设提供参考。

在文化环境塑造方面,塑造社会文化环境需要鼓励青年对岭南传统音乐积极学习和创作,让岭南传统音乐的学习成为新风尚;同时需要注重多渠道培养,因为美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校可以将岭南传统音乐作为美育建设的抓手,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美育合力,从而提高粤港澳青年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文化跟踪培养方面,应重视文化活态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岭南传统音乐,让其既能走进校园为人们所知,又能被学生带出校园;把握专业学生的人才优势,在校内通过“粤曲社”等方式传播、学习粤曲文化知识,在校外通过三下乡、义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岭南传统音乐。组织传统音乐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既能增加专业学生的实践积累,又能用专业知识将美育效果最大化,这也是促进粤曲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应注重岭南传统音乐的专业性传承,通过整合专业力量的方式让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规范;通过整合岭南传统音乐的理论及实践专业学习资源的方式,让岭南传统音乐学习“有迹可循”;通过整合岭南现有传统音乐资源并将专业素材整理归类的方式,建立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共享平台。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传播,让岭南传统音乐的学习更便捷、更专业、更清晰,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我们应当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对岭南传统音乐的熏陶与教育,实现美育全面沁润的效果,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带动乡村美育水平的提高;通过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和学习,加强粤港澳青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增强其文化认同,铸牢粤港澳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岭南传统音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正视岭南传统音乐在社会中以“私伙局”为主,缺少专业指导;学校中以学业要求为主,学习动力不足;社会群体以老年为主,中青年缺少的问题,让岭南传统音乐在发展中融入更多新鲜血液,在新时代发挥其作用,让粤曲等传统音乐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美育建设。

猜你喜欢
岭南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2022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