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文化自信的不竭之源

2022-06-23 02:46本刊编辑部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军工建设文化

本刊编辑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今后军工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6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越来越大,而蒋介石集团也随时准备反攻大陆,美国侵越战争更是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提出了“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早打、大打”,“不要怕打碎了坛坛罐罐,打完仗后再重建家园”。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依据“三线”建设的总体构想,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方针,即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要“靠山分散隐蔽”,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也打不烂,炸不垮。毛主席非常关心“三线”建设,指出:“三线”建设搞不好,他就睡不着觉,就是骑着毛驴也要到三线来看一下。

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数十万年轻知识分子、复转军人、熟练技工告别家乡父老,带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自豪感,来到西部荒山深沟,依靠自己的双手,修厂房,建住宅,扎根山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为落后、偏僻的西部山区,送来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之光。“三线”建设正是新中国军工建设的生动写照。

提起军工行业的“三线”建设,亲历人员自豪感常溢于言表。一方面,以“两弹一星一艇”为标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的基石;另一方面,和其他行业的“三线”建设一样,也为改变我国东西部生产力布局,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这样评价道:中国的“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进步了整整50年!

因此,谈到我国军工行业文化,人们一般会不假思索的将“两弹一星”精神和“三线”精神联系起来,可以说这已成为一种深厚意识决定的条件反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我国军工行业诞生于忧患的时代特征有关,与我国军工行业草创时期的一穷二白的基础及国际国内环境有关,与我国军工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其柔弱的肩膀就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有关。

基此思考,在纪念新中国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对“三线”精神对于我国军工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些探讨。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三线”精神映射出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地域特色、环境特征和发展品质,它的丰富内涵和构成要素都与此高度相关。为什么呢?

首先,从时代烙印来看,“三线”精神产生的时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时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随着年轻的共和国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孕育而诞生,充满着生命的激情而走向世界,100多年的强国梦想开始充满希望而走向现实。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向世界强权说“不”的强国之路。要在100多年动乱的废墟上重建共和国经济,要在世界强权虎视眈眈,甚至想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封锁条件下建立起共和国的现代军工,谈何容易。但共和国年轻的军工人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信邪、不怕压的那么一股气、一股劲,在戈壁、在深山,用激情浇铸起共和国的军工基础,创建了共和国的军工体系。因此,也用激情熔铸出了“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

其次,从地域特色来看,“三线”是按国防的需要划定的一个特定的战略区域,作为“三线”布局的军工企业,根据战备的需要,当时都远离城市建设,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廣大山区等特定地域。在这一特定的地域里,“三线”军工人在长期的建设和生产生活中,与当地政府和人民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生存关系。当地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独特的民情所构成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的融入,形成了“抱团求存,苦乐同搏”的共同意志。

以四川广元为例,当年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精神感召下,成千上万名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老军工师傅、科技人员、大中专学生及工人,从成都、西安、兰州、宝鸡、北京、上海、南京、无锡、沈阳等地分批调集广元。各地建筑大军和民工、解放军工程兵,先后汇集在这片沉睡的群山峻岭之中,开始了千军万马、炮声轰鸣的三线大会战。创业者住农舍、睡草棚、吃咸菜、喝黄泥水,开山筑路,架桥铺线,肩扛手提,晴汗雨泥,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测量设计,实现了“三通一平”,885厂、4961厂、893厂当年即完成了厂房基建、设备安装、交付生产,创造了工厂建设史上的“三线速度”。

1970,零八一第一部样机成功,第一部雷达装备部队。零八一不仅是全国电子行业保军转民的先锋,而且成为全国收录机定点厂家和出口基地。“新星牌”“广明牌”收录机享誉全国,畅销各地,并进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1998年,“9910工程”大会战,零八一制造的双三五火控雷达系统,为祖国50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三线”建设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工业基础,大大改善了广元工业的布局,提高了广元工业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带动了交通、水利、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发展。据广元县志记载:1985年,广元县工业总产值1.803亿元,而零八一总产值达到7298.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0%。有力地促进了广元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也为全国各地各行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和骨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初的“三线”建设,就没有今天的广元工业。

其三,从环境特征来看,“三线”军工企业作为我国军工行业的一个缩影,它所产生的国际环境是世界强权的封锁和打压,换言之,我国军工行业是在西方强权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扼杀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当时国内环境是百废待举、一穷二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中国年轻的军工人响应共和国缔造者们的号召,挺起民族的脊梁,不看别人的颜色行事,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扬中国工人阶级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建立起了自己的完整的军工科技体系。“三线”企业民谣:“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就是这一精神变物质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一几代军工人奋斗的集体成果,无形中融入了一个崇高的灵魂:“自力更生,奉献报国”。

原072总厂党委书记宋犁夫出身老八路,他说:“我要干在三线,死也要死在三线!”由于常年积劳成疾,此言不幸言中,宋书记病逝在他一往情深的广元三线建设岗位上。1966年7月,历史上罕见的山洪暴发,三线建设工地建筑物资遭受到巨大损失,33岁的4170厂组织科长生好伟奋不顾身跳进洪水中抢救国家财产,不幸光荣牺牲。作为第一代“三线”建设的创业者,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三线”建设奠基。

其四,从发展品质来看,“三线”精神不仅具有深厚的积淀性,而且还具备良好的延展性。文化的积淀性映射出文化的底蕴,延展性折射出文化的成色,也就是发展的品质。“三线”精神的源头活水是革命文化,来自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但它又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持续经济改革的洗礼,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不信大家看看,在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数以万计的乡镇企业到目前为止,能够生存下来,做强做大的有多少?许多都没有逃脱“昙花一现”的生存宿命。而“三线”企业靠“军转民”、靠深化内部改革,象火中凤凰,经过涅槃,获得再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表现出“拖不垮、打不乱”的顽强生存力和持续发展力。这一次再生使“三线”精神又获得了新的升华,重塑了“改革创新,开放进取”的发展形象和内在品质。

二、“三线”军工文化特征及其价值特点

60年代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间,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以上。其中,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建设了一批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事电子工业生产基地。

“三线”建设集中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复转军人、东部发达城市优秀技术工人,以党团员居多,堪称又红又专。早期的“三线”建设者和当地的老百姓相比,工作生活条件与收入明显高出许多,心理具有优越感。而且单位的地址只有信箱号,要想加入其中,政审极为严格。那时的“三线”军工企业,颇显神秘与高贵。由于知识分子居多,这里文化氛围浓厚,各种文艺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相关的文学创作品很多至今仍在流传。

“三线”军工企业由于产品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巨大,随着“两弹一星”、核潜艇等重大军工型号的成功发射与顺利下水,受表彰的军工英模越来越多,军工行业特有的保密、安全、质量、创新、型号等特色文化教育也持续加强,因此“三线”军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普遍较高。1999年以后,国家对军工行业重新加大投入,各种新装备如“井喷式”出现,广大的“三线”军工人,提起来都颇有自豪感与荣誉感。

与其他的“三线”企业相比,大多数军工企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调整中并没有被关、停,1998年国家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将以前的几个关联军工生产的部委整合成12个大型军工集团,“三线”军工企业也随之并入。此举对许多的“三线”军工企业而言,感觉重新找到了“娘家”,也找到了归属感。

“三线”建设时代是共和国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代“三线”人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奠定和壮大了我国的军事工业基础,完善了我国的军工体系。这种“三线”军工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表达的是“三线”军工人“军工报国”的壮志情怀,也体现了“三线”人“忠实履职、奉献国防”的理想与追求,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传承弘扬。

“三线”军工企业,在为国家生产武器装备的同时,也产生和涌现出了一大批军工英模。被誉为“中国保尔”的人民兵工武器专家吴运铎曾在陕西省的军工厂工作多年,吴运铎的工作地至今仍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供人参观学习;被誉为“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曾在贵州省的“三线”企业工作过;“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就在四川的“三线”企业工作了16年;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也曾在四川的“三线”企业完成了氢弹的整体结构设想。这些享誉全国的国防科技英模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在党领导下,全体“三线”军工人所共同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质,值得永远纪念。

三、当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军工文化

面对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严重挑战,适应我国新军事变革、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需要,推进军工行业发展,为国防提供更高的现代化科技裝备呢?这首先必须认真研究解决文化支撑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工行业发展及所处的环境,形成一套理性的观念和总的看法,来行之有效地保证军工科技的快速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笔者认为,符合这一需要的军工文化,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品质:

(一)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先进性文化方向

军工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先进军工文化,必须把关心人、尊重人、成就人、培育人放在第一位,把人才第一资源的开发放在第一位,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民主的方法激励人,用人性的办法管理人,用教育的手段提高人,用法制的工具稳定人,克服一些单位单纯用金钱摆平一切的做法,加强文化的思想导向功能。

(二)必须具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性文化品位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军工文化,是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先进文化。它的特征具有追赶性、超越性、高目标性和高品位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支撑第一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军工文化,实质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引文化——科技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比一般知识文化更表现为现实生产力的特点。建设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典型特征的军工文化,首先所需要的是必须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劳动的价值,尊重人才的价值”放在首位,培育与世界卓越科技型企业接轨、具有挑战力量的人才价值观,克服现实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单纯用经济方法、用行政强制方法管理人才、管理科技创造性劳动的不足,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管理,保证赶超世界先进科技发展目标实现。

(三)必须突出铸剑强国的行业性文化灵魂

军人之魂在于敢于亮剑卫国,而军工之魂在于铸剑强国。我国军工行业就是为实现伟大的强国梦想而建立起来的。当时,在那样菲薄的物质基础上,我们铸出了神剑,成功地打破了西方强权的核讹诈、经济封锁和高技术垄断,建立起了自己完整军工科技体系。铸剑强国已成为融化在军工人血液中的精神和灵魂。突出这一灵魂,就必须继承几辈军工人创造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遗产,把军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艰苦奋斗,奉献报国等代表文化灵魂的东西加以提炼,使军工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生动、底蕴更加深厚、行业特征和形象更加鲜明。

(四)必须弘扬克难发展的史诗性文化精神

前已述及,我国军工行业的创业发展过程有着近乎神话的文化表现,是一部超越人类丰富想象的奋斗史诗。几代人不管是身经百战的军旅精英,还是学富五车的科技大师,不管是刚换下军装的解放军战士,还是初出校园的莘莘学子,他们在荒漠戈壁、深山大川,硬是靠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斗志建立起了共和国一座座军工科技发展的丰碑。这一长期克难发展的历程,是物质技术基础不断积累的苦旅,是文化精神内涵不断升华的苦旅,具有史诗般的震撼力。这一文化精神,对今天的军工科技发展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它对我们克服今天快速发展中产生的或多或少的浮躁思想和行为,力戒浮华的选择和追求,认认真真抓好改革发展,实实在在发展我国的军工科技,仍显得非常必要。

(五)必须彰显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性文化特质

过去,我国军工行业靠自力更生建立起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又靠自主创新大大提升了军工科技的市场竞争能力,这种敢为天下先、敢于向西方强权叫“不”的精神,是我国军工科技创新动力之所在。今天面对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这种文化的特质是极其宝贵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其共享性特征越来越显现。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还需不需要自力更生呢?回答是肯定的。现在我们提自主创新,这实际上是对自力更生的发展和延伸。可以这么说,没有自力更生,军工行业就动不了追赶的“步”,没有自主创新,军工行业就失去了超越的“腿”。不管是自力更生,还是自主创新所体现的行为理念是“敢为天下先”,没有这一理念支撑,我国军工行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今的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卡脖子拼命打压中国高端科技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进行了佐证。

四、“三线”军工文化效应解析

作为扎根深山大川数十年的“三线”军工企业,除了一般性的科研生产保密要求外,它又是以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生产生活,进而推动着社会进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从2015年5月起,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曾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对部分“三线”军工企业的文化发展作了约一年的实地调研,从中也深刻地领略到军工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感受到军工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促进“三线”地区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综合效应。

(一)“三线”军工文化的引领效应

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线”军工文化,是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军工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障军工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内涵。它蕴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激励全体軍工人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熔铸了军工报国、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是鼓励全体军工人锐意进取的灯塔航标;凝聚了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更是鞭策全体军工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武器。

“三线”建设正是军工文化的生动写照。在军工企业初创阶段,除了一部分战略物资需由国家统一配发外,还有相当一批物资需要当地筹措,比如易耗建材、蔬菜副食,甚至基建民工等。随着建设进程的加速,通电、通水、通邮,先进的生产方法,文明的生活方式,如水银泄地,逐渐被当地人接受、采纳,成为助推社会前进的内生动力。

(二)“三线”军工文化的辐射效应

“三线”军工文化是具备多元化效能的文化形态。从内部来看具有汇聚军工行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动力的凝聚效能,为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助力效能,营造军工领域改革发展、稳定人心的稳定效能;从外部来看具有向外界展示军工行业形象的示范效能,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来源的生成效能,激发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效能。“三线”军工文化的多元化效能使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军工行业,对“三线”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具备较强的辐射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就存在东西部的巨大差异。一般而言,东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早,因而生产力较发达,文化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通讯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落差。对于一些西部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三线”建设以前,还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一些亲历“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同志介绍当地村民在此之前,不单是西医西药没见过,甚至连牙膏香皂都极为罕见。就是这些淳朴的村民,通过最初的基建打杂、后勤服务,进而依托企业脱盲扫盲,他们不断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一个村寨又一个村寨,一个区乡连一个区乡,文化的辐射如涟漪之水,层层漾漾,最终迎来了“一步跨千年”的伟大梦想。

(三)“三线”军工文化的融合效应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要大力发展民用生产。”实际上,这也是军工文化建设中必须具备的战略意识。在坚持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军工文化建设也要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民良性互动,走协调发展之路。

“三线”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战略迁移过程,其规模与投入程度远远超过抗战时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内迁。对军工企业而言,也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军民融合的重要助推力量。

以四川省为例。“三线”建设首要目标是“积极备战”以改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建立一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四川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基础,成为“三线”建设的首选。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将“三线”建设总指挥部设在四川省会成都。据四川省国防工办统计,三线建设期间,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对口支援而正式调入川内军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总计约2.7万人,这些人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各地移民不断融入四川军工企业这个大家庭,从而使偏僻的乡村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长期的和谐相处,也使他们逐渐消除了“外地人”的陌生感、漂泊感。

以相互之间交流的语言为例。不管你是来自东北、西北、还是华北、华南,最后可能都会被同化成为一种略带喜剧色彩的四川方言普通话,简称“川普”。至今在四川的一些偏远乡镇,不经意间,你可能都会从一些老乡嘴里,领略到它的“魅力”。这或许可以称作是“三线”建设所带来的“非遗”现象。还有一些当地的村民,他们通过招工、考学、转业、联姻等方式,让军工企业更多地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圈,生儿育女,开枝散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四)“三线”军工企业地域辐射特点

“三线”地区军工企业建设伊始,便秉承“备战、备荒”的战略要求,选址于远离大城市的大山深沟。以靠山、分散、进洞,即“山、散、洞”为建厂原则,企业规划都是依山而建,建筑風格几乎都是带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色彩的半军事化格局。同时由于军工企业较高的保密性要求,一些军品的总装与集成甚至是在山洞内完成的。“三线”军工企业虽然远离城市,却俨然是个独立的小社会,子弟校、厂医院、供销社、厂区俱乐部等机构都能在这里找到,只是依据各功能分区性质,基本划分成办公区、厂房区、家属区等类型。

和其他的“三线”企业相比,军工企业的建设周期一般都较长,有的企业建设周期超过10年,甚至贯穿始终。这一方面缘于军工企业生产要求的保障条件比较高,另一方面也缘于随着科技的发展,军品装备的技战术指标要求也相应提升,需要不断增加新设备,制造新材料。同时“三线”军工企业整体搬迁行动普遍较晚,现在仍有部分深山厂区还在从事产品生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保证了军工企业厂房及生产设备至今相对完好。

五、“三线”精神的军工文化传承

“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记载了一个时代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产与生活,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三线”建设从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它留下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军工行业的保密要求,对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内各行业的发展历程,见诸于文字与音像的实景资料很少,“三线”建设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一些关于“三线”题材的电视剧的展播,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许久的窗户,为充分发挥军工文化的助推作用,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中心曾于2013年对国内部分“三线”地区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摸底。2015年又组织拍摄了8集电视纪录片《大三线》。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三线”数百家军工企业历经合并、重组、改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洗礼,绝大多数如今都已成为12个国有大型军工集团的成员或配套单位,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它在给人民带来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工的特色文化,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军工文化形态,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军工英模。这既是国防军工事业持续发展的信念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而连绵不绝的内生动力。军工“三线”建设文化成就,对于彰显军工行业在爱国主义教育,发扬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鉴于“三线”地区面积广大、企业种类繁多、现状差异较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将“三线”军工企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并纳入总体“三线”文化遗产统筹范围,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地方政府,建立以部分“三线”军工企业旧址为主体的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带,成为引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精准扶贫作用的示范性工程,实现“三线”文化遗产的综合应用。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曾参阅罗广明等同志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军工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寒露
谁远谁近?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