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高校慕课耦合机理与融合实践探索

2022-06-23 02:50周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形态慕课

周娜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坚守马克思主义,坚持党性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正面宣传,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大学慕课建设唯有相辅相成、发挥合力,才能推动二者向更高水平发展。慕课技术可助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传播,慕课教育的发展也亟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慕课教育的耦合机制,需要发挥新闻传播类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課融合过程中的组织作用,开发一批多样化、高质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慕课课程体系,加强对慕课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在约束,坚守慕课内容的意识形态底线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并在实践活动中将二者的融合共进落到实处。

关键词:慕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意识形态

一、引言

“慕课”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知识传播模式积极推动着传统教育改革创新。随着慕课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确保慕课内容和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显得尤为紧迫。鉴于慕课教育本身的信息和知识传播属性,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建设的耦合机制可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对两者均有巨大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慕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慕课”(MOOC)是由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缩写而成,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它是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当前“慕课”正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目前我国上线慕课的数量已经达到5000门,超过7000万人次选学,1100多万人次的大学生获得学分[1]。2020年,教育部计划推出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保证>50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10000门慕课在线运行,以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其运用,一方面是鉴于加强国内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是鉴于对西方新闻理论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初步界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范畴和研究目标。”[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闻思想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谱写了崭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因应时代传播技术变革大潮,对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媒体的党性,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新闻机构在社会结构中属于上层建筑,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以及人民大众的新闻媒体,公开承认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阶级性”[4],承认自己是党的喉舌,按照党的意愿和要求进行新闻报道。在这点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同于西方新闻观的媒体中立论。西方新闻观认为媒体只有不受政府和党派控制,才能保持“政治中立”,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进而使得自己能够成为独立于立法、司法和政府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成为一种对政府有约束的监督性力量[5]。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关系的分析始终具有真理性。西方的新闻媒体依然是给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西方国家的大资本家、大财团通过“控制重要新闻源、培植利益代言人、改变信息供给方式等手段”巧妙地影响、控制着新闻媒体。西方新闻媒体中立、超脱、客观的假象是为了欺骗本国的普通民众和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报道要严格遵守党和执行党的重大决议,贯彻党的主张,不允许出现反党的言论和主张,时刻确保党对全国事业的绝对领导权,避免出现反党的观点而造成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混乱,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稳定大局[6]。

党性原则还体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理论根基和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等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引作用,对于我国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如此。列宁明确指明了这点,“能够有力宣传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报刊和机会主义报刊的根本区别,通过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和教育工人群众,团结先进分子,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6]

(二)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宣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应该通过宣传来教育群众、凝聚力量。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党报的作用和力量作出了精辟论述:“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群众见面。”[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新闻媒体乃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新闻出版影视业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特殊性,既是大众传媒,又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7]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1980年1月,邓小平就曾强调,我们新闻媒体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8]。

中共中央于2004年9月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了新闻媒体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人民中心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这不是指迎合人民的低俗欲望,而是引导其健康向上和承担民族责任。“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唯一利益目标这一宗旨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即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的事业,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在根本上是统一的。”[9]我国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所有工作应该坚守的最核心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人民群众的最广泛利益是其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报道的任务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需要,反映他们的心声和疾苦,为人民的利益服务,适当时发挥其监督功能维护人民利益。“邓小平把人民群众欢不欢迎,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考察和衡量新闻工作的标准,严肃批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在他看来,形式主义的文风其实反映的一种不顾群众,虚浮不实的思想作风,必须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10]。

“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有明显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没有彰显出信息筛选和审核的把关作用,主要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中,媒体选取猎奇的视角,以制造耸人听闻的内容和观点吸引用户关注,从而获得商业利益。”[11]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人民为中心并非投身于人民的趣味和喜好,也有对人民进行观念引导和教育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既服务于人民,反映民意,又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这点被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他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即时吸纳,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9]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表现为一套深层次的方法体系。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建构起来的一套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和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12]“辩证地分析现代世界是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认识方法,强调以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作为研究事实、报道事实、传播事实的必要前提。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倾向性需要建立在辩证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1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工作者立足社会发展规律来报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闻,为无产阶级服务,不被西方的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所迷惑,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和党的新闻思想的纯洁性。新闻工作者尤其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到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和国家建设的报道中,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三、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于慕课教育的关键意义

MOOC最初兴起于高等教育领域,作为“互联网+”背景下一种积极的、创新的教育模式,MOOC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可乘慕课技术东风,慕课教育的发展亟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14]。

(一)慕课技术助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和观念系统,但因现有的教育方式陈旧,知识更新率低,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和掌握。慕课技术因为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将其作为媒介可以大大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效果。

首先,慕课使得学习者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当教学视频制作完成放在‘慕课’平台上时,就犹如电视节目在网络电视平台上推出播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由选择。‘慕课’的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所需的课程资源,也可以随时调看往期内容。只要有网络和设备”[15]。

慕课的这一特征符合了學生自由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大学生学习时往往青睐于低成本、更便捷的学习模式。慕课的技术给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提供了这种便捷条件并降低了学习的成本。能按照自己的时间、兴趣点进行选择,这贴合了大学生向往自由、不受拘束的心理特点。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体系的学习,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上特定老师的课程。一旦错过了特定的时空条件,学生便错过了相应内容。这种学习是被局限、被束缚的。通过慕课,大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变被动为主动。即便某个时间点不能现场学习某门课程,在方便的时候,仍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继续学习。

其次,“慕课”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碎片阅读习惯。慕课的课程内容都比较短(10-20分钟),学习者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到比较完整的学习内容;慕课的课堂资源存储于互联网,只要学习者愿意,随时可以点击学习;一次看不完,下次接着学习毫不影响完整性和顺畅性。由于微信、手机、平板电脑作为阅读媒介的兴起,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阅读、娱乐的主要接触信息的手段。排队时、坐车时、吃饭时、睡觉前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场合。由此大学生也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了要求,喜欢“短、平、快”,不喜欢“系统的、长篇大论的、看了好久还把握不到要领的素材”,慕课用较短的时间将特定的知识点以直观的、逻辑清晰的、吸引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用慕课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抓住年轻人的关注、迎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喜好,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学习效果。

此外,慕课因为特殊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的优质化。慕课的内容短小精炼,往往是经过技术和专业团队精心设计的,内容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往往用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的表现传达内容,对于学习者能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产生冲击和吸引力。由于授课内容品质比较高,更能激发起学习者对某方面领域的兴趣。慕课的课程内容相对优质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应用了大数据技术,可以抓取听众的实时反馈和播出效果。制作者通过平台检测、信息反馈机制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慕课的哪部分效果好,哪部分效果差,在哪方面还可以提高和加强,从而可以迅速地提升课程质量,满足平台用户的知识需求。这种开放、动态的反馈和提升机制,是慕课内容不断优化、提升水平的重要原因。此外,慕课能够就某学科、某领域形成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满足学习者的不断拓展的知识兴趣。传统的课堂授课,老师讲解了某个知识内容,学生对相关知识领域或扩展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只能再额外地阅读书籍和资料。慕课则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提供多样的、深度不一、侧重点不同的课程供学习者选择,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讲,慕课可以提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创意写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管理》等基础课程,也可以提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沿问题研究》等高阶课程。

慕课能克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带来的差异性,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水平。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高校因为师资、教育的条件的限制会出现不均等的现象。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育水平较高,落后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学水平比较低。慕课技术有望消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因为硬软件条件所产生的差异。互联网上的慕课资源对于所有学习者都是一样的,能够突破这种知识传播的时空差异。从整体的范围看,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慕课教育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给慕课教育提供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慕课教育走向科学和深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确保了慕课的社会主义方向。慕课的核心是对科学内容的传播。尤其对社会科学来讲,慕课的内容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对人类社会演变及其规律的揭示,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对政治问题的解读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肯定和宣扬社会主义方向。慕课的政治方向和路线问题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就不会出错误,反而能够紧贴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内涵。

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方法论上给慕课提供了借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方法论。慕课内容的优质和先进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构造和指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从方法上给自然科学类的慕课提供指导。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在本质上是唯物的,因为它必须以承认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为前提。否定了物质及其运动的客观性,就否定了自然科学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规律,能够对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起到指导作用。科学要正确有效地“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就必须用唯一正确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做指导[1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能从方法上给社会科学类的慕课提供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大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会自觉或者自发地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对善恶、美丑、对错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价值观、阶级观和利益观。”[1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鲜明的给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指出价值判断的准则和社会问题背后的阶级属性。其方法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18]9。可以透过重重迷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阐明事物的真相。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够完成“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18]8。

第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强调的人民性能提升慕课教育的成效,实现慕课的价值。慕课就其终极目的来说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爱好学习知识的人民群众、和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青少年服务的。慕课越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吸引更多的听众,传授知识,改善受众的知识和信念,激发他们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传递科学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就越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慕课的设计上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和可接受度,不断地根据作为受众的人民群众的需要,改善自己的内容以为人民所需,在准备上更精心、更诚心地尊重自己的听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给慕课带来的“人民性”的内涵提升了慕课所具有的“道德性”。

(三)两个主体在耦合中效应溢出,在借鉴融合中作用互补

慕课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慕课的内容和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有些慕课的制作者用了大量的时间在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知识点的融入、过程控制等细节精心准备,慕课的知识水平和传播技术比较高;但是也存在许多的慕课,制作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申请基金资助)或其他功利的目的,准备不足,慕课的质量比较低,损害了慕课的知识传播形象。

其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慕课学习過程中处于主动、自由的状态,相应的缺乏监督,学习状态相对随意。学习者很容易被QQ等社交媒体或其他娱乐项目吸引,从而转移学习的注意力,学习难以保持持久、高效,影响了学习效果。此外,传统的课堂学习,学习者和同学、学习者和老师形成了基于人际联系的封闭学习场域,这种场域能够给学习者施加学习的义务与激励。因为在课堂和同学形成的友谊,和老师形成的师生情谊,希望在课堂优胜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都会形成认真学习的正向激励。慕课学习主要存在于“学者和网络媒介”这种二元结构中,缺乏基于人际交往的激励机制,慕课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受到限制。可见,慕课教育目前仍有很多提升空间。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陈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师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关于新闻传播的相关论述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听讲。教师并没有结合最新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理进行分析,缺乏案例式情景式的教学。教师运用的还是常年使用的教材和教案,知识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对于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教学内容停留在一系列空洞的概念、框架和命题,它缺乏鲜活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与针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学习者只是被动的学习,并没有主动参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认同。更无法在今后的学习、思考和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从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只停留在形式、观念和框架中,并没有对实际的大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局面应该得到改变。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耦合机理构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建设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建设发展自身、实现其价值的内在需要,也是解决它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需要。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两者相结合的科学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一)发挥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组织作用

发挥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作用,对于两者耦合机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是未来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专业人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性原则是对其对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组稿、拍摄视频、后期剪辑等慕课制作的整个流程又紧密贴合着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说,在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身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建设寻找到了融合的担当主体。

让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慕课课程的制作,一方面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批新闻传播学类大学生会成长成为专门的慕课建设人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高水平慕课技术的担当主体。拿笔者所在的高校来说,只有新闻与传播学院有专门的实验室、编辑室能制作慕课的技术设备和专门人才,其他学科(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慕课课程经常会委托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制作团队进行。这个制作团队一般是由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和几个他指导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通过制作越来越精良的慕课课程,会吸引更多的委托项目,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最终成长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的高层次的慕课建设人才,成为两者融合机制的重要担当者和实践主体。

(二)构建多样化、高质量的慕课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建设相融合突出或者最直接地体现在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慕课课程体系上,这些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是全领域。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经典著作解析,以及如何将之应用到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等内容都囊括进来,使得学习者想找到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任何知识内容几乎都可以从此体系中找到。课程层次需满足不同需要的学习者的要求。从基础入门级、到中级、到高级,此课程体系都有。使得不管是简单了解、还是系统学习或者对某方面问题想做专门研究的学习者在此慕课体系中都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需求。

第二是高质量。制作者将慕课的传播技术当成一门科学来精心准备,包括传授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点的安排;如何运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模拟学习者的心理预期,从内容的逻辑转折、到画面色彩、到音质的高低等细节控制。慕课的课程体系“可以突出问题逻辑法,精心设计和合理制作微课程模块,优化各模块教学内容的问题推理系统,弥补教材固定模式和逻辑系统不足,科学阐释具体问题和理论。”[19]

第三是强互动。慕课并不是一经制作出来,就放到那里,制作者与其逐渐失去联系,最后沦为僵死的东西;而是需要不断关注学习者和观众的反馈,根据他们的预期和要求不断更新慕课内容,根据最新的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慕课内容。科学的慕课课程是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动过程之中,它是开放的。不仅是向着学习者开放,与学习者一起建构慕课的内容,也是向着未来开放的,随时代需要更新的慕课内容。依照同样的原理,多样化的高质量的慕课课程不仅仅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马克思主义课程,而且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这些丰富的慕课课程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建设相融合的具体体现所在。

(三)坚守慕课的意识形态底线

慕课有着特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这意味着慕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坚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最终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实目标)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20]目前有部分慕课忽视了这一属性,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偏离,对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宣扬代替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今后的慕课建设中应该强调并且重视慕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慕课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慕课建设的融合,是对慕课所应具有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阐释和具体落实,它使得慕课不会逾越意识形态底线。

(四)强化为人民服务责任感的内在约束

以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为特征的慕课技术给习惯了面对面授课的大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慕课”录制需要授课者面对摄像机,会出现一时意识狭窄、情绪紧张、表达障碍、不知所措的窘态;作为课程的负责人,角色定位应当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转变为“教师”与“媒体人”的双重角色;课程负责人要充当媒体中“把关人”的角色,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长、把控各环节之间的顺序,具体分析人内传播的因素,使课程设置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应当由教育者向传播者转变,掌握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要领”。[15]无论是适应慕课技术,还是提升慕课的质量,都需要教师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很多高校老师精力有限、准备不足,是造成某些慕课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对此,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民性”激励高校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服务,为祖国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热情,在慕课建设方面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准备,提升质量,完成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慕课给大学生带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众多选择,但大学生通过慕课的学习也容易陷入随意、短暂和缺乏成效的泥潭。大学生很容易被互联网的其他娱乐、朋友圈社交等活动转移了学习的兴趣。慕课传播知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兴趣、专注和坚持。在缺乏传统授课方式固定的人际网络和教室物理空间对学习者的约束和激励后,慕课教育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穿插测试和知识考核;另一方面在学习者通过参加慕课考试取得一定的分数后颁发慕课课程的结业证书,并且这些证书逐渐得到社会评价认可等这些外在方面的约束和激励外,还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人民性”的内涵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实现内部的激励和约束。大学生需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觉悟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认真、专注和有毅力地学好慕课课程,掌握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为日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确保在实践中将二者耦合共进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慕课教育的耦合共进要真正体现到大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才能最终产生实际意义。这要求大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和今后的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等专业实践活动中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性原则,坚守马克思主义,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己任。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应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新时代的知识青年来说,学习是终生的。即使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也要继续通过慕课的学习,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应用。慕课以其丰富的知识资源、不断更新的信息储备,能够成为青年持续学习的宝库,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发挥持久作用。

慕课的建设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沦为口号或形式,而是应该在具体的慕课建设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相融合,成为慕课内容和表达的内在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成为慕课制作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指导方法,应以党性原则确保慕课传播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慕课制作人要以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激励自身不断提升制作水平,满足学生和听众的学习需要。此外,还应该成立专门的慕课传播内容审查机制,对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慕课及时下架,禁止其继续传播,避免其传播的错误价值观对大学生不良影响。

四、结语

慕课教育产生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质上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具体指导原则。在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向上,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点和融合的必要性。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高校慕课建设相融合,一方面使得慕课的内容深化和科学化,强化针对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借助慕课技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能突破旧有的形式和思维框架的限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实践中,建设、更新和完善一种针对受众的心理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更为科学和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慕课建设融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Daniel J.Making sense of MOOCs: 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J].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2012,8 (3):257-284.

[2] 郑国强,范慧,孙友敏,王树臻,丛俊滋.慕课对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改革对策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9,34(2):90-94.

[3] 叶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起源及其话语变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4):56-60.

[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周树春,马义,朱国圣,申琰,王会.从“《查理周刊》事件”透视西方新闻观的现实困境和逻辑悖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10):5-10+126.

[5] 朱继东.论新时代坚持政治家办报的重要性——从认清西方新闻观本质的角度[J].新闻爱好者,2018,(10):7-11.

[6] 徐华东,冯文华.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延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1):107-114.

[7] 陈建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理念的根本區别[J].社会主义研究,2011,(3):6-11.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3-564.

[9] 杨保军,王敏.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6):63-71.

[10]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及实践传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9):21-27.

[11] 黄楚新.从美国大选报道看西方媒体的局限性[J].人民论坛,2017,(6):114-115.

[12] 赵星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外延和阐释[J].中国出版,2014,(14).

[13] 石大东.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质与意义[J].新闻大学,2017,(1):20-24+145.

[14] 李飒.“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创新路径之探索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9,(6):163-165.

[15] 陈淼,燕良轼.“慕课”的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2):106-111.

[16] 杨于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33-38.

[17] 张国安.习近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5):41-50+159.

[1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19] 耿俊茂,赵君,张瑞.基于“慕课”启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2):37-40.

[20] 林彦虎.慕课的意识形态实质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慕课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2):208-21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形态慕课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