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贯穿代表工作全过程

2022-06-23 03:20王振幸仇武超管燕泽冯跃
浙江人大 2022年5期
关键词:问政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

王振幸 仇武超 管燕泽 冯跃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各级人大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深化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和代表联络站建设,创设代表问政、代表督事、“有事找代表”等形式和载体,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着力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宁海:迭代升级代表票决制

在2022年4月12日闭幕的宁波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宁波市人大代表投票选出10个民生实事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就业创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体育健身、养老托育、城市宜居等领域,所需资金已全部落实。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简称“票决制”),是政府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提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经同级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以投票表决方式选择决定正式项目,交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的制度。

票决制于2017年3月起在浙江的市县乡全面推行,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和人大监督,并将民主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迈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步。票决制已成为浙江人大工作的一张“金名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

作为票决制工作的发源地,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一直努力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票决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2021年以来,宁海县迭代升级,成立由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置工作专班,进行系统开发,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票决制工作数字化应用场景。

拓展线索征集渠道。以数字赋能加快票决制工作场景的应用,制作生成项目征集网页链接,通过浙政钉、微信等平台转发,向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提供醒目入口,拓展候选项目征集的广度和深度。2021年,宁海县人大通过数字化应用场景征集到候选项目线索93项,不但数量远超往年,而且质量大幅提升。

完善谋划初定程序。通过流程标准化设置,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环环相扣、高效协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研究回应人大代表和群众提出的候选项目建议,尽早启动项目前期谋划及调研工作,把候选项目放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中谋深谋实谋细。

丰富项目审议资料。在场景应用中增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多渠道多角度展示候选项目情况,同时为人大代表提供全天候评论、点赞的平台,打通各有关部门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互动渠道,使人大代表审议内容更加充分、形式更加活泼。

实时更新项目信息。优化票决制工作应用场景的界面设计,除了设置搜索功能外,增加项目地图服务,方便人大代表随时了解项目的位置和分布。通过动态排序的方式,更加精准、便捷地向人大代表提供个性化、实时化的项目信息。

落实主体责任约束。设计三色管理法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预警,主要做法为:对至今未完成的往年项目标记为红色,对进度落后于计划的当年项目标记为黄色,其他项目显示绿色,一目了然地显示民生实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构建综合评估体系。在开展满意度测评和第三方评估报告等结果评价的同时,通过票决制工作应用场景向人大代表提供实时评价入口,使用五星评分功能,通过多种留痕形式,便捷地发表项目监督意见,及时了解项目责任单位反馈情况,体现对项目建设的过程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多跨协同,汇聚各方合力;推进流程再造,提升工作质效;推进制度重塑,实施闭环管理,持续推动票决制工作走向深远。”宁海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德清:为人民而问,向人民作答

“前几年,周边新小区建设施工的时候,尘土特别多,但今年环境改变很大,天更蓝、空气更好了,心情也舒畅了。”家住德清县舞阳街道欣宋家园的居民马爱仙感慨地说。

空气质量的改善,缘于县建设局创新使用的扬尘治理遥感“飞检”技术,而背后的“推手”,则是2021年6月德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城乡环境提标”人大代表问政会。

自2017年以来,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探索开展人大代表问政会工作,不断推动代表问政会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以问知政、以问督政、以问助政,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问政会问什么,选题很重要。在制定问政会制度之初,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就确定了选题的四个原则:聚焦重点、关注热点、选准角度、讲求实效。为了每一次问政会选题都落实这四個标准,县人大常委会从县委中心工作入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遴选主题,力求精准,防止“问偏、问软、问空”。截至目前,已对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公共交通等16个主题进行了问政。

确定了主题,如何才能问得辣、问得实?问政会召开前,县人大常委会组建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集中座谈掌握“面”上情况,再以个别访谈、现场视察寻找“点”上问题,确保把问题摸实、摸准、摸透,并将明察暗访情况制成短片。同时,邀请人大代表、相关专家定期碰头,围绕暗访点选取、问政流程设置、提问问题优化等方面进行商讨,坚持“大主题,小切口”,以“切口越小越好,针对性越强越好”的原则,确定提问问题。

问政会现场,没有剧本、不搞彩排,被问政单位负责人和代表们一起观看暗访短片,现场揭短亮丑,红脸出汗。代表当场提问,被问政单位负责人直面问题、答疑释惑,当场承诺整改落实方案,先后出现了代表穷追猛打“五连问”、打断部门负责人“念台词”、问过之后再来“回头看”等经典场面。

在问政形式上,县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创新,从最初的只有代表参加到议事员、市民代表、专家代表共同参与,从单纯问答到“会议问政+电视问政+现场问政”“三问合一”,从县人大代表提问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联动问政,代表提问更尖锐了,问政主体更多元了,问政方式也更灵活了。

2020年,全县13个镇(街道)实现问政会制度全覆盖。其中乾元镇人大推陈出新,实施“现场+视频+扫码”“三步问政法”,即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问政会,每年进行一次视频问政会,全天候开通扫码问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问政制度。

始于问,但不止于答,更要看结果。问政会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对代表提出的问题、建议和单位负责人作出的承诺进行系统整理,第一时间制定形成“问题清单”,统一向县政府办书面反馈。

县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将问政会作为检视并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手段,每次会议都有分管副县长参加,介绍面上情况或接受代表提问。被问政单位提前就问政主题进行深入自查自纠,会后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代表们提出的問题和意见建议,不但直面某个具体问题找方法,而且努力做到触类旁通、扩面提效。

例如,在2020年11月的问政会上,代表就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一窗服务”存在问题进行了提问,县发改局当场拿出整改方案,会后还联合县政务管理办公室等单位深化举措,探索“标准地+承诺制+一窗服务”和“项目经理制”,在全市首推一般工业项目“四证联发”,实现了“拿地即开工”,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从2017年起,我们每半年召开一次问政会,截至目前已召开8次,共参与代表149人次,提出了153个问题,有效解决率达到97%,回复率达到100%。”德清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健表示,“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推动代表问政会工作走深走实,切实做到为人民而问,向人民作答,奋力谱写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德清新篇章。”

长兴:代表“亮身份”,有事找代表

“我们村口转角处的这个路灯已经坏了很久了,上夜班的人晚上回家不安全,你们看能不能帮忙解决下?”村民姚健斌向长兴县人大代表周燕飞反映问题。

“您放心,您下次来我一定给您答复!”周燕飞一边在意见本上记下问题,一边回复村民。这样的场景每周六都会在长兴县画溪街道姚家桥菜市场里的人大代表联络室中上演。

今年以来,人大画溪街道工委创新代表“亮身份”工作,秉持“接触最大量的群众、使用最便捷的方式、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这一“三最”原则因村制宜进行选址,将“亮身份”带进烟火气息最浓厚的菜市场。

自2月份联络室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建议已收到36件,其中通过向村委反映已解决31件,剩余5件已向街道和上级部门反映。

换届看头年,一年看头季。长兴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新一届人大代表、街道议政员“亮身份”,目前已实现1071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及284名街道议政员“亮身份”全覆盖。同时,各乡镇(街道)人大持续传承创新,丰富“亮身份”的形式,让民主更能体现民意,民意更能得到保障。

代表“亮身份”,它不仅仅是一块悬挂的牌子,更是密切联系选民,倾听百姓呼声的有利形式,这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无不体现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已深入日常,深入人心,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长兴县人大常委会还顺应数字化改革浪潮,积极探索让代表“零距离”联系群众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出了“有事找代表”应用场景,依托群众高频使用的“数字长兴”小程序,巧妙嵌入“找代表”模块,投入小、覆盖广、见效快。

“村里有几趟城乡公交间隔时间太长,时间一长便形同虚设,大家都不愿意去等车了,老年人出行十分不方便。”吕山乡村民刘建斌通过“找代表”模块,向县人大代表吴桂强反映了这个问题。

“没想到手机上点一点,不到10分钟,吴代表就给我打电话了,当天就来找我了解情况,不出一个月就解决了困扰我们半年多的问题,而且问题解决到哪个阶段了,我在手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让我感觉有事‘找代表’准靠谱!”刘建斌高兴地说。

有事“找代表”模块上线以来,累计收到群众意见900余条,平均解决时长12天,代表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促使全县“12345”热线信访减少35%。群众在反映问题后,可以实时掌握办理的进程,这样更有助于增加群众对代表的信任与关注,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代表“亮身份”和有事“找代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小事不出镇。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部门联动解决的“疑难杂症”,为此,长兴县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7月开始,依托“云视讯”数字会议系统,创立代表“云问政”,实现“亮身份”以后代表反映的共性问题批量解决,有效打通群众意见“出口难”问题。

“我们镇上有些孤寡老人,因购买了失地养老保险而失去低保补助资格,有关部门能否加大政策扶持。”位于分会场的煤山镇人大代表章元月,通过“云问政”平台提问。

“享受了失地农民保险的对象,虽不能享受低保补助,但不代表不能享受其他救助政策,问题中涉及的几类对象,他们可以申请低保边缘户救助政策,我们明天就派工作人员上门帮忙办理。”位于县人大联络中心主会场的民政局副局长王斌回答。通过代表与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提问交流的形式,更多代表参与到监督部门工作中来,推动部门工作提质增效。

“云问政”推行以来,已就残疾人救助、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多个问题,向残联、建设局等20余个部门负责人提问,累计开展“云问政”活动10余次,收集代表性问题近200条,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均一一认真答复。会后,还会出具问题整改清单,组织代表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构建全链条监督闭环,推动问题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代表‘云问政’的形式和载体,聚焦群众的难点问题,常态化开展‘云问政’活动。乘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探索问题清单督促整改的数字化手段,做好问题落实解决的‘后半篇’文章。”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袁德惠说。

猜你喜欢
问政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高邑县人大常委会 组织召开常委会主任与“三长”联席会议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本刊2017年第二季度稿件刊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