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材料的属性,以《田园为例》

2022-06-23 03:50杨琪媛
民族文汇 2022年33期
关键词:田园乐队

摘 要: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音乐艺术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无论是原始音乐、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不例外。即使是最激进的先锋派音乐,它也不可能超越音响的范围。所以,音乐一音响作为物质材料是无疑的,问题是究竟应该把声音的音响限定在什么范围内,也就是作为构成音乐的声音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关键词:音乐模仿;《田园》;乐队

自然界的声音往往都有一定的含义,潺潺水声表示溪水在流淌;呼呼风声表示空气在流动,人们无意中发出来的自然性的声音也有一定的含义,比如打喷嚏意味着可能感冒,打哈欠意味着疲乏,哭声意味着悲痛,笑声意味着愉快。音乐的声音也同样具有含义,自然界的许多声音现象以及语言中的某些语义性的表达都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比如,雷声、雨声、风声、鸟叫声等自然界的声音现象,悲痛的心情和爱情的表达,事态的发展和战争的场面等等。需要看到的是,所有自然性的声音,在这些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性关系,他们之间不需要依靠中间环节去加以沟通,不存在中介因素。而音乐却不同,音乐的音响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和语言含义,与这些现象和含义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悦耳的笛声并不是鸟叫,震耳欲聋的定音鼓轰鸣也不是雷声,小提琴柔美的音调并不能代表爱情的表白,沙哑的铜管乐声也不是痛苦的叫喊。人们也许能在音乐声中听到鸟声和流水声,但是这些声音与自然界的实际音响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对这两种声音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对于自然界真实的声音,人们无须去思考和想象就能感知到它的对象是什么;音乐中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他们的含义。所以,在音乐的声音和他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这一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同时,在听众和音乐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中介结构,这就是想象和联想,通过它们去沟通艺术和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音乐中的模仿一般指用音乐中的声音模仿现实或自然界中的其他声音,即通过声音模仿声音,也就是说,音乐声音的模仿只是针对同类的物质而言的,或者说,是针对那些用同一种感官—耳朵去接受的物质现象而言的。对于不同类的物质或用不同的感官去接受的物质对象,比如颜色、气味等,则无法用音乐去模仿。比如:对鸟叫的模仿,总是先抓住纤细、柔美的音色特产,然后是鸟叫所特有的节奏。此外,鸟叫往往温柔可爱,一般用弱小的节奏比较合适。对雷声的模仿也不外乎在这些声音的属性上下功夫,低沉的音色、无规律的节奏、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等等。模仿在音乐作品中很常见,尤其是对鸟叫的模仿,古今中外都有許多优秀的例子。

比如《田园交响曲》,这是贝多芬于2808年创作的五乐章交响曲。这部作品模仿了大自然。各乐章都有小标题,其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声响效果,对于交响乐形式和结构的开创性变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题音乐的地位。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分别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模仿夜莺、鹌鹑和布谷鸟的叫声。贝多芬虽然不是第一位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曲家,但他确实在1808的《田园交响曲》中,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新语言,将音乐转化为图像,让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竞相模仿,也让以为贝多芬真的是第一个用音乐捕捉布谷鸟叫声和夏日暴风雨声的作曲家。

该交响曲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较小。全长约40分钟。最后三个乐章之间没有间歇。第一乐章,贝多芬的标题为“到达乡郊,复苏轻松的心情”,F大调,奏鸣曲式。开头平静、优美,渐渐变得积极、热切,描绘了作曲家初到乡间的感受。共有7个不同的动机。开头是一个平静但又活力的乐句,并由此引发出了主题。发展部中,主题的下一个行动机进行了不断的重复,多彩的配器营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气氛。该乐章使用了微缩的手法,将十分简短的动机多次变形。第二乐章,贝多芬的标题为“小河旁边之情景”,降B大调,奏鸣曲式。开头弦乐器演奏出一个模拟流水的动机;大提琴部分有所分工,只有两位乐手演奏流水动机,其余的与低音提琴一同作拨弦的伴奏。乐章结尾处有一个由三种木管乐器演奏的华彩段,模拟了三种不同的鸟叫声。贝多芬在乐谱上作了标示: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布谷鸟(单簧管)。第三乐章,贝多芬标题为“乡民们快乐的集会”,F大调,谐谑曲。此乐章描绘了人们欢快的舞蹈。在最后的谐谑曲再现时,故意出现了走调的音,意在善意地调侃乡间的蹩脚乐手。此后速度加快,更为奔放,但随即戛然而止,为紧接着的风暴做下准备。第四乐章,贝多芬的标题为“暴风雨”。F大调。此乐章描绘了一场剧烈的雷阵雨。该乐章采用了现实手法,一开始由低音弦乐的和弦、小提琴到之后的定音鼓、长笛营造出雷雨的气氛,直到发展出一个激烈的高潮。其中也有模仿大雨和降雨的乐段。最终雨过天晴,雷声渐行渐远,木管月器吹奏出一个上行的美好旋律,可以看作彩虹,并直接进入末乐章。该乐章有着非凡的震撼力。第五乐章,贝多芬的标题为“天霁后牧羊人感恩之歌”,F大调,奏鸣回旋曲式。开始的八小节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真正的主题从第9小节开始。第一主题也有第八小节长,有着对称性,旋律简洁朴素,在这里象征牧羊人感恩的歌谣。第二主题由颤音装饰,悠扬如牧歌。主题进行变化时,弦乐部分有不断的震音进行变奏。发展部的开头主题重现一遍。整个乐章温暖、甘美,不失简洁,被称为“真正的田园风格”。

音乐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贝多芬为人类文明遗产中留下了一部堪与绘画与诗歌媲美的,有描绘有抒发的大自然交响音画与音诗。这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心灵交响。听《田园》,只需要你的胸怀向大自然开放,音乐中流淌的田野气息就会把你的身心都托起来,与之一起荡漾。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15.

[2]王浩.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解读[D].徐州:徐州教育学院,2006.

作者简介:杨琪媛 1999,女,汉,四川广元人,本科,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田园乐队
花的乐队
追肥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乐队指挥
乐队到底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