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究

2022-06-23 04:37王雪蕊邢伯民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合

王雪蕊 邢伯民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并进行了相应实践。实践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疫情常态化的特殊时期与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从实施现状和课程设计开始进行分析,并分别以一次线上和线下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加强学生心理韧性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了有效结合。最后提出了改进方向,旨在使心理健康教育为立德树人保驾护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疫情防控常态化;融合

0引言

大学阶段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阶段,而当今社会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在行为习惯、个人素养、人格发展等方面往往会存在很多差异,很多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同时也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冗杂信息的影响。但这些学生却又是我国社會主义建设重要的新生力量,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其心理健康水平、综合素养,必然会对国家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乃至我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现使全国上下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巨大影响,防疫期间的特殊要求,自然会深刻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在之后的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入校隔离线上课、无法自由出入校门、常态化的防控演练、偶尔冒出疫情反复的消息等,仍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考验。及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受疫情产生的变化,努力帮助大学生掌握化解调适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弹性,提出应对性的建议和举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课程教学中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认识自我与生命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节、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与思政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理念高度一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向来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但对于如何实现的具体方法阐述较为缺乏,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对此进行了弥补。因此两者的结合有其必要性,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和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及时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另一方面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现阶段两者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通病有教学模式单一化、师生交流互动少、没有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兴趣[1]。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课堂进行没有得到有效改革,仍然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形式,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结合,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而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本文将举例从主要目标、实施过程、主要成效和体会与思考等方面进行说明。

1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主要目标

1.1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了解心理防护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人容易陷入一种无力感和恐慌感。长时间封闭在校内,时刻注重疫情防控消息,也容易滋生恐慌、焦虑、失控和抑郁等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获取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经验,知道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序。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

1.2保证身心健康状态,掌握心理防护技巧

原本普通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之间的集体活动不受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正常进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排解情绪。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由于经常性地隔离防疫,线上课程、封闭在校成了家常便饭。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局限,出现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频率逐渐增高,因此在线上与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灵活运用心理健康维护的技巧,养成维护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关注并支持他人的心理健康[2]。

1.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新冠疫情给我国乃至世界的产业经济均带来了冲击,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事件。而网络媒体的参差不齐,使得一些信息报道有所偏颇,洪流般涌入视野的消息对尚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使得他们经常处于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灰色地带。但危机中总饱含机遇,防控期间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的“抗疫英雄”,这为学生树立了表率,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时机。因此,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体系,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和幸福感,树立有担当、知感恩的理想信念。

2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施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存在着多种形式,既可以用传统的讲授形式,也可以开展活动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如VR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等,为学生更好地模拟和体验学习提供了机会。

教学实施过程中,响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3],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有意义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采用分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感受团队力量。围绕不同的议题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主探讨、内化吸收和实践体验的机会。教学活动中将政治认同和健全人格核心的素养培育贯穿于全过程。

2.1线上课程实施

学生返校初期,为配合疫情防控,会有为时两周的线上课程。最初返校的两周,学生的心里既有重新见到同学的喜悦,也有刚刚离开家的依恋,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对未来的憧憬悸动与迷茫慌张共存,需要及时的心理调节。因此线上课程的两周,对学生适应接下来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搜索和信息查找是非常驾轻就熟的事情,也是“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接下来就如何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例说明。

(1)开展心理讲座,实施在线答疑。线上教学开始,首先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与适应问题等。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可能出现的状况向学生阐述可能出现的情绪和感受。邀请学生在线提出问题,并就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由老师和学长学姐等进行答疑。借助线上教学反应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帮助学生总结并解答更多的问题,为接下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了解大學生活,提高适应能力。在心理健康线上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老师通过“描绘未来蓝图”的活动帮助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大学生活的期待与担心,形成线上同质小组,分组进行讨论,以便总结出解决自己这类问题的方法。利用线上可以匿名参与,降低学生不安的方法,鼓励学生更好地敞开心扉,在保障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3)发布趣味任务,践行立德树人。教师在平台征集并发布心理健康任务,比如讲述“我”在疫情常态化期间可以做到的事,介绍“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等事迹,制作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手册,与舍友、同学配合完成“破冰搜索”等小任务。借由线上教学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资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换位思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强烈情怀,践行立德树人。

2.2线下课程实施

线下课程仍然注重与线上教学的结合,加入了许多学生日常使用的信息化手段,如VR体验、短视频平台、美图软件、触屏式互动游戏等,将教学过程按照课前自学、课中实施、课后拓展分为三大环节。教学实施依据5s步骤:课前自学(Self-Learning)、分享(Sharing)、自主探究(SelfExploration)、模拟(Simulating)、课后拓展(Spreading),逐一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情绪管理的两课时为例,具体实施如下。

1)课前自学(Self-Learning)。

自主学习慕课视频,依托短视频平台完成“演技大考验”任务,并发布到平台班级群内进行点赞和评比,初步认识和了解情绪的概念,运用网络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2)课中实施。

(1)分享(Sharing)。回顾课前任务,分享同学们上传的“演技大考验”视频,观看动画《踢猫效应》并分享观点,理解消极情绪可能带来的危害。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表达情绪的重要性,各组分别通过讨论产生本组的高频词云,利用大数据手段快速整合出关键词,认识自身现阶段的情绪特点。

(2)自主探究(Self-Exploration)。开展课堂游戏:管理情绪妙招市场,小组探讨妙招中恰当、中性及不当的方法。分组讨论并总结管理情绪的步骤,并派代表完成“打败消极情绪病毒”的触屏式互动小游戏,总结出调控情绪的方法与技巧。

(3)模拟(Simulating)。方法总结出来以后是否有效呢?通过模拟体验团体辅导“镜子活动”,帮助学生探明情绪管理方法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思考并在组内分享疫情期间的榜样事迹,分享积极正能量的故事,如方舱医院中的广场舞、隔离在家时的“居家旅游”、核酸检测点的儿童表演《听我说谢谢你》等,了解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知感恩的信念,弘扬积极正能量。

3)课后拓展(Spreading)。

完成情绪管理心理测试,分享让人感觉心情愉悦或振奋的视频,利用美图软件拍摄专属表情包,记录情绪日记。提醒学生注重日常咨询、辅导。

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主要成效

3.1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课程思政初见成效

教学实施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巧妙地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四个自信”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人文关怀、健康中国、劳动精神、劳动方式等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渗透在教学目标当中,“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劳动精神。

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完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进行了有效发挥,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政素养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学习、榜样人物的分享,同学们增强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并对和平年代出现的“英雄”有了更深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要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学生的心理资本提高,学习兴趣显著增加

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对于常见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技巧,提升了心理健康素质。通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程评价、学生满意度等数据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本质上认可了自己,感受到了内心存在的价值与积极的能量,有效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加强了学生心理的韧性。贯穿职业情境,加强了学生专业情怀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教学情境与学习任务,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任务需要制作微视频和海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任务需要制作手工、绘画作品等,既展示了学习结果,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成长,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从教学设计、实施到评价,教学团队时刻提醒自己学生主体。借助VR、互动游戏以及学生熟悉的APP等信息化手段缔造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的同时,充分尊重并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类探讨与实践也在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观念的转化、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交互式学习环境的打造,不仅对学生有利,也对教师的辨识与资源利用能力进行了锤炼。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局限于课堂学习,与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协会紧密结合,编辑《心灵导航》小报,设立“个体心理咨询中心”“朋辈心理互助中心”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同时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4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体会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探索,贴合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其爱国、感恩等情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煞费苦心。通过线上讲座、在线答疑、课堂中分组配合、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创新了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但由于条件限制,对于信息化平台和手段的应用仍然不够全面,无法将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增加其体验性和参与性。

尤其是在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和评价手段的使用中,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应进一步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与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相结合,不以量化分数、数据为主要考核目标,以课堂参与度的积极性、准确性、考勤以及课后拓展任务的完成度等情况为评价标准。教育重在育人、立德,今后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将质性评价变得更有说服力且可追踪,使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和信念感,更贴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使大学生产生内在驱动力。

教学团队也应进一步优化,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纳入教学团队,全面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提升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同时,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将家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4],注重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冰倩,李育光.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4):66-67.

[2]李春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45-47.

[3]芮雪,吴虹雨,马长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48-50.

[4]杨薇薇,郑秋强.后疫情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10):10-13.

[5]张利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6):35-38.

[6]梁瑛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29-32.

[7]何琳琳.高职思政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点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9):75-76.

[8]王海涛,朱宇.“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4):93-95.

[9]孟林,孟思言,刘阳,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4):125-128.

[10]杨展,曹璞璘.高校心理健康课思政教育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报业,2021(4):94-95.

[11]苏雅.防疫常态化机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东纸业,2021,51(6):44-46.

(作者简介:王雪蕊,硕士研究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邢伯民,大学本科,临沂市工业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