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投靠日本的印度部队

2022-06-24 17:31姜森
检察风云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民军印度人军官

姜森

二战中,英国对南亚和东南亚的控制权被日本夺去,大量印度人加入英军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有一支特殊的印度部队曾投靠日本,在东南亚对抗英军。

据新加坡《每日新闻报》报道,80年前的1942年,驻马来亚地区新加坡城的英军向日军投降,标志着这座城市沦陷。报道在提醒人们勿忘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提及一个细节:虽然二战中有约8.7万名印度军人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并献出生命,但正是在1942年,有一支印度部队在新加坡投靠日军,在二战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历史上,印度军队曾长期效命于英国。印度军队是亚洲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组建的殖民武装。

在东印度公司时期,英国从法国那里学会了招募殖民地原住民士兵的手段。英国对印度士兵按照欧洲模式进行编组与训练,并由英国军官指挥,以对付印度土邦武装。英国人发现印度士兵以入伍为荣,单兵素质好,勇敢且忠诚,只是缺乏纪律和训练。经由英国军官训练和指挥的印度军队战斗力大为增强。

对于英国而言,大量招募印度部队的最大好处是性价比高——雇佣一名印度士兵的费用,不仅只是一名英国兵的十分之一,还可以省去远涉重洋运输部队的麻烦,十分划算。

1857年印度大起义以后,英国解散了东印度公司,改由王室派驻的总督直接管理印度,并将东印度公司组建的三支军队——孟买、孟加拉、马德拉斯军队合并为统一的印度陆军。英属印度军队严格来说既不是国防军,也不是维持殖民地治安和安全的殖民军,而是英帝国全球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起初,印度陆军编制结构极不均衡。为了充分利用印度人力,印度陆军里后勤支援和运输保障部队规模极大。英国为防止印度陆军叛变,长期禁止印度陆军组建野战炮兵。炮兵、通信兵很长时间里都由英军配备。直到二战时期,印度陆军才大批组建自己的炮兵、装甲兵和通信部队。

二战中,上百万印度军人跟随英军转战三大洲。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这支军队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支志愿入伍军队”。同盟国阵营中唯一一支和德意日三大轴心国均交过手的师级部队,就是印度第5步兵师。在二战中,英属印度军队经历过新加坡战役那样的惨败,在北非多次被“沙漠之狐”隆美尔打败,也多次击败过隆美尔。他们在北非和东非横扫意大利军队,在卡西诺山与绰号“绿魔鬼”的德国伞兵鏖战。威廉·斯利姆将军麾下那支在英帕尔击败日军并反攻入缅甸的英联邦军队中,三分之二是印度军人。共有8.7万名印度官兵牺牲在二战战场上。至二战结束,印军已拥有准将级别的印度籍军官。

日军统治下的新加坡

不过,二战还催生出一支不同寻常、与英军对着干的印度人军队——印度国民军(INA)。1942—1945年,这支部队一直在缅甸战区替日本打仗。

一开始,印度国民军的士兵均为被日军俘获的英属印军官兵。他们被说服,然后调转枪口对抗英军。后来,一些生活在日占马来亚地区和缅甸地区的印度平民,也志愿加入印度国民军。总体而言,印度国民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光彩。

印度国民军的领导层来自获得日本支持的“印度独立联盟”(IIL),他们主张推翻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印度国民军最早的军事指挥官是原英属印军上尉莫汗·辛格。日军入侵马来亚地区后,辛格被俘。对英国殖民统治不滿的他,随后选择投靠日本。1942年2月,新加坡的英军向日军投降,辛格随即前往战俘营,大量招募印度战俘,以对抗英军。

对于许多印度战俘而言,之前英国军官对他们的歧视,以及日军通过快速打垮新加坡英军所彰显的实力,成为他们加入印度国民军的催化剂,“英军在新加坡遭遇的耻辱性惨败,使得这些印度人不再惧怕英国殖民者”。

早在二战爆发前,英国人就怀疑英属印军官兵的忠诚度,双方之间的不信任催生了印度国民军。

1942年,一份英国军队的内部报告称:“在英属印军内部,许多年轻印度军官可能只效忠于印度,而非英国。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效忠于英国。”另一份于二战初制作的秘密报告称:“日本间谍在马来亚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他们试图接触并影响新入伍的印度官兵。一些在新加坡的日本人还请印度军官下馆子,进而实施拉拢。”

事实上,英属印军的内部结构一直带有明显的殖民统治色彩。在殖民时代,英国人把持了印度军队所有关键性的部门和职务,印度人居于绝对服从的地位。这支军队里的军官有皇家委任和总督委任两种。持皇家委任状的绝大多数是高薪从英国本土聘请来的英籍军官,他们包揽了所有营长以上的指挥职务。而印度士兵最多只能晋升为分三级的低级军官,这类军官被称为总督委任军官。“印度人最高的职务仅仅是副连长,连长都是英国人”。在此背景下,军内形成了年轻的英国籍尉官指挥年长、资深又经验丰富的印度籍总督委任军官的情况。

一战期间,印度军队扩充到130万人,在亚欧非三大洲为英国战斗,7.4万余人阵亡。在一战中,印度支付了为英国作战的100多万印度军队的军费。战后,英国内阁与印度事务大臣商讨后规定,今后印度军队将仅用于保卫印度,遇到最严重的紧急情况,只有在与印度总督及行政会议商量后,才能在印度以外使用印度军队,直接和间接的全部费用由英国政府或要求印度军队提供援助的殖民地来承担。上述安排为印度争取到一定的主权,也预示着印度与英国的离心力越来越强。

一战以后,由于印度人对“印度军队印度化”的强烈要求,情况略有改变。从1918年起,英国桑赫斯特军校每年都会为印度学员保留10个入学名额。1932年,一所仿照桑赫斯特模式的印度军官学校在德拉敦成立,负责培养专业的印度军官。1919年,有9名印度军官首次获得皇家委任状。到1929年,持皇家委任状的印度人达到91人。

二战中的印度国民军

英国人竭力抵制“印度军队印度化”。自傲的他们认为,印度军人无论怎样英勇善战,也不具备一个好的领导者的品质。鉴于英国军官不愿意在印度籍军官手下服役,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组织几个全部由印度人组成的作战单位。直到1939年,只有400名印度军官在8个营中任职,他们只占英属印军军官总数的10%。随着二战大规模扩军的需要,印度军校培养了一批战时委任军官,但这些人资历太浅,一直到印度独立前夕,印度籍军官担任的最高军衔只是准将,而且寥寥无几。

随着二战欧洲战况日趋激烈,给了日本情报部门渗透的机会:由于欧洲战区人手紧缺,一批有经验、对英国忠诚度较高的印度军官被抽调至欧洲和北非,而留在马来亚地区的印度部队迎来一批新军官,他们对英国的好感度不高——日本情报人员开始接触并拉拢他们,其中一些人日后成为印度国民军中的骨干。

不过,印度国民军与日军之间存在矛盾。印度国民军的指挥官辛格认为,印度国民军的领导权应在印度人手上。而日军则要求印度国民军听从日军将领的命令。1942年12日,辛格被日本人赶走,失去了对印度国民军的控制权。接替辛格的是印度独立运动中的知名政治人物——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鲍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他所著的《印度人的奋斗》一书于1934年出版,他在书中主张“印度完全独立”。1920—1941年,鲍斯由于煽动骚乱,被英国殖民当局拘捕了11次。1939年,他甚至访问德国柏林,试图为独立运动争取纳粹德国的支持。

1940年,鲍斯被软禁在印度,但他设法骗过了英国殖民当局。1941年,在经过一番艰苦跋涉之后,鲍斯由印度到达阿富汗喀布尔,随后转道苏联,再次来到德国柏林。

在德国,他开始筹措所谓的“印度自由政府”,即印度偽政府。这一举动得到了纳粹德国的大力鼓动和支援:德军最高统帅部给鲍斯提供了活动场所、资金等一系列帮助。纳粹德军还将其在北非俘获的印度战俘编成2000人规模的“印度军团”,交由鲍斯指挥——但事实上,这支德械印度人部队不可能来印度作战,德军并不愿意长期支持他们。

1943年,由于受到日本邀请,鲍斯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借道马达加斯加前往日本。此后,在日本方面的支持下,鲍斯在新加坡宣布成立所谓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由他担任“国家元首”“军事部长”以及“印度国民军最高指挥官”等职务。

随着披着“独立运动导师”外衣的鲍斯的到来,印度国民军对印度战俘的吸引力大大加强。此前,日军将领曾召集300名印度军官开会,劝说他们加入新的印度国民军,但没什么效果。日本人随后改变了方法,开始找印度军官一个个单独谈心。终于,大部分印度军官同意,只要鲍斯来新加坡,他们就跟着鲍斯干——他们早就听说“鲍斯在欧洲指挥着一支印度军团”。

在鲍斯的坚持下,印度国民军开始协助日军在缅甸战区作战。这支部队一度被称作“鲍斯旅”,下辖3个战斗营,每个营由5个连组成。

在1944年2月的若开战役以及1944年3—7月的英帕尔战役中,“鲍斯旅”的精锐跟随日军作战。1944年4月18日,“鲍斯旅”的一支自杀式突击队成功突破了英国人的防线,占领了莫伊郎格地区,这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占领的第一块印度领土。随后,他们又沿着科希马大道一路推进,直入印度境内250公里,对科希马和锡尔查尔的英国人造成了很大威胁。然而,由于日军后勤补给能力严重不足,又没有制空权,使得“鲍斯旅”的作战努力都白费了。

日军对“鲍斯旅”的战绩并不满意。一份日军报告称:“将部分‘鲍斯旅’的官兵部署在一线,并没有吸引很多英属印军官兵前来投靠。这支部队对印度人的吸引力不够大。相反,‘鲍斯旅’的某些官兵会找机会逃跑,向英军投降。此外,总体来看,这支部队的军事作战效率很低,官兵素质差距较大,难以执行重大军事任务。”

实际上,很多日军将领看不起“鲍斯旅”,也不愿意向其提供太多支持,这导致“鲍斯旅”无法进一步壮大,只能扮演“二线部队”的角色。

此后,受到日军冷落的“鲍斯旅”官兵只承担一些小规模的侦察和渗透任务,对战局无太大影响。英军情报部门认为:“印度国民军不足为惧,它只是日军的‘装饰品’而已。”

至1945年,印度国民军的总兵力在3万左右。

日本宣布投降后,英国提出对鲍斯的指控和追缉。鲍斯携带巨额“复国资金”,于1945年8月18日搭机前往日本东京。这架原本一切正常的运输机,在中国台湾地区上空忽然失控坠落,鲍斯因此受重伤。1945年8月19日,鲍斯死在一所医院里。

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开始了对投降的印度国民军官兵的处理。大多数印度国民军士兵被释放了,不过他们的财产被剥夺,英国人还下令,这些人不得再加入印度军队。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国民军印度人军官
本期导读
试论1925—1926年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失败原因
跳伞
德国极右翼猖狂用“私法”
哥伦比亚 军官
北洋裂变与政治革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军研究
经验
以退为进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对中国军官预备役制度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