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轻盈的卡尔维诺

2022-06-24 17:31谷立立
检察风云 2022年12期
关键词:梅里卡尔维诺观察者

谷立立

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现实面前,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作家 (图/网络)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虚构,比如《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这就像寓言,他用轻逸的童话消解了生存的复杂,为我们带来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另一类则是不折不扣的现实,比如《观察者》。它注定不会有极致的想象。卡尔维诺笔下的每一个句子,都牢牢地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远远地离开了他标志性的轻盈。

谈到文学创作,卡尔维诺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对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具体到《观察者》,文学那种特殊的手段依然如故地显现着它的作用。小说有一个极为现实的开篇:“清晨五点半,天下着雨,阿梅里戈·奥尔梅亚走出家门。他要去投票站,他在那儿当监票员。”

在卡尔维诺的描述中,阿梅里戈是不折不扣的老实人。他不是“一个喜欢奋勇向前的人,在工作中,比起功成名就,他更喜欢做一个正直的人”。他读过很多书,曾经想要成为作家,但时过境迁,过去的种种都离他远去,什么都没有留下。他有一位女友,总爱无理取闹。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冷静,但事到临头却又很暴躁。这注定他只能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只在特定的时间、因特定的机缘,偶尔伸出头来观望外面那个更大的世界。

这种人设与卡尔维诺的另一部小说《马可瓦尔多》有着相同的气质。阿梅里戈和马可瓦尔多一样,都是受困于都市生活的小人物,从未真正享受到现实的好,更别提别处的生活。不同的是,马可瓦尔多还有梦想,哪怕他的梦想常常让他陷入可笑而窘迫的境地。而阿梅里戈就没有那么幸运。他向往平稳安逸的生活。但他也很清楚,他和所有人一样,距离理想中的生活“非常遥远”。

《观察者》的核心在于“观察”。阿梅里戈即是如此。只是,他的观察仅仅持续了一天。因此,如果将这本书称为《监票员阿梅里戈·奥尔梅亚的一天》,大约也是贴切的。因为在卡尔维诺看来,睿智的观察并不需要持续太久,只要能够发现存在的不合理,也就足够了。阿梅里戈当然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悲伤且紧张的一天”。这意味着,会有无数怪异的人不请自来,在他面前开始他们的表演。

但当他真正来到这里,才知道眼前的一切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故事发生在一家名为“科托伦戈”的福利院。清晨,阿梅里戈透过雨雾站在门口,恍然间竟有了“跨越世界边界”的感觉:这里的一切都不真实,都经不起推敲。比如它的名字。“科托伦戈”原本是福利院创办者的姓氏。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位温厚的男人一手创建了这个享誉世界的机构。

如今,所有的温厚早已消失不见,这个名字渐渐成了荒诞、愚蠢的代名词。不过,荒诞的不只是“科托伦戈”这个名字,还包括阿梅里戈身边的一切。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诸如此类的奇观,他或许不会明白这桩好端端的差事,为何会演变成一出彻头彻尾的滑稽剧:临时搭建的陈设简陋寒酸、令人怀疑;福利院里病人的举动更让他泄气。他们有的躺在担架上,有的拄着双拐,有的趾高气扬,排着队走到他的面前。

这就像战场上的伤兵。尽管时间早已到了1953年,以往对战争的印象依然存在,让一切变得越发荒诞。阿梅里戈对美有着持续的追求,但眼前所见偏偏毫无美感,于是他感到惶惑不安。这里,熟悉西方文学的读者或许会想到契诃夫的《一个文官之死》。好在,阿梅里戈没有陷入最后的崩溃。他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总是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反复思考。

然而,沉思并没有让阿梅里戈得到真正的解脱。相反,越是纠结,他越是焦虑,既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那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这个世界。这里,自然主义者卡尔维诺又一次展现出他对世间万物的热情。他告诉我们,世界是广袤无垠的,很难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划分。“事物的复杂性有时就像洋蓟的叶子,层层叠叠,清晰可分,有时又如同一团浆糊,黏黏糊糊,意义不明。”

对植物缺乏基本了解的读者或许不会知道洋蓟的样子,但都知道雨的特性。雨是《观察者》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常常,它被用来指代阿梅里戈糟糕的心绪。那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周末。清晨,当他走出家门,外面下着雨。只要一想到这一整天都要穿着湿乎乎的鞋子,他的内心就变得复杂。随着大雨的来临,“整个外面的世界都变得影影绰绰”。阿梅里戈想象自己是路上的行人,跌跌撞撞地走在“犹如海绵一样湿漉漉的道路中”,对以往坚信的一切开始产生怀疑。

这恰恰就是老实人的宿命。或许,在卡尔维诺的潜意识里,他更愿意为阿梅里戈构建一个树上的王国,以阻挡暴雨的侵袭,就像他在《树上的男爵》里所写的那样。故事中,小男孩因为不愿吃下姐姐亲手做的黑暗料理,于是索性爬上树。久而久之,就有了他一个人的世外桃源。只是,想要“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念头,不允许卡尔维诺轻易放弃他对现实题材的尝试。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观察者》都不是一次轻松的写作。从1953年开始有了最初的构思,到1963年正式完成这本小说,整整经过了10年。10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足以成就一位作家。而在卡尔维诺这里,却只是完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这倒不是说他太过疏懒,而是他对意大利的关注,不允许他如此草率地下笔。想来,卡尔维诺内心的纠结应该并不亚于他的人物。他和阿梅里戈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思考者。

《观察者》写得就是他的反思。他自称曾经两次面对如此乱局,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就像他所说,“此前我未曾见过此类画面,而现在我见到的画面太过强烈。我不得不等这些画面在我记忆中稍微褪色、远去。我不得不让这些画面引发的意义和反思越来越成熟,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或波浪那样”。于是直到多年以后,当内心的波澜渐渐平复,他才能提起笔来,从容地完成这部现实之作。而多亏有了这种持续不断的冲击波,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不同以往的卡尔维诺。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梅里卡尔维诺观察者
第六章 在医院的外面
卡尔维诺的月球计划
Chapter 7 The last letter第七章 最后一封信
卡尔维诺(素描)
既下山·梅里酒店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用爱坚持创造奇迹——读《梅里山鹰》有感
观察者模式在Java 事件处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