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小产业群群中华蜂

2022-06-24 01:49彭明喜
大学生 2022年6期
关键词:意蜂蜂巢中蜂

文/彭明喜

彭明喜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云南成为了一名驻村书记

村里要养中华蜂

派驻村位于云南省的偏远山区,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村里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经过深入了解后我发现,村庄附近蜜源极其丰富,适宜饲养蜜蜂。春天桃花、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油菜花相继盛开;夏天辣椒花、马铃薯花、玉米雄花接连绽放;秋天鬼针草、野菊花等各种野花点缀在山林间;冬天梅花、枇杷花傲寒挺立。可以说一年四季蜜源不断。

村庄位于坝子间,四周群山环绕,使得冬季气温不太低,有利于蜜蜂安全越冬。村外小河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能满足养蜂取水需求。

当地村民历来也有养殖蜜蜂的传统,不过他们采用的是土法养殖:在墙上挖个洞作为蜂巢,将蜜蜂诱入其中,用木板封住墙洞,在木板上开个小孔供蜜蜂进出,再用牛粪涂抹墙壁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如此把蜂王诱来,有蜜就取,取之无度,没蜜也不做管理,任蜜蜂自生自灭。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管理不方便,容易造成巢虫滋生、蜜蜂飞逃、取蜜不便和难以规模化生产。除此之外,当地的蜜蜂养殖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获取的蜂蜜基本上用于自己消费,很少拿到市场上售卖,也就不能将优质产品转化为经济红利。要想把蜜蜂养殖作为产业,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清晨,云雾缭绕起一片白蒙蒙,远处的山、近处的村庄都在白雾里若隐若现。虽已立冬,早晨气候稍显寒冷,但是村中的院坝里却热闹非凡,烤火房里十几人围坐在火塘边,吃着火烤的洋芋,畅谈声、说笑声,声声入耳。为了动员村民大规模养殖蜜蜂,我挨家挨户走访,运用火塘会的形式为他们讲述和解答。但村民听后,纷纷摇起了头。

“我们平时割蜜自己吃,现在要大规模养,还拿去卖,之前也没弄过,万一收成不好,风险谁来承担?”

“前期养蜂需要投资很多,这钱谁出呢?”

村民们的疑虑并不无道理,他们的问题也都问在了点子上,风险兜底以及技术指导是目前的关键问题。

“前期的投入,由我来想办法,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争取蜂源。”针对投入问题,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对接了上级农业农村部门,并且对蜜蜂品种的选择进行了考量。

意大利蜂(意蜂),是我国饲养的一种重要的蜜蜂品种,意蜂价格低廉,产蜜量高,有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意蜂抗病能力弱,不治疗会导致群灭,而施药又有可能导致农药超标,不适合初具规模的农村养殖。而且意蜂通常采集单一大宗蜜源,需要跟着花期走,也就是赶花,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相比之下,中华蜂(中蜂)的价格稍高,但它们的抗病能力很强,同时有很强的采集力,可以利用山地周边的零星蜜源进行定点养殖。《本草纲目》中也曾有记载,正宗土蜂蜜的健康价值高,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

中蜂适宜山地散养,蜜蜂传粉更有利于农作物良好生长,其对农作物增产增质的经济及社会价值甚至远远高于蜂产品的价值。因此近些年,我国建立了多个中蜂保护区,并对养蜂者给予技术指导和补贴。我积极对接了相关部门,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每户争取了15箱优质中华蜂,并且配备了活框蜂箱、蜂衣、蜂刷、取蜜刀等工具。

“除了分发给每户的中华蜂,我们马上也会有免费的培训课程。大家放心,只要跟着我们的步伐精心养殖,肯定能带来不少的额外收入!”听完我的话,刚才发问的几名村民的眉头舒展开了,神情也不再像刚才那般严肃。一瞬间,烤火房变得更加温暖了。

蜜蜂飞逃了

不久后,专业的中华蜂养殖师傅走进村庄,手把手教村民们养殖中蜂。而我也有时在侧旁听,学习如何摆放蜂箱才能便于蜜蜂识别巢穴,如何利用活框蜂箱分蜂、诱蜂、取蜜,如何避免病虫害和盗蜂,冬季如何保温、夏季如何避暑等养蜂知识,努力成为养蜂行家里手。

就在养蜂产业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有一天,村民火急火燎地跑到村委会反映,蜂飞逃了。我立即赶到蜂场,实地查看情况。打开蜂箱查看,我不由得苦笑。原来村民在检查蜂巢时没有及时把王台(蜂群中培育新蜂王时所筑造的一种临时性巢房)铲除,一群蜂里出现了两个蜂王。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在蜜蜂王国,蜂王也只能有一只。一群蜂分成两群,导致飞逃了一部分。

“现在是春分后,气温攀升快,分蜂群结团后停留时间也就半小时,一旦它们找到新址,就不好收了。我们动作要快!”我们拿起自制收蜂笼——柱形竹编筐,并在笼周围涂上新鲜蜂蜜,在外面套上黑色的布套。蜜蜂喜欢黑暗的地方,它们停留在露天就会觉得很不安全,会自动结成团,如果此时有个黑暗的洞穴出现,它们就会认为里面很安全,立即往里爬。我们把收蜂笼放在分蜂群上方,拿根树枝轻轻地把它们往里面赶,不一会儿,大部分蜜蜂都被诱入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

在这之后,我又向专业老师请教了群蜂外逃的原因。“村民在检查蜂巢时,蜂箱打开时间太长了,破坏了蜂箱内外的气温平衡,这刺激了蜜蜂的外逃。当然,分蜂发生,严重时将使原群的群势损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热是养蜂很关键的技术啊!”

蜜蜂打架

人们常说“好事多磨”,分蜂的问题刚解决,没过多久又出现了新情况。有村民反映,自家蜜蜂在蜂巢门口打架。乍一听我感觉很不可思议,蜜蜂竟然也会打架!为了一探究竟,我火急火燎地跟着他来到蜂场。只见蜜蜂正在蜂巢门口撕咬,打得不可开交,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受伤的蜜蜂。

1.村民养蜂的蜂箱

2.被群山环绕的村庄

3.傍晚时分,驻派村的景色

4.驻派村全景

我预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连忙问他,今天的操作和往日相比是否有异常之处。他支支吾吾地说,为了多放几个蜂箱,他把相邻蜂箱的间距给缩小了。我初步推测,蜜蜂打架的原因可能与此相关,于是马上联系了养蜂老师,他的回答也证明了我的猜测。

蜜蜂是依靠群体气味来相互辨识对方的,加之蜂群巢门处有守卫蜂负责保卫,一旦发现入侵者便有大量工蜂前来助战。由于缩短了相邻蜂箱的间距,使得蜜蜂难以辨认巢穴,出现迷巢现象,即A群蜜蜂跑到B群中去了。

“把蜂箱移回原位置,再观察一会儿,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迅速帮忙把蜂箱移回原位置。慢慢地,巢门口聚集的蜜蜂越来越少,陆续飞回对应的蜂巢内。

“蜜蜂打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迷巢外,还有盗蜂、冲群等,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问题解决后,老师又就蜜蜂打架的问题,对我们进行了额外的培训。

经过这件事后,村民们养蜂过程中的操作变得更加谨慎和科学,再也不敢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擅自行动了。

蜂箱选址、蜂王培育、更换巢脾、分蜂干预……小小中华蜂,还有很多知识和技术待我们一起去学习和实践。

养蜂是项甜蜜的事业。采百花酿造的中华蜂蜂蜜,药香四溢,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养蜂小产业也不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方面只需前期购买活框蜂箱即可。要说养蜂给村民带来的变化,最直观的当然是收入了。在中华蜂产业的带动下,村民年均增收约1万元,收入中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购买化肥等农资。除了收入,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看到,偏僻村庄里不起眼的“土蜂蜜”也能卖上好价钱,如此一来,他们学习、劳动的劲头更足了。

猜你喜欢
意蜂蜂巢中蜂
如何处理意蜂盗取中蜂群
详解意蜂盗劫中蜂之过程
意蜂蜂蜜和中蜂蜂蜜的区别
走进科学
中华蜜蜂
换蜂巢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火星上的“蜂巢”
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管理
对“救护中蜂刻不容缓”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