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根治术中洛铂腹腔灌洗化疗预防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2022-06-24 01:14李若凡高旭孙立新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结肠癌根治术腹腔

李若凡,高旭,孙立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普外科,北京 101149)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结肠癌发病率居第三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根治术是当前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手段,随着癌症诊断及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可有效控制结肠癌病死率,但术后肿瘤会向肝脏、腹膜、肺部转移,以及治疗后肿瘤的复发问题,均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2-3]。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干预,并预防术后复发是临床研究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加化疗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癌症的转移及复发进行预防,但静脉全身化疗副作用较大,在治疗的同时,还会对机体其他脏器组织产生伤害,部分患者难以熬过化疗周期,导致治疗失败[4]。采用腹腔化疗治疗可降低化疗对机体的损伤,还可最大化清除残余肿瘤细胞,改善患者生存质量[5]。洛铂为第三代抑制肿瘤进展新药,在化疗中可有效发挥抑制胃肿瘤细胞的转移、复发,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但较少研究分析根治术联合洛铂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6]。本研究拟探讨根治术与洛铂腹腔灌洗联合治疗结肠癌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进行根治术治疗的9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化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8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结肠癌诊断标准[7],并经病理确诊;(2)均经影像学检查发现侵犯深度在T2及以上者。排除标准:(1)存在远处转移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严重免疫功能障碍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根治术治疗,受试者在关闭腹腔前采用1 000 mL温热蒸馏水将腹腔浸泡5 min后吸尽,留置腹腔引流管。观察组关腹后将60 mg洛铂+500 mL葡萄糖注射液(5%),并经引流管注射入腹腔中,夹闭腹腔,在术后6 h后打开。对照组行常规关腹腔操作。两组均在恢复排气后进食,并给予常规化疗方案,CapeOX化疗药物为:第1天,静脉注射130 mg/m2(体表面积)奥沙利铂(艾恒,江苏恒瑞医药),口服1 000 mg/m2(体表面积)卡培他滨片(江苏恒瑞医药),2次/d,早晚口服,治疗两周后休息1周,即为1个完整的化疗周期。术后两组均化疗两个疗程后评估效果。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2)在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及化疗1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3)在患者术前、术后及化疗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离心后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包括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4)在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及化疗1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离心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5)在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及化疗1周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离心后采用ELISA法检测骨髓抑制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6)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吻合口漏、切口裂开者,两组腹腔脓肿、腹腔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黏连性肠梗阻。(7)采用电话、微信、复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以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为事件重点,记录两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两年复发率、术后两年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肠道排气、排便、拔管、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术后1 d,两组TNF-α、IL-6均升高,但在化疗后又降低(P<0.05),但两组在术前1 d、术后1 d及化疗1周后同时间点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1 d、术后1 d、化疗1周后,两组AST、TBIL、ALT指标及SCr、BUN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且组间同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手术前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

两组WBC、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在术后及化疗后均有所降低(P<0.05),术后1 d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周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骨髓抑制情况比较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切口裂开者,两组腹腔脓肿、腹腔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2.6 两组术后复发、两年生存及远处转移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术后两年,观察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术后复发、两年生存及远处转移比较[n(%)]

3 讨论

当前结肠癌根治术肿瘤清除率为50%~60%,且随着肿瘤侵犯程度加重,手术清除率逐渐降低,单纯采用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0%,因此加强对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8]。

腹腔化疗是一种新式化疗手段,具备流体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的优势,可选择性进行局部化疗,是清除腹腔中微小病灶及游离癌细胞的最佳方案,当前用于胃肠的化疗药物主要为铂类[4,9]。顺铂作为第一代铂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毒性,临床应用受限;卡铂作为第二代铂类药物,可明显减轻第一代药物在治疗中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毒性,但存在一定骨髓抑制反应,与顺铂有交叉耐受性[10];第三代铂类药物洛铂,稳定性较佳,抗癌谱广,临床实践价值较高。洛铂抗癌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癌细胞的DNA复制、转录进行干扰,诱导其凋亡,发挥抗癌作用[11]。本研究在术中应用洛铂对结肠癌患者进行腹腔灌洗,发现与常规化疗在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增加了术后引流量,可能与观察组增加了500 mL葡萄糖注射液(含洛铂)有关,但两组在拔管时间上无显著差异,提示引流量的增加不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手术为有创操作,在行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局部组织、器官均受创,因此炎症因子水平会出现升高趋势。但本研究发现术后1 d两组WBC、TNF-α、IL-6均升高,而在化疗1周后又降低,提示洛铂应用在结肠癌根治术中,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本研究发现,两组在术前1 d、术后1 d、化疗1周的AST、TBIL、ALT、SCr、BUN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且组间同时间点以上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在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洛铂化疗,不会影响患者肝肾功能,较为安全。可能是因为:在腹腔化疗中,药物仅在局部进行作用,而不会穿透腹膜-血浆屏障,杀伤作用较佳,对机体全身毒副作用相对较小[12]。在治疗中,药物可经肝脏门静脉吸收,杀伤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13],洛铂化疗治疗,或许有一定的肝脏保护作用,降低肿瘤细胞向肝脏转移率。本研究中,两组WBC、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在术后及化疗后均有所降低,两组术后以上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化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采用洛铂化疗会出现骨髓抑制反应,且经对症治疗后均有所缓解。本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切口裂开者,两组腹腔脓肿、腹腔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提示洛铂的使用可能会增加黏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这可归因于小剂量的洛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肠道蠕动,在保守治疗后好转[14]。本研究指出,两组6个月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年、术后两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远处转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洛铂在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治疗中,有效降低术后1年及术后两年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化疗手段。究其原因可能是洛铂腹腔化疗可确保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可辅助清除手术残留病灶及游离癌细胞,提高生存质量[15]。

综上,洛铂在结肠癌患者根治术中应用较佳,可显著降低术后1年及术后两年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且无肝肾毒性,但因本研究例数较少,至于是否可在临床推广仍需进行大量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结肠癌根治术腹腔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横结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2例腹腔妊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