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为例

2022-06-24 13:26赵建庆郭劲赤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素养信息

□赵建庆 郭劲赤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视信息素养课程建设[1]。此规定强化了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信息素养在思政教育上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属于思政教育的一种改革实践,是上海市在推进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从实践层面产生的理念。自2014年起,上海市开始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作为试点单位,上海大学推出“大国方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

2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实践路径的研究

2.1 “课程思政”的概念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作为上海市实际参与教改的研究者,高德毅与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应该围绕“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政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别,其中思政理论课是显性思政课程,专业教育课与综合素养课属于隐性思政课程,构建思政理论课、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思政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与隐”相融通[3]。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基础。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全新思政工作理念,即“思政寓于课程”与“课程承载思政”[4]。闵辉认为,“课程思政”是旨在构建一种立体化课程体系,在该体系下,思政课与其他多门类课程融于一体,形成360°“熔炉式”思政课程模式[5]。高燕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即:从战略高度使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程及综合素养课程融为一体,促使马克思主义应用于高校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最终促使思政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6]。何红娟进一步分析,“课程思政”利用一体两翼架构,即:传统思政课的显性功能结合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资源,传授有厚度、有温度的知识,实现价值理性与课程工具理性的统一[7]。每位学者对于“课程思政”的定义均有所不同,但也有共通之处。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所有高校课程均需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基于此,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有了一个共识:它不是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增开一门课,它是一种课程观,是将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任务[8]。

2.2 “课程思政”探究路径的研究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学科德育以及课程德育,“课程思政”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9],其更注重“如盐入水”般与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探究路径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以总结专业教学经验为基础,从学理支撑和体系框架两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指南。杜震宇等人根据“课程思政”实践,提出将“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过程与育人”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尊重生物学科教学体系、保障生物学科完整知识体系、维护生物学科价值体系”的教学原则,并以此为指导,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公民品格、法治意识、生态文明及全球视野等8个方面总结生物学科的思政元素[10];杨振国、龚嶷等人为了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归纳出“四求四有”的思政理念,该理念以“求真、求用、求深、求新”教学理念为目标,以“有人、有情、有料、有果”的教学案例为手段,最终实现育人成效[11];宫维明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不可急于求成,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条不紊地推进,其路径可以分三步走:(1)从党委领导层至各科老师,都要积极培养“课程思政”意识;(2)通过打造“品牌课程”并积累经验得失的形式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建立“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包括可避免教学事故的预警机制、党委领导带领下的顶层保障设计与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12];陈迎等人从教学理据、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其教学原则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原则;思政教育的隐性和显性相结合原则[13]。

二是依托实体/虚拟课堂,积极探索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专业课堂隐性教育结合的路径,以构建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工作机制。张勇、胡诗朦等人在注重中国道路及上海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实习实践、一线人员讲解德育与专业知识,将德育目标与生态环境专业的课程目标相结合,并通过互联网推动课程共享,完成与他人的交流,形成实践与理论的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4];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类课程的融合,邱微、南军等人提出了“一二三四”课程设计框架,即:以民主与环境为课程主线,结合思政元素库与工程元素库,从施工手段、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复杂工程难题三个方向开展教学,通过“课前热身、直播上课、小组学习及课后分享”完成全部教学步骤[15]。

2.3 “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

在中国知网平台以“TKA = 课程思政 AND YE>=2014”为检索式,对2014年以来包含“课程思政”的“篇关摘”进行专业精确检索,得到27536篇学术期刊论文,涉及20个学科;以“TKA = 课程思政 * (信息素养教育 + 文献检索 + 信息检索) AND YE>=2014”为检索式,检索出20篇学术期刊论文(检索时间均为2021年12月18日)。

分析上述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可将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路径综合为:在提取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适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其中,黄常青团队、楚林团队、霍丽萍团队的实践路径最具代表性。

黄常青首先针对课程内容筛选出专业性、通识性及兼通识专业性的知识点;其次通过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汇总成果并编制信息素养课程思政元素指南表;最后利用新媒体应用法、案例法及协同思政专业教师共同教学法,对课程中蕴含思政元素的专业性或通识性课题的主题进行概念分析,对检索词的逻辑关系进行研判,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展开思政教育[16]。

楚林等通过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剖析,发掘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如科学与创新精神、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法规、爱国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并将思政元素以检索词的形式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之中,如以讲解中国知网的“知识元”检索为案例,融入思政元素:(1)让学生将思政元素作为检索词检索文献;(2)教师结合社会热点,以视频方式,如课堂上播放《恰同学少年》中毛润之与同学背诵“少年中国说”,引出“此文何时、以何种形式载于什么出版物”等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17]。该团队还探索通过建设思政教育案例库的路径协同课程思政[18],针对思政元素整理出相应社会热点新闻(包含详细介绍及具体视频等素材),并提出案例适用场景、教学建议等。

霍丽萍等首先基于课程目标,挖掘出家国情怀、科学思维、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学术伦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其次,为实现“课程思政”融入文献检索课,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改进路径为:(1)将统一实践改为按专业分组且布置不同课题的实践;(2)在重点讲解检索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指围绕课题,利用文献分析软件或数据库文献分析功能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检索结果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为国奉献、投身科研的精神;(3)增加考查检索报告等考核方式。在考查学生综合水平的同时嵌入“课程思政”理念,达到育人实效[19]。

对比其他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已有“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虽然较为系统,但也有需要再度商榷之处。主要表现为:(1)在概念上“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或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混淆;(2)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缺少理论指导,程度不够深、不系统、不全面;(3)缺乏详尽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对于第一点前文已然做了详细解析,故不再赘述。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思政元素体系及教学方案两个方向再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以期在做好专职内容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课堂德育育人效果。

3 信息素养课程思政元素的七维度体系

课堂授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以有效开展课堂授课为前提,课堂授课是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途径。所以,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规划出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服务于教学目标。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第三部分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政治认同、宪法法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21]。因此,笔者以《指导纲要》为指导,提炼出思政元素的七维度体系。该体系理顺了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可有效指导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具体构成与诠释如图1所述。

图1 思政元素七维度体系

4 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方案

客观理性、求实求真的科学思辨品性是信息素养技能体系所蕴涵的价值观,也是课程思政期望引导在校学生形成人生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0]。信息素养能力不仅与辨别社会舆论、热点事件等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更与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制度自信等紧密相连,如能结合七维度体系并借助于适合的授课手段传递给学生,此方谓课程思政真正之奥义。因此,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针对在校本科生所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第一节“信息素养知识”为例,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方案。

4.1 授课内容

4.1.1 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及能源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信息的内涵

在广义上指事物本身属性的表征,在狭义上指系统传输及处理的对象。

(2)信息链

数据、信息、知识以及情报之间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22]。

图2 数据、信息、知识、情报的关系

4.1.2 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人们具有信息素养能力,这是一项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

(1)信息素养内涵

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有能力去查找、评价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

(2)信息素养能力模块

信息素养能力可分为以下8个模块[23]:吾知吾需:明确表达需求信息;吾识吾选:识别与选择信息源;手到擒来:信息检索能力;寻宝地图:获取有效信息源的方法;火眼金睛:鉴别有效信息;继承与发展:分析与利用获取的信息;信息处理:对信息的整理与存放;利用信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4.2 实施过程

4.2.1 思政元素类型

以思政元素七维度体系为指导,结合授课内容,在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两个维度中展开课程思政。

4.2.2 课堂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

采用PPT、视频动画形式进行教学。上课前,教师将PPT、视频等资料上传至基于Blackboard搭建的“大夏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预习。课后,师生或学生之间通过“大夏学堂”互动,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更为有效地完成实践作业。

(2)教学脉络

以诗词中的“信息”为例,如“信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的律诗《暮春怀故人》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回答或现场上机检索相关内容;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引出国家和平、家庭和谐以及信息的重要性,并以侦破“炮轰天安门”间谍事件佐证;以“魏则西事件”引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以“如果自己出现类似事情”的换位思考方式引入案例并讲解信息素养能力模块。

(3)课程思政融入点

授课内容中提及“数据、信息、知识以及情报存在链式关联,且可以相互转化”,由此可引申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反间谍与国家安全”元素,与家国情怀维度中“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信念”相契合;授课内容中提及“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有能力去查找、评价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信息素养能力”,与科学精神维度中客观与理性、批判与怀疑等观念相契合,从而可以引申出课程思政案例。

4.3 思政元素内容

均主要以视频形式展出,时间总和不超过8分钟,事件全过程的视频上传“大夏学堂”以供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因篇幅限制,下文均只以“炮轰天安门”间谍事件侦破记[24]和魏则西事件为例体现主要脉络。

4.3.1 “炮轰天安门”间谍事件侦破记

(1)思政元素内容

1950年9月18日,正值抗美援朝关键时期,公安部截获一封自北京东单寄往日本的日文航空信件。该信件投送目的地是日洲产业株式会社,信件内容如下:

所购消防水机于10月1日发货,一切按原计划进行,致以热烈的问候!

落款:山口隆一

信件中有一张铅笔绘制的天安门草图(如图3所示),图上绘有金水桥、华表、城楼,两条黑粗的抛物线,其一指向天安门城楼顶部,并用日文标写:“从日本购得的消防水机,可超此屋顶”;其二指向中央主席台,并标写:“水达不到这里”。

图3 天安门草图 山口隆一绘制

公安部内一名具有火炮知识的士兵从这封看似普通的信中敏锐地抓取到极有价值的情报:若将消防水机替换成迫击炮,那么对共和国产生的危害不堪设想!公安部时任部长罗瑞卿获知此情报后立刻上报中央,周恩来总理知晓后立即下令:事不宜迟,迅速破案!在短短的9天后,公安部逮捕并捣毁了以意大利人李安冬、日本人山口隆一、意大利人马迪懦以及法国人魏智等为主的间谍组织团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大典排除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一封普通信件,到极具价值的情报,到多部门的联动,最终至打掉犯罪团伙,此行动极有力量地回应了美日等反动势力妄想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行为。

结合整个侦破“炮轰天安门”间谍事件和“信息、知识及情报存在链式关联且可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可以归纳出如下两点:①要善于在纷纭杂沓的信息中找寻具有价值的情报;②鉴于情报的时效性,寻找到具有价值的情报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执行相应的行为。

(2)价值拓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和平、幸福的生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人替我们砥砺前行,使学生在新时代里树立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4.3.2 “魏则西事件”

(1)思政元素内容

魏则西,1994年出生在陕西咸阳的一个普通家庭,2012年以600多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后因患有滑膜肉瘤休学留级至2013级[25]。之后,其在互联网上百度医院推荐榜中发现北京某医院号称对此病有一种有效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并且对外宣传此疗法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合作开发。为了继续活下去,魏则西的父母四处借钱才得以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魏则西在知乎上进行了持续发布),但其发现不仅没有任何效用,病毒反而转移到了肺部[26]。最终,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在家中不幸去世,终年22岁。

2016年4月27日,一名新浪微博网友看到了魏则西的帖子,并发现该医院依然通过竞价排名处于推荐榜首位。

2016年4月29日,《魏则西的逝去,百度经年积累的恶》《医院竞价排名,邪恶广告模式》等舆论热点出现。

2016年5月1日,舆论将矛头指向莆田系医院及存在科室外包的医院,百度副总裁王湛被开除。

2016年5月2日,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以及国家网信办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

2016年5月9日,联合调查组认为百度搜索关于医院的竞价排名机制严重影响了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必须整改。

结合整个“魏则西事件”和信息素养能力模块这一知识点,可以归纳出如下两点:①需要针对某个需求查找信息时,必须要对信息源进行有效的鉴别;②从可靠的信息源获取信息后,要有存疑的思维,对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评价。

(2)价值拓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引领学生们秉承科学精神,具有客观与理性的思维观念、批判与怀疑的求真观念,更要有团队的协作观念,要充分利用来自校方、老师及同学对所需信息的理解等“团队”资源,实现“合作共赢”的思想。

通过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案,达到提升课堂内容新颖性与吸引力的效果,实现将课程思政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知识“如细雨润物”般融合。该路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思政元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通过课后实践提高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有效性,同时通过授课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及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实现“寓思想教育于信息素养知识传授中”的教学目标。

5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的启示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提升专业课程内涵的同时拓展教育教学的功能,因此,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战略举措。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7],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实践,以“思辨中进行思政教育”为出发点,笔者从如下4个方面进行思考。

5.1 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沟通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纽带,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及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和蓝图[28],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信息素养教育,本文根据教育实践总结出三项教学原则,以此平衡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5.1.1 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信息素养教育是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章节顺序反映了该课程的内在知识点或技能之间的逻辑关联。为了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切勿通过减少教学时间或肆意改造章节顺序来开展课程思政,否则学生信息素养的知识结构会有缺陷。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必须要以尊重信息素养教育的知识体系为前提。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不是依附,更不是生硬结合。如果教师随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入课程,如“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助力科研”课程中,不经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及高价值作者”等分析,仅仅以“近五年中国发文总量高于美国”为由,强行加入“坚定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思政元素,则会产生牵强附会之感,甚至会产生令人排斥的现象。为了减少此类“拼凑感”,教师可以应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原则[29],积极地、不拘泥于形式地在专业领域中找寻可以引入的思政元素,促使信息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以“如细盐化水”“如细雨润物”般相互融合。如,以学校主页新闻:“我校本科生侯彰钰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辣椒素的学术论文被顶级期刊收录”[30]为例,激励学生产生“我也行”的动力,使学生意识到“个人与团队”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系,与科学精神维度中“具有平权与团队协作的观念”“具有实践与探索的价值取向”相契合。

5.1.2 坚持信息素养教育与其他各专业相互渗透的原则

1974年11月,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保罗·泽考斯基在《信息服务环境关系与优先事项》报告中最早提出“信息素养”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研究的发展,人们将信息素养定义为“知道何时需要并查找、评价、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1]。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项基本能力,是一种对当下复杂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同时,因应用场景宽泛,信息素养也是一项特殊的、综合的能力,可包含技术、经济、人文、法律等诸多领域,几乎与所有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思政元素,为了保证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成功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务必在精通信息素养知识与熟知思政元素的前提下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如“中外文数据库”课程,除了传授学术期刊论文检索技能之外,可通过多数学生认真关注的新闻:“疫苗具有90%的有效性,全球首款mRNA新冠疫苗来了吗?”[32]为案例,进行实例检索讲解。并从疫苗的原理“即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引出“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就是序列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一步通过辩证法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引申出“将普通个体有序地组织起来,也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与家国情怀维度中“小我成就大我并服务于国家的信念”相契合。

5.1.3 坚持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多元互补的原则

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开展有效的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教师理应以融合课程思政为目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方式。 “大夏学堂”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进行师生互动、课堂实践、微视频播放等,在上课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利于实现课堂目标。教师还可以:(1)利用平台收集学生对教师及课堂的意见并进行合理调整;(2)通过线上问卷、线下交流等方式掌握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专题,并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具有价值导向的课后实践调查与课后常规作业;(3)通过课后实践报告的完整性及体现的“思政元素”、课后常规作业的正答率对学生进行量化。“大夏学堂”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以试卷成绩及出勤率考评学生的方法,形成将思政元素引入平时课堂表现及实践练习的多元评价方式。

5.2 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内容保障性

在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融入思政内容是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课程思政要突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将信息素养教育方案中诸多概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融入意味着信息素养教育要引入新的课堂内容,意味着教师需要新的教学技巧[33],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变革为一个新的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完整的、系统的思政元素;丰富的、全面的案例以及案例使用说明。该体系可促使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形融合,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5.3 教师对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认知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互联网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衍生出全新的发展生态。如“大夏学堂”,既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网络课堂,也是一个可以辅助线下授课的网络平台。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1)部分教师的平台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如不了解上传思政类微视频,不了解如何发布调查及查看调查统计结果等功能;(2)教师不能很好理清“线上课程思政”与“线下课程思政”的区别,认为“线下很好,完全不需要线上课程”,或“线上课程已经录制,线下课程可以完全取消”;(3)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学理论及方法培训,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自我意识以及独立精神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在引入思政元素时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等。因此,若想利用“线上+线下”模式进行“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需要教师主动提升互联网产品应用能力,不可固守传统课堂话语体系,而是要破除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主次之分的传统误区,要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下,线上课程思政不是“课堂的补充”,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教师在主动丰富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同时,还要提升对大学生心理的认知,以期达到师生交流的平等性,进而推动师生之间的学术及思想政治的沟通。

5.4 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来自教师的教育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学生对于信息素养课程思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发展的内部因素。当前图书馆人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定探索,形成了具有可借鉴性的内容,但在实践过程中,信息素养课程思政在整体设计、成效、评价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均不完善,教师的教课效果也参差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以及知识获得感受均不稳定。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中,学生的心理预期或发展目标若无法达到,会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针对此类困境,“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解决的路径。该路径与前文所探讨的“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内容保障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坚持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多元互补的原则”相互包含,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促进的整体。

6 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永远在路上,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及总结。本文所提在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而总结,希望能够为国内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思政素养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