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目标探析

2022-06-25 11:37姬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网络空间新时代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培育关系到个体网络社会实践行为的规范性,关系到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和谐性,更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性。为了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文章针对新时期网络空间特点,着眼于新时期发展需要,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应从认知、实践和人格等三个层面设立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目标。在认知层面,要使大学生形成对网络空间场域属性、网络社会身份、网络空间边界、网络空间行为底线等的正确认知;在实践层面,要将大学生培养成网络道德环境的有力维护者、网络道德规范的积极宣传者、网络道德内容的重要创建者、网络道德实践的示范引领者;在人格层面,要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网络自我概念,构建正确价值信念系统,培养积极正向的网络道德情感,提升自主自律的道德实践能力,最终形成具有稳定内核、有正确价值观、有深刻情感动力、有坚韧意志品质的网络道德人格。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素养;提升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3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B180

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流空间,这个空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领域。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培育关系到个体网络社会实践行为的规范性,关系到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和谐性,更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性。形成怎样的网络空间认知,成为怎样的网络道德实践主体,以及在网络世界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目标。

一、形成对网络空间的多元化、全方位认知

(一)形成对网络空间场域属性的正确认知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了近七分之一的篇幅强调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这彰显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新时代道德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对网络空间场域的属性形成正确认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涉及通信、办公、医疗、娱乐、出行等领域[1]。作为“网络原住民”,大学生需要更清楚地意识到网络空间不再是虚拟空间,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离不开网络,呈现出了网络生活化和生活网络化,网络空间场域已成为个体生活的常规场域,网络道德必然成为公民道德的内在组成[2]。

(二)形成网络社会身份与传统社会身份的统一性认知

新时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融合,这必然要求个体的网络世界身份与传统现实世界身份高度融合。在网络社会中,个体需要以一个更加负责任的、更加真实自律的社会身份生活在网络世界,网络世界不再是可以藏匿现实身份的虚拟空间,而是需要完成网络社会身份与传统社会身份的统一性融合,个体在这个空间中需要正视自己的真实角色、地位和身份,承担起相应的行为责任和社会责任[3]。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只有完成网络社会身份与传统社会身份的统一性认知,才能保证网络社会行为符合其真实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

(三)形成对网络空间边界概念的正确认知

自我边界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要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又不能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自我边界的建立与发展是个体形成自我安全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個体道德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现实空间,道德的遵守与维护往往来自对现实场域的行为规范的遵守,这种遵守正是个体对现实场域隐含的规矩、规范的意识和敬畏,形成了个体与他人在现实场域中的边界意识,即个体容易清楚知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晓自己的行为是关乎自己,还是关乎他人,能够感受自身的言行对自己或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4]。

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往往容易突破自我界限,不知不觉地解离自己的自我边界或侵犯他人边界,如网络公共空间里的肆意谩骂、诋毁、恶评等就是对自我边界和他人边界的无视,这些很容易引发网络失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因此,形成对网络空间边界概念的正确认知,守护自我边界,不侵犯他人边界是提升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方面。

(四)形成对网络空间行为底线的正确认知

个体在传统现实中的社会行为都是有底线的,突破这个底线即触犯法律或违背道德,会受到法律惩罚或道德谴责。同样,网络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个体在网络空间应遵循与传统社会同样的价值选择,个体在网络空间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与传统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保持一致[5]。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空间是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主体空间,形成对网络空间行为底线的正确认知,是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来说,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成熟的道德评价体系。

二、成为讲规范、守责任、有创建的网络道德实践主体

(一)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边界,成为网络道德环境的有力维护者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重要行为主体,应明晰网络道德规范,做到行为有边界,行事有法度,在网络空间遵守网络伦理,严守网络法规;在网络人际互动中展现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成为网络社交平台、各级各类公众账号的网络道德秩序维护者;面对各类网络事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估,自觉抵制网络欺诈、网络暴力行为;在各类自媒体平台、个人公开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理性表达,对自身言行负责,不做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和传播者,能够抵制造谣、诽谤、谩骂、歧视等不良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远离不良网络,远离网络犯罪;有良好的自制能力,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敢于跟网络失德失范行为作斗争,积极清除网络有害信息,成为网络道德环境的有力维护者。

(二)弘扬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成为网络道德规范的积极宣传者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协会都已制定了很多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但目前看来网络道德宣传力度并不大,仍有部分人群把网络当成法外之地。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更具科学分辨力、逻辑思考力,更应在网络各个领域、各类平台解说分析人们的行为道德准则,在网络世界中辨别理论真伪,明晰言论善恶,厘清舆论曲直,分辨行为美丑,成为负责任、有德行的媒介应用者和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他们培养成网络道德规范的积极宣传者,让网络世界中的主旋律、正能量内容得到大力弘扬,让网络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三)发挥自主创造力,成为网络道德内容的重要创建者

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是网络社会中最富生命力、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新的时代必然赋予他们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他们应成为网络道德内容建设的先行军,在网络世界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成为网络道德内容的重要创建者。他们应把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引入网络空间,成为网络主流价值观建设的生力军,成为健康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音视频、网络游戏等网络内容的积极生产者。应对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指引,让正确道德取向的网络内容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四)发挥青年先锋作用,成为网络道德行为的示范引领者

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下一代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网络文明行为的遵守者、维护者,更应积极参与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宣传,着力追求和引领网络主流价值,提供和弘扬网络道德正能量,做有社会责任感、有家国情怀、有乐观心态、有抗挫能力、有道德追求的新时代网络公民。

同時,大学生应成为网络公益行动的积极践行者,积极引导家人、朋友、社区等自觉维护网络道德秩序,倡导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行为,推动网络公益实践,助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先锋作用,成为网络道德实践的示范引领者。

三、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人格

(一)培养积极的网络自我概念,让网络道德人格拥有稳定的内在核心

在万物互联的新时代,网络场域中的人际互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所谓的身体不在场的虚拟性互动,转变成了身体在场的线上真实互动。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因素几乎已经完全进入网络场域,与此相关的社会期望、道德准则、法律规范等也同时进入网络空间,网络社会已接近全景社会,这就要求个体在网络世界中承担起相应的行为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4]。大学生需要完成网络自我概念和现实自我概念的认同和统一,清楚认知自我在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身份、社会属性,实现网络自我认知、网络自我体验和网络自我调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积极的网络自我概念,实现个体在网络世界中与他人、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让网络道德人格拥有稳定的内在核心。

(二)构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信念系统,让网络道德人格拥有正能量底色

价值观是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方面,将决定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底色如何。在网络空间里,各种文化传统、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交互混杂,令人眼花缭乱,容易引发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内心信念系统的混乱,出现价值观念上的混乱和迷茫状态。求虐、求毒舌、求被丑化、不择手段求话题等价值取向甚嚣尘上,这些不良价值取向的盛行推动了当前网络社会中一些失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因此,使大学生形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信念系统势在必行。要使大学生将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自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自我价值体系,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拥有正能量底色,在网络社会生活中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道德发展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三)培养积极正向的网络道德情感,让网络道德人格拥有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动力

情感在个体道德的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价值,道德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6]。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道德情感体现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情感使得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道德人格中的动力系统。在网络空间领域,网络人际互动的符号化、去情境化在很大程度上过滤了人际直接互动过程中更易感知到的情感性信息,这使得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容易被弱化,使得网络道德情感的生发更加不易。正因如此,网络道德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个体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对个体网络道德行为的激发将产生关键性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培养形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自然、对世界等方面的网络道德情感,其中网络自主责任感、网络社会责任感、网络移情能力、网络社会敬畏感、网络个体荣辱感、羞愧感等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尤为重要。

(四)提升明辨是非、自主自律的道德实践能力,让网络道德人格拥有坚忍的意志屏障

道德的核心是自律,网络道德尤其如此,网络道德规范的践行需要依靠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才能得以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每天接触的网络信息纷繁芜杂,面临的诱惑五花八门,需要作出的行为选择丰富多样。网络世界带来了各种异常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可能随时会让人深陷其中的各种陷阱,而且网络世界的隐蔽性特点让网络他人监督不易实现,个体内在监督和调节能力减弱,行为更易失控。这样的生活环境更要求个体具备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和自主自律的道德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信息芜杂、诱惑频出的网络世界树立坚忍的意志屏障,拥有坚强的定力,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抵制诱惑、预防犯罪。

对大学生来说,道德自律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既需要外在道德监督体系的约束,也需要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应不断提升网络道德认知,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坚定网络道德信念,自觉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网络生活,引领网络道德风尚,构建网络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秩序。

四、结语

对网络空间的多元化、全方位认知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认知基础,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网络道德实践主体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实践要求,而网络道德人格完善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提升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25.

[2] 李伦.网络道德建设:从虚拟走向现实[J].道德与文明,2020(1):31-33.

[3] 陈金波,邢孟军.网络空间的双重性:角色与去角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1):11-18.

[4] [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金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35.

[5] 任爱红.增强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规则的认同[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10):60-63.

[6]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48.

作者简介 姬慧,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网络空间新时代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