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关系探析

2022-06-25 11:37邵奕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女性形象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女性故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构成,女性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折射与体现。文章立足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两大新闻媒体共计120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样本,基于学者臧国仁的高中低层次框架理论,探析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及其背后折射的多重国家形象。结果表明,抗疫期间媒体对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打破了传统报道对女性的偏见,彰显了其守岗敬业、向险逆行、温暖亲和的独特形象,折射出民主进步、富有人文关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大国形象。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讲好中国女性故事,传播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四多”对策:多主体设置女性议题、多角度创新叙事方式、多形式呈现女性形象、多学科交叉开展女性研究,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效果,促进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形象;国家形象;新冠肺炎疫情;女性医务工作者;框架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49-05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全国各地,极大程度冲击了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对公众生活造成了深刻影响。直至今日,“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冠变异毒株仍不断肆虐,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抗疫”成为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一大核心议题。

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中,女性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根据上海妇联协会公布的数据,女性在奋战一线的抗疫团队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中女性占比更是高达三分之二。在这些女性群体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如“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对疫情局势做出准确研判提议武汉封城的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研发新冠疫苗的陈薇院士……疫情中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在各類媒体的报道中得以大量呈现。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1]所说,女性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构成,女性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充斥着刻板化、歧视、污名化等现象,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消极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对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大量报道是新时代我国女性形象传播的一大全新组成部分,文章试图将女性主义问题置于框架理论的视域下进行探讨,基于三个层次框架分析在抗疫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整体媒介形象,突出强调新时代女性媒体形象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理论架构:女性主义与国家形象传播

女性主义源于英文单词feminism,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是一种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sexual discrimination)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该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前、中、后期。前期主张女性针对男性的专有权,中期强调两性差异。学者赵石妍[2]指出,至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至后现代阶段,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女性冲破家庭的束缚,在外界争取得到自我肯定与对于自身的准确定位。

美国传播学者盖尔·塔奇曼1978年出版的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着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诞生。该理论传入我国后,2002年鲍海波教授在《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中指出女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存在三重缺席:新闻传播主体的女性缺席,即女性话语权的缺失;新闻内容中的女性缺席,即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极少;新闻受众的女性缺席,即女性的媒介消费较为单一,仅局限于娱乐、美妆、购物等媒介内容的消费。

一国的女性在媒介中呈现的形象影响着世界受众对于该国形象的认知。“当今的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对女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甚至将一个国家对女性的尊重,作为对该国文明程度判断的标尺。”[3]有关女性题材的文学、绘画、音乐、影视作品等历来是世界各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信息流”与“影响流”的交织作用下形塑着该国国家形象,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塑造了西欧国家形象。而大量有关南亚某国妇女不平等遭遇的影视作品则在国际社会上形塑了该国落后、封建、重男轻女、安全性低的负面国家形象[4]。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报道呈现的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从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出发,探析此类女性形象所折射的中国国家形象。

RQ1: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中,都采用了什么样的新闻框架?

RQ2: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中,分别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而呈现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研究样本与方法

笔者在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后台搜索引擎上以“女医务工作者 疫情”“女医生 疫情”与“护士 疫情”为关键词搜索,按阅读量由高到低排序,时间限定为2020年1月15日疫情暴发初期至2022年1月15日抗疫常态化两年期间,从两大媒体中剔除重复内容后各筛选出60篇(共120篇)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文章结合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两大研究方法,采用量化方法对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进行研究,并着重分析这些相关报道中采取的高层次框架(包括新闻框架选取、报道倾向、消息来源及体裁选择)、中层次框架(包括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报道中角色类别、社会角色、专业背景分布及地域分布)和低层次框架(图片)分别建构了何种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进而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

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相关报道分析

(一)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媒介形象的整体分析

1.高层次框架下的中国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守岗敬业,讲述抗疫故事

学者臧国仁[4]指出,新闻报道中的高层次框架是对某一社会事件主题的界定。在高层次框架中,媒体通常预先设置新闻报道的相关主题框架,在此基础上撰写标题,选取消息来源,从而使整体的报道倾向达到理想效果。

研究发现(见表1),两大媒体在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相关报道的主题框架选取中,位列前二的分别是日常工作内容框架(28.3%)和突出事迹介绍与精神歌颂框架(22.5%),这两大框架皆侧重于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此类报道占据本次研究样本数量的50.8%,且大多体现了女性医务工作者坚守一线、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的守岗敬业精神。如《坚守者|护士长多年初一值班:我顶一个岗能多一个护士陪家人》讲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长邱影多年在岗位上度过春节,《武汉防疫一线护士:没想过春节能休息》中提到“没想过春节能休息,相信我们会齐心协力战胜这场疾病”,《医生丈夫感染新冠病毒被隔离治疗,护士妻子坚守岗位护理患者》中描述“丈夫被隔离后,田钰在急救中心坚守岗位12天,几乎每天工作都超过12小时,隔离病房里常常能看到她穿着防护服的忙碌身影”。这些报道都展现了女性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面前对自身岗位的坚守,哪怕面临险境依然不放弃、勇于承担岗位责任的坚韧女性形象。

本次研究的120篇样本总体展现了对于疫情期间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正面报道倾向(110篇),其中1篇呈现负面倾向,9篇趋向中立。在体裁选取上主要以消息(54.2%)和特写(32.5%)为主,便于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样本中新闻消息来源(见表2),女性医务工作者本人占比46.7%,而医院等官方机构仅占27.5%。一反以往女性在新闻传播主体中失声缺席的沉默现象,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女性医务工作者逐步走向前台成为媒体消息源,呈现出积极主动发声讲述与病毒抗争故事的女性形象,暗示了中国女性话语权的逐步提升与社会地位的改善。

2.中层次框架下的中国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向险逆行,舍小家为大家

新闻报道的高层次框架初步形成后,还需要运用中层次框架进一步紧扣主题,揭示事件意义。这一框架主要包括具体事件、结果、影响、归因等。在分析中层次框架时,研究将更多聚焦于整篇新闻文本,尤其是针对更细节的信息。

研究发现,在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报道的女性医务工作者地域分布中,近60%的女性为驰援疫区的非当地医务人员,疫区当地工作人员占40.8%。根据2020年3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数据,在全国346支援鄂医疗队4.26万医务人员中,女性人数为2.8万人,占到全部援鄂医务人员的2/3。这些报道数据建构了女性医务工作者在疫情中向险逆行、不畏艰险的形象,彰显了抗疫中伟大的女性力量。

此外,在建构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时样本中仅3例未提及其职业角色,其余皆侧重于报道其作为医生护士的白衣战士职业形象,如《奔跑在“极限边缘”:一名感染科医生的抗疫两年》《凌晨突降暴雨,广州核酸采样护士坚守一线》《抗疫前线的95后“女战士”:不要颜值要担当》等报道,打破了以往媒体对于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建构,展现了女性医务工作者在险境中勇于“上前线”承担救死扶伤职业使命的人物形象。报道中对女性医务工作者家庭角色的刻画仅次于职业角色,总数占比高达34.2%,展现了女性医务工作者作为妻子、女儿、母亲等身份因抗击疫情而无法陪伴至亲左右的无奈:有的多次推迟婚期甚至将婚礼改为“云婚礼”(如《护士的“云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坚守在深圳抗疫一线》),有的身在前线仍牵挂着子女(如《操碎了心啊!护士在防护服上喊话女儿:认真写作业!》),有的甚至错失至亲(如《深圳25岁女护士接到外公去世噩耗后仍坚守岗位》)。尽管如此,她们仍选择坚守一线战场抗击疫情,呈现了“舍小家为大家”无我奉献的中国女性形象。

从报道中女性医务工作者承担的具体社会角色(见表3)来看,除去医院普通员工这一传统角色(66.6%)以外,女性在这场与疫情的斗争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从疫情初露端倪时勇于吹哨警醒众人(1.7%),到多次参与抗疫(5%),再到领导整个抗疫团队救死扶伤(17.5%),甚至为政府的抗疫斗争提供战略性决策(7.5%)……多重角色的呈现彰显了女性医务工作者一反以往大众心中柔弱的刻板印象,在疫情大考面前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3.低层次框架下的中国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温暖亲和,彰显女性气质

臧国仁[4]认为,除去高、中层次框架,新闻事件的报道框架还由以语言和图片符号构成的低层次框架组成。相较于文字,图片对受众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与冲击力。因此,在分析这一框架时,文章侧重于对疫情期间有关女性医务工作者报道的图片使用展开分析。

笔者注意到,在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有关女性医务工作者的120篇报道样本中,共使用了273张图片(见表4),多以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特写为主,除去190张表现女性医务工作者于一线救援的情况外,45张呈现了其私人生活的场景,17张展示了女性医务工作者与家人通过书信表情达意、记录个人生活的点滴,刻画出白衣战士背后温暖亲和、孝順顾家、饱含女性气质的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形象,使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更为立体化、多元化,而非仅是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勇者。

如澎湃新闻在《抗疫、漫画、追星、拍Vlog……这届90后护士另类又强大》中插入了瑞金医院的90后女护士们在抗疫前线制作的“小笼包遇上热干面”和“Q版医疗队队员”等漫画及她们在防护服写上诸如“吴青峰铁粉”“林书豪女朋友”之类追星宣言的照片,展现了90后女性医务工作者的乐观、活力与坚强。在《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还不够!》中插入了武汉方舱医院女性医务工作者带领患者做护肺操、呼吸操、广播操、打太极拳,甚至跳起四川坝坝舞、新疆民族舞等场景,刻画了女性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面前依然自如、沉着、乐观与热爱生活。人民日报在《“何甜甜,这是我第三次求婚了!”》中插入了浙江急诊科护士何甜甜因支援一线两次错过男友求婚后喜提对方第三次求婚的图片,在《天津一女医生与丈夫举办“云婚礼”》中插入了女医师郎峻域因抗疫无法抵达现场与丈夫连线举行婚礼的画面,生动呈现了女性医务工作者们疫情期间的爱情与婚姻。

(二)女性医务工作者媒介形象折射的中国国家形象

学者李烨辉[3]认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呈现存在着鼓吹“美女文化”,夸大谬误“女强人”形象和过度弘扬“贤妻良母”形象等弊端,在国际社会形塑了一种中庸、传统、保守、女性地位低下、不利于女性施展才华的负面国家形象。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媒体对于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进而对国家形象起到了重塑作用。

1.“女性撑起半边天”式的民主进步国家形象

感染病专家张文宏曾表示,“女性具备了这场全球协作中需要的智慧和勇气,女性的领导力在全球抗疫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的力量值得引以为傲”。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有关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展现了女性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专业冷静的权威者、无私伟大的奉献者、体贴入微的照顾者、向险逆行的战斗者形象,诠释了中国女性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未来“撑起半边天”的担当,进一步在国际社会塑造了我国民主、进步、向上,给女性充分能力展示空间的国家形象。

2.“重视女性需求”式的富有人文关怀国家形象

不同于男性,女性医务工作者由于特殊的生理构造,在抗疫过程中屡屡面临生理期带来的困扰,面临着“穿上隔离服后无法更换卫生巾”“出现血尿混合导致泌尿和上行感染”等棘手问题。为此,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纷纷为抗疫女性医务工作者送去关怀。两大媒体发布的《抗疫一线女性医务人员急需安心裤等卫生用品,妇联正组织支援》《抗疫中的女性,“最美”背后的伤害》等报道交代了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响应:民间公益组织开展“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为女性医务工作者筹集生理用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紧急募集定向援助一线女性医务人员款物225万元,其中用于定向采购安心裤资金20万元、价值100万元的卫生巾2020箱、价值5万元的安心裤2万个和价值100万元的秋衣秋裤等。这些报道塑造了一个重视女性需求、富有温度、强调人文关怀的国家形象,打破了以往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女性需求不被社会重视”的偏见。

3.“以全人类安危为己任的”式的命运共同体国家形象

疫情暴发后,陈薇、李兰娟等女性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开展科研攻关,总结并向世界分享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在新闻报道中,李兰娟院士当机立断,对疫情局势做出准确判断,提出封城建议,并有先见性地将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药物用于对新冠病毒的抗击,对防止疫情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作出巨大贡献;陈薇院士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研发新冠疫苗并在国际率先开展疫苗的临床实验,研制成功后向世界送去中国疫苗……这些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女性科研医务工作者是中国形象的重要体现,进一步折射了一个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心系全人类安危,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家形象。

(三)讲好新时代中国女性故事,促进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相关对策

一个国家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国国家形象,学者栾轶玫[1]认为,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来传播国家形象是一种可行且能有效提高国际传播效果的途径。因此当下在国际舞台上讲好新时代中国女性故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讲好中国女性故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多主体设置女性议题,塑造女性话语体系

目前,国际上讲述中国女性故事的声音多为来自官方话语的一元体系,单调枯燥,难以吸引国际受众注意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互联网这一天然的国际传播平台,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女性(如女科学家、女艺术家、女教育工作者、女性医务工作者等)皆能够依托微博、Twitter等社交媒体发出独特之声引发关注,或是通过抖音、快手、YouTube等短视频平台展示自身的日常生活,实现多元主体共同设置女性议题,进一步在国际社会重塑中国女性话语体系。

2.多角度创新叙事方式,丰富中国女性形象

过去中国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类型化、单一性和歧视性等问题,如今对女性的叙事方式开始有所转变:电影《你好,李煥英》讲述了平凡女性成长为母亲、为子女无私奉献的故事,折射女性对家庭的巨大奉献;女性题材电视剧《了不起的女孩》《三十而已》以及女性题材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展现了三十多岁女性所面临的梦想追逐、现实困境与平衡选择,引发强烈反响并输出国外;冬奥期间《中国妇女》杂志开辟“冬奥她故事”专栏,讲述冬奥中的巾帼故事,进一步重塑国际受众心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未来,对于女性故事的叙事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3.多形式呈现女性形象,打造女性故事外宣媒体矩阵

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形象的呈现不再局限于过去主导的文本传播,直播、短视频、影视剧乃至漫画、脱口秀、广告作品等都成了新时代女性形象的重要呈现形式,为女性故事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当下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中,缺乏针对中国女性形象对外传播的旗舰媒体,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开设专门讲述中国女性故事的国际电视台、国际报刊、国际广播,并在相应的多语公众号、微博、Twitter、抖音、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女性故事对外传播,形成中国女性故事的外宣媒体矩阵。

4.多学科交叉开展女性研究,强化女性学术主题话语

目前学术界对于女性主义话题的研究集中于文学、新闻传媒、社会学、社会学等单个领域,较少有将女性形象与这些学科领域视角相结合的研究。从古至今,女性在各个领域皆留下了独特的身影,学术界应进一步致力于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对各个时期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从全新纵深视角切入,解读更立体的女性形象,在各个领域内开展针对女性话题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打造中国女性的独特学术话语体系,深化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理解。

四、结语

讲好女性故事对于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基于学者臧国仁的高中低层次框架理论,笔者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媒体对于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打破了过去报道中对女性的偏见,诠释了守岗敬业、向险逆行、温暖亲和、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而呈现了一个民主进步、富有人文关怀、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未来,讲好中国女性故事的方式方法仍要不断探索创新,学界业界可以从“多主体”“多角度”“多形式”以及“多学科”等视角切入加以尝试,以达到更好更精准的传播效果,从而使中国女性及其背后的国家真正被世界所理解。

由于时间、人力等因素制约,本次研究只选取了人民日报、澎湃新闻作为研究样本,并不能全面代表所有媒体。若能在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来源,选取更多海内外媒体关于中国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样本甚至是相关的自媒体短视频样本加以研究,结合国际社会主流媒体的涉华舆情,或许会得到更丰硕、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尝试。

参考文献:

[1] 栾轶玫,鲁妮.新时代女性形象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J].对外传播,2021(11):53-56.

[2] 赵石研.浅析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J].新闻世界,2011(10):211-212.

[3] 李烨辉.基于女性形象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2):146-147.

[4]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之论述[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99:34-37,41-44.

作者简介 邵奕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全球新闻。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女性形象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