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部落化: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声音图景探析

2022-06-25 11:39夏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

摘要: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网络音频行业得以蓬勃发展。音频节目诉诸听觉,让人类有声语言的声音价值再次被关注。文章着眼于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有声语言,从中国播音学和传播学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现状,梳理归纳此类网络音频节目形态及其有声语言的基本样态,描摹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声音图景。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以舒缓的纯音乐配以轻柔人声,爱情话题和美文诵读成为其言说的主流形式;质朴的声音外形、平缓的语言表达和松散的逻辑意群是其有声语言的基本特征。网络音频节目传播的碎片化、标签化和流动性特征,以及音频媒介特有的情感属性和伴随属性,随着用户个人情感需求被激活,节目的网络用户社群便自主匹配场景与需求,自主完成再部落化过程。

关键词: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声音图景;再部落化;播音主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88-03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迁,网络音频媒体蓬勃发展,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23亿元,中国网络音频产业进入发展期[1]。纵观中国网络音频发展历程,根据收听渠道和载体,可以把中国网络音频发展历程分为博客时代(2005—2011年)、移动时代(2012—2016年)和全场景时代(2017年至今)三个时期[2]。全场景时代,音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音频节目以其诉诸听觉感官的独特优势,让人类有声语言的声音价值在过分倚重视觉的“读图时代”重新被发现。

网络音频泛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所有音频媒介内容,包括数字音乐、播客音频节目、有声读物、音频直播以及网络电台等。文章涉及的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是指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播客音频节目,这些节目通常被划归到播放平台软件的“情感”频道,往往被贴上“治愈”“睡前”“婚姻”“恋爱”“励志”等标签。

一、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基本样式

对《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产业研究报告》中头部音频传播平台的情感频道排行榜前20的网络音频节目进行听评统计,可以从节目的构成要素、体裁形式、题材内容三个维度构建当前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基本样式。

(一)舒缓的纯音乐和轻柔人声是标配

从形式上看,当前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多以单人主播的有声语言与舒缓的轻音乐为主体。主体内容结束后,往往会垫上一首与当期节目主题相关的歌曲作为结尾。

总体来看,在有声语言部分,单人主播占82.5%,还有一些调解聊天和连线解惑类型的节目是多人出声;女声比例略高于男声,占56.25%;主播的语速偏慢,平均每分钟210字左右,与之对比,《新闻联播》的语速可以达到每分钟270字。在音乐部分,大多数节目都会选择舒缓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节目结尾部分选择一首与节目主题相关的歌曲,一些脱口秀节目会运用一些声效音响,增强节目的趣味性。节目体量也比较小,平均时长是15分33秒。

(二)睡前美文播读是主流

从体裁形式上来看,当前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可以分为美文播读、睡前夜话、连线互动、情感解惑、脱口秀五种类型。美文播读是主流形式,占总样本的76.25%,这类节目往往也属于睡前夜话节目,两种类型交叉分布,如《夜听》等。连线互动、情感解惑、脱口秀的形式更多是传统电台的节目内容平移到网络平台上来的,如《叶文有话说》等。

美文是精短、简约、凝练的艺术,具有个体抒情的属性和短小精致的体制要求[3]。面对多元世界观的挑战和传统价值观的解构,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一种温暖的、柔化的信息安抚不安的情绪。“在一个用眼过度、视觉疲劳的时代,人们希望重新开发和利用耳朵, 通过声音获得信息与雅致,从声音中得到平静。”[4]而这种不带实用目的、不聒噪、不说教、专供直觉欣赏的美文音频节目正契合了当下人们的情感审美需求。

(三)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对节目样本进行梳理可知,从题材内容来看,爱情、个人心理、励志成长是选题的主要方向。对节目名关键词词频进行权重分析,在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中,一半都跟爱情有关,可见在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中,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笔者研究发现,这些节目中除了比较正面、温暖、积极的感情基调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沮丧、失落等负面情感为主基调,如“两个人一些事”电台的《我也有相爱的人,只是他不在》,“晚安亲爱的你”电台的《这次我不想主动找你了》等。

二、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基本特征

网络音频节目传播的碎片化、标签化和流动性特征以及音频媒介特有的情感属性和伴随属性,随着用户个人需求被激活,使得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有声语言呈现出一些明显特点,构成了当前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基本样态。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将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评价分为普通话语音、音色、用声、表达四个维度,表达维度下又划分了语义、技巧、话筒前状态三个二级指标。

(一)质朴的声音外形

从语音质量上来看,大部分主播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基本标准,但也有一部分主播存在语音缺陷。例如,《叶文有话说》的叶文有些方言音色彩,“不故”电台的主播鼻边音存在问题等。用声方面总体感觉舒服,大都比较松弛。音色方面基本比较柔和悦耳,多用暖声。

总体来看,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声音形象比较质朴,不管是语音、用声,还是音色、创作状态方面,都跟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存在一定差距。相较于规范的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小体量的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有声语言更像是一块璞玉,天真、淳朴,有瑕疵,有杂质,少了那份精致和华丽,但更贴近生活、接地气,用户在收听时不再有仰视感,更容易平等地接收信息,产生共情。

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质量的确跟传统广播电视语言范式有距离,但依旧很有市场。从社会角度来看,在新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下,社会大众文化的多元需求对有声语言创作提出了多样共存的时代要求;从技术角度来看,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信息发布几乎接近零成本,促成了传播秩序和話语权秩序的颠覆性转变,使得人人都可以发声和表达;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技术赋权和现代教育为后现代主义的反权威、反中心的思想提供了发展条件,范式危机愈演愈烈,人们更趋向于追求差异性和多元性,相较于权威精英阶层的“说教”,人们更乐于倾听平民素人的“言说”。

(二)平缓的语言表达

从有声语言创作角度来看,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整体呈现出平坦舒展的语流状态。语速平稳舒缓,节奏轻慢规整,平均每分钟210字左右。语势起伏不大,语气轻柔,用声偏中低音域。从用户端角度来看,这种语言样式满足了用户睡前收听音频节目的场景需求和情感需求。

以程一电台的主播程一为男声代表,蕊希电台的蕊希主播为女声代表,分别与《新闻联播》配音中的刚强和彭坤的声音对比,使用Praat软件进行音高声学分析。

分析显示,男声中,程一的用声音高范围区间是30.91Hz~368.20Hz,平均音高为337.3Hz,音高集中在103.35Hz(90%);刚强的用声音高范围区间是36.21Hz~484.02Hz,平均音高为447.8Hz,音高集中在304.23Hz(90%)。女声中,蕊希的用声音高范围区间是31.19Hz~580.99Hz,平均音高为549.8Hz,音高集中在230.80Hz(90%);彭坤的用声音高范围区间是36.21Hz~484.02Hz,平均音高为347.8Hz,音高集中在304.22Hz(90%)。

在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中,不管男声还是女声用声都偏低。由此可见,低、平、慢是当前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基本样式。从用户端角度来看,这种语言样式满足了用户对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场景需求和情感需求。

艾瑞咨询的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用户晚上睡前选择收听音频节目的场景分布占60.3%;选择收听情感心理类播客节目的用户占36.9%。用户选择音频节目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主播的声音特性(56.8%),最喜欢听到磁性的声音(84.0%),其次是轻柔的(74.4%)和低音炮(38.8%)的声音,以达到放松心情、舒缓压力(76.3%),平静一下好睡觉(38.6%)的目的。

(三)松散的逻辑意群

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有声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逻辑意群之间的联结比较松散,主旨意图隐而不显。这里所说的松散并不是完全没有逻辑和联结,而是指其偏向于散文诗般的诗性化表达。

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为满足用户的场景需求和情感需求,在节目选材和制作上都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生产、传播。

特别是美文播读类节目,因其体裁的情感性和文学性,在进行有声化处理时,主播的表达要感性大于理性,运用温暖的嗓音、舒缓的语速、平稳的语势,使语言链条松散柔软,构建一个宽松自由的感知空间,与用户紧张压抑的现实生活空间形成反差,使用户在收听节目时,能从现实世界抽离,在新构建的松散的感知空间中得到短暂的放松。

媒介的变革在打破原有社会文化关系的同时,也在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语境。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作为一种媒介,占有自己独特的听觉传播空间。在这个沉浸性、私密性、虚拟性、流动性[5],又兼具共在感、亲密感的听觉空间中,人们不用劳神费心地进行过于复杂的逻辑思考,思维跟随松散的有声语言符号的表层能指和浅层所指缓慢流动,享受精神松绑和心灵按摩,使压力得到疏解和释放,情感得到连接和抚慰,生活节奏得以喘息和放松。

三、再部落化:场景与需求的自主匹配

新媒介的出现必然引起传播格局的改变。尼尔·波兹曼敏锐地观察到了主流媒介的变革对大众及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6]。尼尔·波兹曼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和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话语结构以及“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6]的方式。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盈余、社会压力带来的个体认知焦虑和情绪焦虑,使人们的注意力被切割,信息需求呈现出两个变化:精准、碎片的信息内容需求,便捷、智能的信息终端需求。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从“脱部落社会”走向了“更高层次上的重新部落化”[7]。

如果将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用户看作一个群体,他们便是以此类节目为纽带,对声音有着共同审美取向,彼此有着相似的情感心理基础的网络“部落”。作为信息传播的节点,用户可以随时依据自身的身份、利益、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因素与他人结为或分裂出暂时的共同体,由此呈现出共同体数量众多且相互交错的纷繁景象。这一社群或共同体的形成便是再部落化的结果。

从行业调查统计来看,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的收聽场景集中在晚上睡觉前,超过七成用户表示睡前听音频节目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就个体而言,“现代人的情感需求被进一步切割、细分以及标签化,诸如漂泊在外的焦虑、人到中年的危机、职场上的不安全感、对于爱情的求而不得等”[8]。用户在收听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时,内在的情感需求被满足,如陪伴需求、负面情绪的疏导需求、审美娱乐需求等。

按照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用户的这些个人需要主要分布在金字塔的中间区域,涉及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既有缺失性需要,又有成长性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用户这种自主地对媒介的使用和满足更关注场景与需求的匹配。

从媒介环境发展来看,情感类网络音频节目的基本样态和语态也回应了再部落化后的用户需求。打开任意一款网络音频节目APP,软件终端会通过划分节目频道、类别,如“治愈”“声音恋人”“美文”“情感”“哄睡”等,把节目贴上标签、细分场景。这些标签和场景相对于传统广播电台节目类型,更细化、精准、个性,更能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四、结语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人工智能技术在让技术与人高度联结的同时,也让人更加关注人。大数据在满足用户个性需要的同时,强化了部落联结,也使节目生产更加精准。多元场景和个体需求被激活使节目生产更有针对性,甚至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生产”,使传播更精准,也使整个传播生态系统的内容生产和要素分配更加丰富、多元、富有个性,越来越贴近用户的个体生活、个人情感和个性体验。

参考文献:

[1] 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产业研究报告[R].艾瑞咨询,2021-12-29.

[2] 2018年中国网络音频全场景发展研究案例报告[R].艾瑞咨询,2018-09-21.

[3] 吴周文,徐家昌.美文与审美:关于新世纪散文批评理念重建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50.

[4] 阎晓明.努力探索新型广播、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2016(1):1.

[5] 吴福仲.移动听觉媒介与空间再生产:以有声读物为例[EB/ OL].播博汇-声论,https://mp.weixin.qq.com/s/xU3vOA0fWYN_ 2CY4gwMEpg,2019-07-01.

[6]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22.

[7]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8] 韩思琪.情感定制式韩剧:你以为的共鸣其实只是抚慰[N].文汇报,2018-06-06(011).

作者简介 夏帅,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理论、口述历史。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