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直播中电视新闻主播的备播策略探究

2022-06-25 11:42王诗杨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直播突发事件策略

摘要:进入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逐渐成为“常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如何在快且可控的基础上使报道内容更深入、直播形式更多元,是进一步发挥其传播优势的关键。从实际看来,电视新闻主播作为演播室的主要驾驭力量,是处理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关键主体,其能力亟待朝着“全能型”“记者型”方向发展。鉴于此,文章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结合理论知识、一线实践经验及对相关业务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当前电视新闻直播的新特点、对电视新闻主播的新要求,进而强调电视新闻主播备播意识“再树立”的重要性,探讨突发事件直播中电视新闻主播的备播策略,为主流媒体新闻主播针对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备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直播;新闻主播;备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96-03

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直播既要坚守电视媒体权威、准确的传统优势,又要兼顾新技术、新样态带来的新变化。作为节目播出的关键主体,新闻主播不但要安全驾驭整体节目,其话语样态、提问方式、着装细节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其专业性和策略性。

一、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与再探索

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媒体深度融合新时代,我国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经历了尝试、探索、调整、再探索的过程。

1973年,中国租用外国卫星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进行电视直播,成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直播[1]。此后至1997年,我国一直处在直播可预见新闻事件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央视长达72小时的“香港回归特别直播”并没有达到预期中“分秒不差”的效果。一次次议程的意外拖延、环境因素的意外干扰,让原本的安排计划连连落空。用孙玉胜的话说,“可控,是直播报道的关键,而可控的阀门和手柄就是演播室。这是香港回归报道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2]。由此,以央视为代表的一线媒体人开始了对未知、不可控状况应对策略的探索。时隔一年,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为央视历史上第一次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2003年伊拉克战争是央视直播国际领域突发事件的第一次尝试,央视成为报道伊拉克战争的首家华语电视媒体。快且可控开始成为突发事件直播的关键词。

2003年,央视新闻频道成立后,开启24小时直播态。在突发事件直播的过程中,常常会提到“开窗口”这个术语。“开窗口”是指一种全开放的屏幕状态,可以具体描述为“窗口一直敞开、主播随时在线、主编动态组版、新闻实时播发”[3]。遇到十分重大的突发事件时,还可能暂停频道的常规播出计划,全时段打通进行报道。这样的“突发事件直播态”意味着当班主播、主编、导播、编辑随时待命,以应对未知的每一秒。

近年来,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电视媒体的报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论“快”和“可控”,不等记者赶到现场,正在突发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随时运用新媒体发布最新消息。论传播效力,近几年“大小屏”互动等融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电视媒体“如何在快且可控的基础上更具竞争力”成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再探索的重要课题。这种竞争力可以是报道内容上的深入,也可以是直播样态上的创新,在今天依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电视新闻主播备播意识的再树立

正如前文中孙玉胜所说,使直播报道可控的关键在于演播室。电视新闻主播作为演播室的主要把控人,是整个直播过程的重要驾驭力量。他们的职能也跟随直播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转变,这是新闻主播必须面对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新闻主播职能演变概述

概括来说,播音员、把关人、主导者、是电视新闻主播职能演变的三个阶段。播音员职能的体现就是播报,强调零失误、一字不错,语速及时长受到节目主编的控制。把关人职能通常出现在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中,此时有少量或大量急稿交由主播完成,编辑的撰稿精细程度大大降低,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主播须在直播过程中发挥“校对+编辑”的职能。得益于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电视新闻主播还开始承担起采访、编辑、评論等多项主导者的职能,需要拥有整体驾驭新闻事件和直播过程的能力,甚至在关键时刻可以不用完全听从导播的指令,随机应变。

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相互割裂、独立存在的,而是三者共存、相互转换的,就像“主”与“播”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利双赢[4]。在职能剧烈变化的今天,主播的职能发挥水平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的直播是否成功、是否足够精彩。

(二)电视新闻直播样态的新特点

演播室新闻直播成常态。“新闻资讯24小时整点滚动式播出”是目前央视新闻频道的直播样态,从新闻导语到新闻成片,整体实现跨越不同栏目的“新闻共享”。笔者认为,一个稳定的直播机制是为了更安全有效地呈现那些突发的、新颖的、临时的直播样态。因此电视新闻主播的备播意识不应只停留在自己要播出的那一档栏目,而应该顾及前后几档栏目的播出效果,时刻留意接下来有无最新突发事件的报道,综合权衡服装搭配、明确着重准备哪些新闻内容,对整体播出内容有大致把握。

现场实况直播成必然。现场实况直播即直播信号直接切给新闻现场(没有记者报道),有时会有主播的画外音解说,有时没有任何解说,重在呈现某一新闻现场。例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每年的全国两会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因此电视新闻主播的备播意识不应只停留在“首尾承接”的稿件本身,更应着重聚焦正在实况播出的新闻现场上,时刻保持在线状态并留意现场信息,做到随时可以“在声音突然消失的情况下为画面解说”,“在信号突然中断的情况下及时承接”。

连线报道数量猛增、形式多元。在以往电话连线和视频连线基础之上,2021年,央视新闻频道《走进乡村看小康》《奥运一点通》《两会你我他》等特别节目都实现了“多向同时连线”“大小屏联动连线”的创新。连线报道不再只是主播与记者的双向联通,而是主播与记者(嘉宾)、记者(嘉宾)与嘉宾(记者)、记者(嘉宾)与主播的多向互动,这也要求主播具备更强、更灵活的现场调动和支配能力,既能“主说”,又能“配合”。

复合型直播成亮点。一档节目同时出现演播室直播、访谈、实况直播、现场连线、融媒体互动等多种直播形态,是如今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趋势,在编排上更加频繁地出现演播室双播互动、主播与嘉宾互动、站播与坐播互动等新样态。鉴于此特点,播报、评论、访谈、连线、坐播与站播的结合都在新时代电视新闻主播备播的范畴中。全能型、记者型主持人已经成为电视新闻主播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对突发事件报道内容的新要求

直播形态的变革并不是影响电视新闻主播备播策略的唯一因素。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如何在报道内容上紧跟时代、尽量避免陷入信息同质化的漩涡,开始成为不同媒体争取“内容独家”的竞争点。

1.快:实现报道内容的快速“到达”

今天要求的“快”已经不只停留在报道速度上,而是在力争速度的基础上,追求内容上的“准确”“独家”。“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直播间》16:25第一次插播最新消息,16:55插播介绍飞机人数及民航局启动应急机制;17:29插播三条口播,进一步补充各方救援力量集结情况,18:00《共同关注》梳理事故最新情况,18:15主播首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18:36插播第一批消防救援力量到达相关情况,20:48《东方时空》第一次现场连线报道。此后几天,央视新闻频道一直持续“不定时报道”,随时将最新情况插入直播。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往往存在一段信息“真空”时光,这时“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主播既要做到准确无误播出消息,又要有效接力此前主播获得的最新消息,做到准确串联。

2.深:力争报道内容“信息有效”与“角度多元”

深,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新闻1+1》《环球视线》分别是央视新闻频道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领域深度较大的两个栏目。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深”主要体现在主观报道走向、节目编排设计两个层面。仍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事发第二天,总台记者张腾飞在央视新闻直播时捂住乘务人员证件说“不要给特写了”,令众多网友感动,登上热搜。搜救第六天,《新闻1+1》开始连线心理救援专家,着重关注家属心理状况等。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和报道角度的选择,就是突发事件报道信息有效和角度多元的主观体现。这种情感观察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也是新闻主播在处理突发报道时应该具备和呈现的。

此外,在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局势急剧恶化后,从2月25日起,央视新闻频道持续取消22:00《国际时讯》的播出,并将原来22:30播出的《环球视线》扩充至1小时,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乌克兰局势特别节目”,通过最新局势追踪、军事专家评论分析、记者连线观察等,从不同角度解读,对乌克兰局势的最新走向和解读真正做到了第一时间传递、第一时间分析。这些都对新闻主播的能力和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3.新:寻找“第二条辅助线”

新,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其内容报道的独家创新。这种创新非常难,因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留给节目主创人员的准备时间极短,导致各媒体掌握到的信息大量同质化,寻找“第二条辅助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田径世界杯,刘翔旧伤复发,意外在跑道上摔倒,不得不退出比赛。这时距离央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的播出只有两个多小时,白岩松随机应变,将自己一路跟随刘翔从备赛到比赛再到退出的所有现场报道浓缩成几段小视频,并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同时在直播中融入自己最新感知到的细节,整个报道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录片”。论新意,这种报道方式是第一次;论深度,不仅内容全面,还包含一系列采访,这次直播报道做到了真正的“独家”。当然,这只是“新”的一种体现方式。作为电视新闻主播,直播突发事件时,语言风格的独特、点评角度的新颖等都是“新”的体现,而这些都源自新闻主播日常的知识积累和风格塑造,这也是备播的一部分。

三、突发事件直播中电视新闻主播的应对策略

以上提出的备播意识再树立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电视新闻主播树立专业自信、激发创作灵感、明晰准备方向,以良好应对突发事件直播。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电视新闻主播还应讲究策略,帮助自己做好突发事件直播工作,进而积累经验,生成具体、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口播:“小逻辑”与“大逻辑”的即时生成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主播在应对连续多条突发口播时,一个重要策略是“小逻辑”与“大逻辑”的即时生成。“小逻辑”即每条口播稿件内容的脉络,“大逻辑”是多条口播形成的整体逻辑线条。这两者在短暂的准备过程中是同时出现的,也就是说,在浏览稿件时,切忌只顺嘴皮子,而应快速生成这两条逻辑。逻辑可以避免电视新闻主播在卡顿或出现意外时“头脑一片空白”,而表面的见字出声,只会增强自己内心的慌张感。突发事件直播,意味着不等主播播完,可能有出现新的变化,而电视新闻主播一定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实况直播:“不变”与“变”的灵活转换

实况直播往往具有一定可预见性,“突发”更多体现在实况直播的过程中。实况直播重在呈现,不在讲述。因此电视新闻主播在实况直播中應扮演一个“填白”的角色,切忌说得太多太满。“不变”即针对新闻事件的可预见性而做的提前或临时准备,“变”指在实况直播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意外情况,如信号中断、信号延迟、新闻现场本身出现异常现象等。这要求电视新闻主播具有极强的反应力和识读力,即便面对完全陌生的稿件,也不可过于依赖稿件,而应把它当成一种“不变”的参考,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随时可能“变”的实时画面上,时刻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新变化。这就是“变”与“不变”的灵活转换。

(三)前方连线:“有选择地问”与“填空式地评”

前方连线重在电视新闻主播与前方记者的密切配合,其“突发性”伴随整个过程——连线对象不确定、连线时间不固定、连线信号不稳定、连线内容变化多。因此电视新闻主播应是“伴随性的主控”,既要把控整个连线过程,又不能说得比记者还多。主播此时的职责是尽可能全面地引出有效信息,与前方记者相互补充。

“有选择地问”指在脑海中形成大致的分类——哪些是必须问的,哪些是可以问的,哪些是可问可不问的。同时也切忌拘泥于采访提纲,要学会灵活提问。“填空式地评”指主播在连线时要避免陷入提问的思维中,还应根据前方记者提供信息的详略、重要性等进行相应的重复、补充和点评,让连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更加突出。

四、结语

备播不仅是新闻主播基本的职业素质,更是新闻主播应对突发事件直播时的制胜法宝。如今的直播已不允许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出准备只停留在稿件层面,而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备播。直播过程涉及工种的多样性、突发事件内容的多元性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主播的职能必须是复合型的。然而,这样的全能型主播在今天还较少。文章探讨突发事件直播中电视新闻主播的备播策略,希望能引起包括笔者在内的同行们对备播意识、备播方法等的重视,让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更鲜明。

参考文献:

[1] 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95.

[2]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9.

[3] 吴闯.新闻直播常态化的运作策略: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J].当代传播,2009(6):119-121.

[4] 卢静,任悦,崔玺,等.关于培养电视新闻主播人才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5(2):50-51.

作者简介?王诗杨,硕士,二级播音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

猜你喜欢
直播突发事件策略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Passage Four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