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懋”电影创作的现代性

2022-06-25 11:37卿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现代性

摘要:20世纪中叶被称为香港国语电影的黄金时代,于1956年改组成立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懋”)是彼时香港电影浪潮中的重要部分。而当时香港现代化转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电懋”影片中对这类社会议题就有所聚焦与呈现。文章以“电懋”影片中对部分现代性社会议题的讨论为中心,重点分析《南北和》《香车美人》《四千金》等“电懋”经典作品,从“南北文化冲突、新兴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三个角度切入,力图探析“电懋”影片中围绕社会议题所呈现的现代性文化特质。“电懋”影片中丰富的文化现代性,展现了20世纪中叶新兴香港的文化碰撞与交融,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彰显了彼时香港社会开放包容的现代性文明精神。

关键词:香港电影;“电懋”;现代性;社会议题;《南北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226-03

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摁下了现代化进程键。一系列改革使香港经济逐步腾飞。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但此时,香港仍处于历史过渡阶段,社会转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是香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电懋”影片中就对这类现代性社会议题有所聚焦与呈现。本文选取“南北文化冲突、新兴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这三类社会议题,结合经典作品对“电懋”电影中的现代性进行探析。

一、移民潮下的南北文化冲突

20世纪40年代后期及50年代初期,大量内地移民涌入香港,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从而影响到香港社会[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移民融合文化环境。但南下移民与本土文化在相遇时不免发生碰撞,“电懋”编剧宋淇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由此,“电懋”的“南北系列”影片横空出世。“南北三部曲”系列由“电懋”在1961—1964年陆续推出,包括《南北和》(1961)、《南北一家亲》(1962)、《南北喜相逢》(1964)三部电影在内,由王天林执导,著名文人宋淇、张爱玲先后担任编剧。“南北系列”喜剧主要展现了南下移民香港的“北方人”和本地人之间因南北差异形成的文化冲突、地域偏见。影片通过南北差异创造叙事矛盾与喜剧效果,反映了当时香港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多种文化交流碰撞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南北和》作为“三部曲”之首,最具典型性。电影中,北方人李四宝(刘恩甲饰)和广东人张三波(梁醒波饰)各自经營一家洋服店,二人不断争夺生意且互相嫌厌。可偏偏南胖女儿爱上了北方人,北胖女儿要嫁个南方郎。女儿们为了各自的幸福,与父亲展开“博弈”。最终也因为子女的婚姻而缓解了父辈所代表的“南北冲突”。

影片聚焦于南北差异,从文化习俗、饮食喜好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以饮食区别为例,影片中,南胖和北胖偷听北胖女儿翠华(于皓饰)与男友的对话。翠华说结婚以后吃广东菜,认为北方菜“又咸又多油”,且“最中意吃梅香咸鱼”, 由此令北胖不悦。二人又听见南胖女儿张丽珍(白露明饰)同男友道,“最不爱吃广东菜,情愿吃臭豆腐”。

北胖女儿作为北方人中意广东菜,南胖女儿作为南方人却喜欢北方菜。在这一片段中,选取梅香咸鱼与臭豆腐这两个标志性的南北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南北方饮食各自的特点,再次强化了叙事中的南北矛盾。此处两位父亲同女儿的谈话也值得品味。北胖口中“广东人都没有出息”,南胖口中“外江佬没一个靠得住,全是滑头”,阿珍若嫁给外江佬,“怎么对得起祖先”。从这一段对话能明显感受到南北方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偏见,尤其南胖对北方人的偏见更为强烈,甚至女儿嫁给北方人就是背弃祖先。

第二部《南北一家亲》中也延续了南北差异性的呈现。以语言区别为例,广东儿子在北方岳父面前试图掩盖自己的方言,假装北方人,却因口音太重,说不标准“日头”“舌头”“石头”而露了马脚。这里利用口音营造出喜剧性,众多类似的细节也让南北观众在电影中体会到现实感。

而在《南北喜相逢》中,南北差异已不再成为主要矛盾,转而聚焦于新一代的香港青年,所谓南北的冲突与弥合在这里已经微乎其微,也体现出“香港作为移民城市的转变过程”[2]。

“南北系列”影片中,南北文化的迥异与冲突提供了主要的叙事动力和笑料。但无论这一差异与偏见营造得多么强烈,结局总能被下一代的婚恋结合所“冰释”,最终南北家庭在相互扶助中归于“一家之亲”。由此可见,“电懋”“南北系列”影片也象征着南北文化纵使充满差异与矛盾,但最终都会在香港这片具有强大文化包容性的土地上逐渐融合,呈现和谐美满的景象,也展示出香港社会虽然文化各异,但仍将以开放之姿拥抱各类文化的现代精神。人口流动所引发的文化冲突这一新兴社会矛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现代化进程中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电懋”创作者将其呈现于银幕之上,产生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南北系列”影片,也显示出“电懋”电影创作中的现代性。

二、现代化的新兴生活方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经济的“上坡路”阶段:从四五十年代的逐渐恢复到60年代工业化进程后的飞速发展。由此,香港新兴中产阶级的规模逐步扩大,其代表的新兴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日益流行,随之引发的新的社会议题成为“电懋”编剧们的重要素材。“电懋”作为一家现代化的电影企业,大量影片中展现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如《香车美人》(1959)、《空中小姐》(1959)、《四千金》(1957)等。本节主要聚焦于超前消费行为,在“电懋”影片中,讨论这一议题的经典之作,莫过于由葛兰、张扬主演,易文执导的《香车美人》。

汽车在“电懋”影片中已普遍存在,电影中的富家少爷几乎都是驾车出行,轿车已成为中产阶级的身份象征。影片《香车美人》就围绕汽车展开。张达鸣(张扬饰)与李佳英(葛兰饰)这对小夫妻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老同学马正康(雷震饰)的闯入打破。由于马正康的“推销”,这对中产底层的夫妻对汽车充满了向往。而当他们分期付款购车后,却产生了一系列烦恼,二人发觉自己无法“驾驭汽车”,最终卖掉汽车,回归生活。

在这里,香车成为物质享受的象征、中产阶级的身份符号。电影在开头唱段中介绍了汽车展览会及都市生活中的汽车场景,以此展现香港社会的现代消费景观。片段中用一些全景镜头表现了浩大的车展和汽车密集排布的场面。同时,影片中夫妻俩相约于停车场碰面,也利用全景镜头表现了停车场的“车山车海”。人在这些镜头中几乎要被“车海”淹没,也暗喻着人们快要“淹没在对追逐中产阶级身份符号的欲望之中”[3]。

电影中还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夫妻俩夜晚因饥饿而难眠时,佳英竟用唱段描绘起日后驾车出行的场景,甚至与想象中的自己一唱一和,颇为有趣。主人公畅想着闲适生活,仿佛拥有汽车便跃入了体面的中产阶层。这一诙谐桥段也体现出主人公对即将驾驶汽车的欣喜和对美好生活的极致渴望。

影片也“对于现代都市儿女的崇尚虚荣心理,有着深刻的描绘”。例如,张达鸣为“在旧情敌面前不失面子、让正康认为妻子跟着自己有福气”而答应购车。这里的逞能满足了达鸣的虚荣和自尊心,同时也推动了叙事。这一微妙心理在全片还有多处表现。

影片中“分期付款”的场景,显示超前消费方式已在香港逐渐兴起。中下层的中产阶级“节衣缩食”或许能购置汽车、彩电这类大物件,实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从而彰显自己的时髦与品位。

电影中夫妻俩购得汽车,又收获“香车美人”之誉,一时风光无限,却也逐渐迷失,险些酿成祸端。彼时的香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物质享受,渐渐被卷入消费主义的浪潮之中。对此,影片结尾也暗含着“对消费的迷恋是无止境的,虚荣与光鲜背后往往埋藏着危机”的警示。

除《香车美人》外,“电懋”其他影片中也表现出现代消费模式引发的矛盾以及人们对物质和阶级跃升的渴求。例如,《南北和》中北胖分期付款买下了冰箱,却在财政危机后无力承担尾款,冰箱又被收回。在这里,超前享受所形成的虚荣泡沫最终被现实无情戳破。《长腿姐姐》(1960)则极力刻画了母亲对有钱阶层的渴望。母亲绞尽脑汁想让女儿钓得“金龟婿”,嫌弃车场小工。影片结尾,母亲发现穷小子原来是富少爷时态度立即转变,这一反差幽默地体现了母亲爱慕虚荣的心理以及小市民的面目。

“电懋”影片中呈现的此类现实议题,讨论了西方现代文明侵袭下香港新兴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

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不懈地渴望“向上流动”。关于“追捧新兴文化,倡导消费至上”这类话题于半世纪后的今天来看,似乎仍未过时,依然能引发热烈而广泛的讨论,足可见这一议题之现代性。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香港经济社会逐步发展,也影响着港人的心态。其中,经济发达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开化使香港已“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现代社会态度”。此时,香港的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年轻人“具备了现代社会才会出现的主体精神”[4],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现代价值观念。而香港仍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交锋成为彼时香港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电懋”电影中的经典社会议题。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博弈,在电影《四千金》中有精彩的呈现。影片中,大姐Hilda(穆虹飾)扮演着传统女性的角色,她“克勤克俭地治家和工作”[5];二女儿Helen(叶枫饰)最具反叛精神,为寻求刺激游走在众多男性中,甚至抢走大姐的男友;三妹Hedy(林翠饰)活泼爽朗,但不解儿女情;四妹素素(苏凤饰)看似娇柔,却十分叛逆,不顾反对辍学、结婚。

孔老先生(王元龙饰)这一父亲形象在影片中代表着传统的价值文化与意识形态。而Helen和素素则最具现代反叛精神,二人分别贡献了影片中最重要的两场“博弈”。全片第一次激烈冲突是素素宣告要辍学与男友结婚,父亲暴跳如雷。辍学、未成年结婚,这显然有悖父亲的传统认知。但面对更加决绝的素素,反对好像也无济于事。素素反驳道,“婚姻不光是为了传宗接代,它还有比这更伟大的义务”,或许是成就爱情,实现独立。由此看出,素素作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青年,已具备高度的自主意识,渴望美好爱情,追求个人价值,向往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一代青年也具备极强的反叛精神,拒绝被父辈旧的伦理道德裹挟,急于冲破思想枷锁去拥抱先进文明。而父亲感叹道,“这个年头还有爸爸妈妈说话的份?一个一个的随心所欲”,隐隐显示了此时香港社会青年一代的特征。

影片第二次冲突是Helen再次抢走大姐男友,Hilda忍无可忍,矛盾彻底爆发。父亲在这里试图对Helen进行规训,最后她只得以抛硬币这一戏谑的方式选择丈夫。Helen代表着香港社会的现代独立女性,她周旋于众多男性中以排解寂寞,甚至两度抢走大姐的男友,这一“反叛者”的形象大大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令人印象深刻。Helen的一系列行为向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情感关系发起了挑战,打破了对女性总是恪守良德、在情感中处于被动的传统认知。

类似的银幕形象还有《野玫瑰之恋》(1960)中的邓思嘉(葛兰饰)、《同床异梦》(1960)中的江人美(李湄饰)等。总之,以Helen为代表的此类女性所展现的极强的现代反叛精神以及对男性视域的挑战,都颇具现代性与前卫性。

《四千金》中的女主角们各有其性格特点,且对婚姻、生活都有着不同的态度。但相同的是,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出当下女性逐渐开始摆脱传统,挑战封建、父权,追寻女性地位的平等与独立,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了年轻一代西化开放的价值观念同父辈的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与较量。

现代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影片中年迈的父亲在女儿们面前话语权渐微,传统意识形态在这场博弈之中如同孔老先生般力不从心。种种迹象似乎彰显出现代精神在香港那一时期更胜一筹的意味。但最终女儿们都拥有了美满的归宿,甚至“僭越者”[6]Helen也归顺家庭,又隐含着男性创作者视域下现代思想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妥协。由此,呈现出“电懋”影片中对传统与现代议题之复杂性。

除以上议题外,“电懋”影片中,还包括对女性的社会独立、身份认同等其他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电懋”影片往往都为“大团圆”结局,体现出“电懋”虽时有表现社会问题,但仍对不断发展的香港现代化进程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充满期待与向往。

四、结语

从影片聚焦的各类现代性社会议题中,观众能感受到“电懋”电影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现代性。通过众多佳作,“电懋”向观众勾勒出一幅高度现代化的香港都市“图鉴”,展现了20世纪中叶香港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彰显出彼时香港社会开放包容的文明精神。在60年后的今天,观众依旧能被“电懋”影片中的现代性魅力深深吸引。

参考文献:

[1] 郑睿.香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影片及产业模式分析[J].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8):3-4.

[2] 李晓昀.移民电影与移民城市:从“电懋”的“南北三部曲”看战后香港的城市文化变迁[J].当代电影,2021(4):138-139.

[3] 向菲.香港“电懋”时装国语片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222-224.

[4] 苏涛.协商现代性:“电懋”家庭情节剧的类型与文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2-43.

[5] 魔术的手杖:看《四千金》试映有感[J].国际电影,1957(20):18-19.

[6] 苏涛.协商现代性:“电懋”家庭情节剧的类型与文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5-47.

作者简介 卿瑜,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现代性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黄秋生否认“打脸”成龙
重构现代性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