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而化之,融则合之

2022-06-25 10:54周燕红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

周燕红

摘 要:本文结合怒江班学生文化疏离感个案,探讨个案文化疏离感产生的成因,采取语言融合、行为融合和情感融合等文化融合的应对方式来缓解怒江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

关键词:文化融合;文化疏离感;怒江班学生

疏离感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等消极情感。文化疏离感是指处于交叉文化中的个体因文化差异而对母体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分离感、孤立感、被控感、不和谐感等消极情感。文化疏离感是衡量多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个体适应和认同的重要指标,通过探究文化交融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疏离感,可以更好地避免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个体的文化不适应和文化不认同的问题,有助解决个体在文化冲突中面临的问题。

怒江班是怒江籍学生到珠海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是珠海市对口怒江州教育扶贫项目专设的班级。如何让怒江班学生摆脱文化疏离感,全身心投入在广东省珠海市的学习、生活,是本课题探究的方向,以下结合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怒江班的个案来分析。

一、案例背景:

F同学,女,珠海市理工学校第一批对口怒江州教育帮扶任务迎来的怒江班学子,就读计算机应用专业。从课题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三份量表对怒江班学生开展调查的结果显示,F同学具有中度的疏离感,其中,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属于中度水平,环境疏离感也达到中度水平,可见F同学对珠海的环境、气候、饮食、习俗存在较强的不适应感。

从家乡来到珠海的第一个月,F同学十分思念家人,特别是因父母离异,大姐出嫁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十岁妹妹让F同学牵肠挂肚。由于十分思念,她无法融入眼前这座城市;因为气候、饮食等导致的水土不服,F同学的胃病复发。身体的不适,让她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F同学原本个性豪爽直率,看不惯班上个别爱挑事的同学,她跟一男生吵起来,双方动了手,后来,事情虽然处理,但F同学内心不免失落。跟同学的冲突,让F同学渐渐变得沉默,不愿与人沟通。

二、问题分析:

F同学从怒江来到珠海求学,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刚开始很难融入本地学生圈,甚至产生人际冲突,具有中度的文化疏离感,主要包括:

文化孤立感。主要表现在对本文化的感情而排斥他文化的感觉,F同学由于对家乡的十分思念,对异文化的陌生,导致她在与珠海本土文化个体交流中出现困难。

文化差异感。F同学背井离乡,由于地域、饮食、语言、习俗等差异而渐渐出现各种身心适应不良的情况,自身不愿意融入异文化当中,产生有别于珠海本土文化的感觉。

文化不和谐感。以对环境和文化习俗的不认同、不适应为主要体现。F同学在与珠海本地个别学生相处时发生冲突,也发现了在粤文化为主流的珠海与自己的母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进而产生自己的文化被忽略的感觉。

三、应对措施及成效: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接触导致群体及其成员心理上和文化上变化的现象和过程,也称为文化融合。结合F同学产生文化疏离感的原因分析,笔者建议采取语言融合、行为融合和情感融合等文化融合的方式来缓解文化疏离感。

(一)在语言融合中沟通交流,拉近距离

在文化接触阶段,F同学产生文化适应压力,是个体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应激行为,而对异文化的陌生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本课题通过开设相关的语言专题讲座,让怒江生对珠海本土语言产生兴趣,打开粤文化的认知大门,降低他们对粤文化的陌生感。

(二)在行为融合中启动思维,融入异文化

个体进入跨文化区域,意识到文化差异,会出现惊讶、焦虑、厌恶和愤概等情绪,甚至是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无力感。在文化适应过程,建议F同学积极参与多样的文化专题活动,感受浓浓的江海情,缓解文化疏离感。譬如在“博览珠海史,融合文化流”为主题的参观博物馆文化之旅,F同学和怒江同伴一起走入博物馆,了解珠海的文化,思考文化差异,通过自身内化融入到異文化中。参与组织“师生同享阔时宴,江海情谊相扣连”等欢度阔时节的晚会,在参与安排活动的过程中考虑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助于F同学自我消化文化差异感,在文化互动中加强情谊,F同学也感受到自身文化的被尊重感,融入本地学生圈,渐渐有归属感。活动是载体,经历造就涅槃,相比刚接触阶段,F同学发生明显的改变,开始打破沉默,主动与人交往,文化疏离感得到缓解。

(三)在情感融合中将心比心,架起心灵的桥梁

在关注文化差异给F同学带来苦恼的同时,给予F同学青春期的情感支持,这有助于F同学调节情绪,走出阴霾。在与个别本地学生发生冲突后,理解和给予客观的意见,对F同学来说,是一种关心;在遇到学习问题时给予适当帮助,对F同学来说,是一种爱护。同时,发现F同学有语言天赋,鼓励她到广播站面试和参与演讲比赛,对她来说,是一种支持。最终F同学凭着才华和努力脱颖而出,在学校举办的大中型晚会中担任主持,在演讲比赛中获得好成绩,F同学自信心倍增,在情感共鸣中,其文化不和谐感得到缓解。

结语

通过在珠海三年的中职学习,F同学蜕变成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从后测数据看,F同学文化疏离感降为轻度,她的文化疏离感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降低。普及到每一位怒江班的同学,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是本课题渴望的目标。以讲座的方式在认知中融合,以活动的方式在行动中融合,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在情感中融合,这是本课题在应对怒江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中践行出来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日后探究来自不同地区学生在珠海学习的跨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劲梅.心理学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2).

[2]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进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3).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美国社会中苗族移民的文化融合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解读美剧流行的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