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气象科普工作实践:模式、特征与对策

2022-06-26 14:38吴婷婕王盈怡杨佑保赵果王岩
学会 2022年6期
关键词:福建省

吴婷婕 王盈怡 杨佑保 赵果 王岩

[摘 要]新时代为科普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如何构建适应福建省情与百姓需求的气象科普模式,总结经验并创新机制,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新命题。该文以福建气象科普工作为例开展调研分析,梳理了气象部门“六个突出”科普特色与“四个创新”科普亮点,以点带面,集成推广,为新时期行业科普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科普 行业模式 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6-0061-04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政策、机制、手段等方面对科普工作开展了多方位研究。任福君等[1]概述了我国近年来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情况。袁丽等[2]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和问题。林方曜[3]提出,气象科普工作有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陈正洪[4]于2011年开展气象科普创新体系研究,提出气象科普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框架等。刘波等[5]就气象防灾减灾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陈戈[6]分析了福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现状,指出科普渠道单一、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认为科普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上述研究内容或是在国家级层面上的宏观概念,或是专注于某一侧面,且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早。随着新时期对科普工作新要求的提出、新内涵的注入,既适合福建省情,又有规模效应,且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的气象科普模式研究并不多见,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

近年来,福建气象科普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小实体大网络”工作格局,凝聚全省气象科普资源,大力弘扬普及气象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福建气象科普具有“六个突出”的科普特色、“四个创新”的科普亮点,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作出积极贡献。加强气象科普模式研究,以点带面,提出可推广模式,将为新时期行业科普发展提供参考,进而正向作用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六个突出”显示气象科普特色

(一)突出内外上下科普联动

一方面,外重融入。福建气象科普工作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福建省气象局与省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气象科普纳入省科普发展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融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另一方面,内重联动。成立全国首个独立运行的省级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与省气象学会秘书处资源共享、协同运行,构建“小实体大网络”的工作机制,树立“大科普”理念,推进气象现代化,使气象科普和气象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二)突出科普软硬能力提升

一是夯实硬实力,共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9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级28个,年均参观超30万人次。二是提升软实力,打造气象科普专家、产品创作创新、讲解、志愿者等4支队伍,专兼职人员达300多人。科普作品、活动、人才等方面共获得各类表彰近50项。

(三)突出气象科普作品研创

根据公众关注的热点气象话题,加强科学解析,第一时间权威回应社会关切,全省气象部门创作了许多气象科普作品,其中图文类375种、影视动漫类6种、宣传品类20余种,出版发行气象科普图书、挂图9万余册,制作播出气象科普影视、动漫作品近200集。2部气象科普动画片、1部气象科普漫画图书获部级奖励。“城市内涝防灾避险”动画片在2021年防御“卢碧”台风期间,在新华社新媒体平台播出,浏览量超151万人次。

(四)突出气象科普品牌打造

围绕公共气象服务,以防灾减灾救灾为重点,关切民生福祉,创新内容与形式,扩展深度和广度,持续打造“八闽风云说”产品品牌和“海丝气象八闽行”传播品牌,对群众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举办40余场主题科普活动,参与者400多万人。组建“气象讲师团”,面向省市县三级“百人”防汛指挥长和“万人”防汛责任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五)突出气象科普活动实效

一是常态化开展系列“六进”活动,每年120余场,直接受众超10万人。专业化开展服务重大战略科普活动,依托“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推动气象科普服务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二是创新性开展特色气象科普活动,福建省气象局与省科协联办青少年科学素养网络竞赛和闽江科学传播学者气象科技科普(华安)行活动,与中国人寿、广电影视集团联办首个防灾减灾公益安全活动——“小小减灾官”科普大赛,有近8.4万人参加,受众达610万。福州气象在全国首推移动城市气象会客厅——“323路公交车”“323福气号地铁专列”和气象科普主题街区。

(六)突出闽台气象科普交流

每年举办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和海峡气象青年汇,共商天气预报技术和繁荣气象科普事业的办法、举措。2021年“3·23世界气象日”期间,闽台两地气象人首次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庆气象日,举办“八闽云游气象日”联动直播,浏览量超40万人次。第九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新增举办气象科普秀活动,首次开展海峡两岸优秀气象科普创意作品评选,得到海峡两岸气象、海洋、民航等领域的专家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青年积极响应,推动科普交流走深走实。

二、“四个创新”展示科普新的亮点

(一)集聚合力,创新工作机制

树立“大科普”理念,主动将气象科普工作融入科协、宣传等部门的重大部署、重要活动之中,形成与主流媒体、其他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资源共享,密切合作;与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及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左右联合。社会各界参与和助力气象科普宣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实效,创新科普方式

以科普队伍和科普基地为基础,以科普活动和融媒体传播为平台,以产品研发为技术支撑提升科普能力。兼顾“有用”和“有趣”,以动漫为特色,创新气象科普创作。以“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多渠道推送传播”方式,豐富福建气象科普资源。探索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创作科普产品。每年更新设计科普游戏、实验、研学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气象科普活动体现“多方联合、创新形式、广泛覆盖、注重实效”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气象科普传播与线下活动互相增益,各类气象科普内容年浏览量逾亿次。气象科普基地、场馆年均参观超30万人次。科普活动年均直接受众超10万人。

(三)打造品牌,创新科普内涵

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气象讲师团”科普培训品牌、“八闽风云说”科普产品品牌、“海丝气象八闽行”科普传播品牌,围绕公共气象服务,以防灾减灾救灾为重点,关切民生福祉,创新内容与形式,扩展深度和广度,强化气象科普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

(四)特色带动,创新科普品牌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防灾减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依托特色主题活动,精准定位气象科普发力点;结合福建天气、气候特点,趋利避害并举,既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避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也加强福建“好天气、好气候”等资源的宣传和挖掘;发挥“地缘相近、气缘相通”的独特优势,增强两岸气象科普工作交流,助力海峡两岸科技融合发展。

三、新时代气象科普创新发展思考

(一)编织“联动网”,优化科普工作机制

行业科普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横向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打破部门界限,破除思想条框,联合相关部门,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科普,推动形成行业科普的国家投入、项目引导和社会资本补充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实现科普社会化格局。行业系统内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树立“大科普”理念,促进业务、科技、科普协同融合,形成合力。

(二)编织“产品网”,丰富科普内容资源

秉持“创新为要、丰富内容、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理念,树立新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引导,针对不同受众开发科普产品,打造立体化科普,创新科普作品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载体,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力量繁荣科普作品创作,加强科普元素与VR、AR等技术融合应用、与新媒体科普等新的科普形式结合,提升科普产品研发的“时、度、效”,提高科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充分发挥科普产品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编织“队伍网”,夯实科普人才基础

深挖行业人才的“富矿”,动员科技工作者在开展科普方面积极作为,打造科普专家、产品创作、科普讲解、志愿者等多维度的科普队伍。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加大力度开展科普培训工作,探索面向不同对象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日常与专项”相结合,多层次、多方式、制度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不断提升科普专兼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科普志愿队伍建设,发挥好高校、社团等科普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四)编织“阵地网”,完善科普基础设施

围绕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的项目带动以及行业的科技资源优势,开发现有场所科普功能,建设集业务、科研与科普宣传功能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行业科普资源,建设科普展厅等。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的共享、整合机制。推动科普场馆建设模式转型,从“以我为主”到“融入发展”,按照部门合作、融入发展的工作思路,将科普场馆建设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科普进地方科技文化场所。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科普教育基地公众接待量,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五)编织“传播网”,拓展科普推广渠道

重视科普在“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行业媒体与社会媒体的互融互补。打造活动品牌,结合行业纪念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关键节点,协同相关行业、部门和组织开展面向不同重点人群的科普活动,注重科普品牌的系统性应用,提升活动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互联网科普传播的互动平台,加强运用“互联网+”技术,注重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将科普内容多维度传递给大众。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5):8-17.

[2]袁丽,曾雪蓉,褚鑫杰,等.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对策创新研究[J].灾害学,2014,29(3):174-178.

[3]林方曜.论气象科普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中的优势与作用[J].学会,2012(7):58-61.

[4]陈正洪,杨桂芳,李崴.气象科普创新体系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M]//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

[5]劉波,王海波.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建议[J].科技视界,2017(10):12-13.

[6]陈戈.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海峡科学,2013(3):70-72.

猜你喜欢
福建省
另解2020年福建省高三质检理科数学第21题第(Ⅱ)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Guinness World Records吉尼斯世界纪录
28万个福建:将建成各类充电桩28万个 满足35万辆电动车充电需求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不等式的应用举例
福建省德化县幼儿园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