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戏曲文化 推动乐课改革

2022-06-26 13:29曹国军黄奕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粤剧传承新课改

曹国军 黄奕英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本文以“粤剧进校园”为研究对象,对粤剧在小学的承传意义,粤剧在小学课改中的发展现状,粤剧在小学的课程模式及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以期探索粤剧在当今小学中的承传意义以及在新课改中的实施现状及其经验,为其他戏曲艺术进校园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粤剧;传承;小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140-03

【本文著录格式】曹国军,黄奕英.传承戏曲文化 推动乐课改革——粤剧在小学的承传意义及其实施现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140-142.

近年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文化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国民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2017年初,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特别提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1]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令人堪忧。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紧随国家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于2017年8月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深化戏曲进校园的具体细则,为中小学传承戏曲文化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2]因此,传承戏曲文化应从教育开始,是国家对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要方针。

戏曲的地域化特色浓厚,粤剧是“广东第一大戏曲”,是植根于岭南大地成长起来时。粤剧的源流可追溯到明朝间,受到弋阳腔、昆腔的影响,由广东本土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与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粤剧既与汉族传统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是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之一。周恩来总理曾称粤剧为“南国红豆”,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2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传媒影視行业的兴起也造成了中国戏曲的衰落,更多的娱乐选项让年轻人不再关注慢节奏的戏曲艺术,粤剧与其他的戏曲剧种都出现了观众群体老龄化的现象。作为被选入非遗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优秀粤剧文化,在上述两个《意见》的指导下,广东省大中小学纷纷将粤剧引入校园,以各种形式开展起教学。特别是小学,粤剧已然成为小学课改中的重要内容。那么,粤剧在小学的传承优势有哪些?在广州市小学的开展情况如何?本文基于现状调查,展开论述。

一、粤剧在小学课堂的承传意义

(一)粤剧进小学课堂有先天优势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让粤剧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是粤剧传承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相对于大学、中学课堂,粤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普及与传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优势。因为,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全国适龄儿童都要接受的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全面性、普及性等特征。陈丽霞强调,粤剧进小学校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启蒙阶段,求知欲、模仿力、可塑性强,可以尝试结合音乐课融入广东音乐、粤剧小曲元素,让学生对粤剧有初步了解”。[3]随着戏曲文化的不断衰落,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正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慢慢地消失。大部分粤语方言区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粤剧这种高雅艺术的存在,更谈不上对粤剧有多少了解。将粤剧引进小学的课堂,能让更多的学子学习到粤剧的基础知识,知道自己的故乡还有这样一种本土文化的存在,从而达到普及、宣传粤剧文化的效果。

(二)粤剧对小学生的美育及教化作用

首先,粤剧具有美育作用。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有教育学者提出,美育应包含审美和立美两个方面,因为“如果美育仅仅停留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等认识美的方面,还只是感官的享受,还只是认识世界,只是美育的开始,只有通过表达美、创造美,才能使我们发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价值,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高级的精神满足。如果不发展表达美、创造美这一更为重要的美育实践过程,就失掉了美育的核心”。[4]粤剧作为融汇文学、美术、音乐、舞台艺术等的综合艺术,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招一式间均渗透着美。仅从文学方面而言,粤剧是文人群体创造出来的高雅艺术。其曲词优美文雅、如诗如画,词藻精练文雅,词句押韵,都体现了中国文学之美。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粤剧,会对小学生的艺术审美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学习粤剧,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进而提高学生们表达美、创造美的想象空间和能力。

其次,粤剧具有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我们老百姓日常娱乐的方式,它有着教化的功能,承担着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的重任。在粤剧的许多曲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向我们传递的优良品质。如《柳毅传书》《三脱状元袍》《刘胡兰》这些戏曲作品给我们传递的正是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以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粤剧文化的学习,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会影响着学生,同时达到弘扬粤剧文化的目的。

(三)传承粤剧文化的长远规划

前面提到,粤剧文化进小学最有优势的地方在于小学生正处在兴趣培养的黄金阶段,就像是一张还没有落下痕迹的白纸,能更容易接受粤剧,这有利于粤剧文化普及工作的开展。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期,课业相对于中学、大学而言没有那么重,粤剧可以作为学生的一项兴趣进行良性培养。

开展粤剧文化进校园除了向学生普及粤剧文化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通过相关教学培养与发掘优秀的粤剧艺术人才,为粤剧的传承培养接班人,达到为专业从事粤剧表演的团队培养后备军的目的。粤剧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对其有基本的了解,这是为了培养年轻的观众,使粤剧观众群体年轻化、活力化。在粤剧表演方面,也需要一些有天赋的年轻人传承粤剧的技艺,投身于粤剧表演的行列。在这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为粤剧表演设立了专业的艺术院校,如广东佛山的广东粤剧学校。只有保证粤剧演员以及观众的年轻化,才能让这门艺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同时,粤剧是一门“唱念做打”兼具的戏曲艺术,身段是戏曲表演重要的组成部分,身段的学习对身体的柔韧度有一定的要求,少年正在成长阶段,身体柔韧性强,专业的戏曲演员一般都会在少年时期进行身段的训练。目前粤剧文化进校园的课程安排,大多包括粤剧的身段课程。由于大学生的身体已经成熟阶段,身体缺乏柔韧性,这也造成身段动作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与小学生群体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我国目前的教育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教学,粤剧身段的教学需要教师的亲身示范,以实践教学为主,这使得粤剧文化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同时,学生也能在身段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培养坚苦耐劳、不轻易放弃的品性。

(四)唤醒本土文化认知,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代代相传方有生命力。然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许多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正在断裂、消失。从娃娃抓起,唤醒孩子们的本土文化认知,才能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良好地传承下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站稳脚跟。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的传入,让许多国人无法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闪光点。粤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课堂,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建立起文化自信,为我国将来的文化建设培养人才。

二、粤剧在小学音乐课改中的开展现状

近几年,粤剧进小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学习粤剧进小学的有益经验,提升笔者所在学校京剧进校园的效果,笔者在2019年上、下半年两次参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生关于粤剧进小学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2015年,广州市教育局推出首批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包括广州市南海中学、越秀区大南路小学、荔湾区三元坊小学、天河区石牌小学、黄埔区夏园小学、番禺区韦大小学、从化区河滨小学等15所中小学校,这些学校在现场接受了“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牌匾。这15所中小学中,仅有一所中学,即南海中学,其他14所学校均为小学。由此可知,教育局推行的“粤剧进校园”重点在于小学。

五年来,各学校开展了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粤剧相关活动,归纳来看,总结如下。

其一,编创粤剧。从化区河滨小学编排了儿童现代粤剧《高歌颂西塘》,该作品是由郭海锋教师编写、广州粤剧院何宇青教师导演,节目全长9分钟,参演的小红豆演员有30人。该剧作为现代粤剧体现了对传统粤剧的传承和创新,以小朋友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西塘童话小镇的风光,同时又融合粤剧元素加以修饰。

其二,排演传统粤剧。如《沙家浜》、折子戏《沉香练武》、折子戏《百花闹春》《楼台会》《绝情谷底侠女情》等等。

其三,与港澳及海外学生交流。从化河滨小学于2018年3月与香港慈云山小学60余名学生交流;大南路小学每年暑假之初都会参与由国务院侨办、广东省侨办等单位主办的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广府文化之旅活动,分别与来自新西兰、美国芝加哥、中国香港等地的华裔青少年们交流、体验粤剧文化。

其四,举办粤剧暑期班、兴趣班、艺术节等。以艺术节为例,番禺区韦大小学曾多次举办校级文化艺术节活动,以传承广东音乐和粤剧这两种非物质文化为主要目的,参加活动人数连同师生及家长在内高达1000余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

其五,开展粤剧周边文化。例如,学习戏服制作、粤剧脸谱制作,举办粤剧摄影展等。大南路小学成立了“粤彩学堂”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工作室,该工作室由广州市状元坊戏服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学习广州戏服这一古老艺术,近年来公司积极参与戏服校园宣传活动,在大南路小学建立广府文化传承工作室,并先后在大南路小学、八旗二马路小学开展广州戏服的特色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开发出系列小孩子能接受和操作的戏服制作小手工艺品,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感受戏服制作技艺的精湛与细致。[5]

三、粤剧在小学的课程模式及相关问题

(一)普及与专业并行发展

从各学校粤剧开展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一般性普及和专门培养两个途径。在粤剧普及方面,如番禺区韦大小学、罗边小学均编创有粤韵操,即将粤剧基本功改编进学生操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了粤剧基本功。在专门培养方面,一些小学设置了专门的粤剧特色课堂,每周请专业演员到校授课,主要学习器乐伴奏、唱腔、身段等内容。

(二)师资力量及未来前景

目前各学校的粤剧师资主要是聘请广东省及广州市粤剧院的教师到校辅导,各学校并无专门的师资。倘要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招聘既具专业素养又是音乐科班的教师,对于课改的实施而言似乎更为理想。但目前的问题是,广州市各本科大学并未开设粤剧专业的人才培养。以福建南音为例,其发源地泉州师范学院就专门设有南音专业,对于南音的传承而言,储备了专业师资。从长远发展看,粤剧师资力量的筹备与建设,以及招聘具备这一素质的教师,对于粤剧在小学课堂的推行与传承尤为必要。

(三)课改视角下粤剧在非音乐课堂的融入问题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6]因此,一方面,应该将传统文化有的放矢融入非音乐课堂和教材中,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设置课程内容。

就如何将粤剧内容与非音乐类课程结合,是将粤剧纳入课改的重点。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践行这一目标,例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用粤剧演绎课本故事《聪明的乌鸦》,童趣盎然,使得课本内容更为形象化,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倘若将教材内容融入粤剧,无疑相得益彰。另外,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亦应有所区别,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兴趣范围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心。

四、结语

本文对粤剧在小学的承傳意义、粤剧在小学课改中的发展现状、粤剧在小学的课程模式及相关问题展开论述。认为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由于其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形式,更易接受粤剧文化,同时,粤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及道德情操而言,更具教化作用和美育作用。目前,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各地教育部门正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广州市“粤剧进小学”所取得的经验,如特别注重粤剧在小学课程中的融入,各小学均以不同形式开展粤剧活动等内容,既为传承粤剧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戏曲进校园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http://www.gov.cn/xinwen/2017-08/03/content_5215739.htm.

[3]陈丽霞.粤剧进校园新探[J].南国红豆,2017(3):15-16.

[4]冉乃彦.对学校准确把握美育的三点建议[J].中国教师,2019(8):5-8.

[5]http://www.yuejuopera.org.cn/dtxx/20160516/1972.html.

[6]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086.htm.

作者简介:曹国军(1986-),男,湖南省郴州市,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音乐舞蹈教学;黄奕英(1988-),女,江西省赣州市,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粤剧传承新课改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