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的发展与分类

2022-06-26 13:29胡博雅薛尚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胡博雅 薛尚君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了必然,音乐的交流也更为频繁。通过通识教育去科普音乐,对世界各地音乐的发展是的。有利的。对音乐定义的认知有差异,文化、背景、情愫及手法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及类型。中外音乐的差异也体现在此。笔者从音乐的定义入手,以美洲音乐发展为例分析定义认知差异下,世界音乐发展的过程和音乐特征,阐述音乐体验感的差异与统一。

【关键词】世界音乐;美洲音乐发展;音乐定义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168-03

【本文著录格式】胡博雅,薛尚君.世界音乐的发展与分类——以美洲音乐发展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168-170.

一、音乐的定义

(一)音乐的“辩论”

什么是音乐?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内著名指挥家、音乐批评家卞祖善曾在电视台节目上,对世界著名音乐家谭盾的水乐、鬼乐进行过尖锐的批判,根本原因是两位大家对音乐的定义有很大的分歧。此外,卞老先生对“休止符是无声的音乐,能表现力度”的观点也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谭盾本人甚至中途离开了现场。这场辩论不仅表现出了老一辈音乐家与新一代音乐家在音乐基本定义立场上的不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神与世界音乐精神的差异,更凸显“音乐”这一概念的个性化特色。也许是时代的主题与变化在影响着每个人的音乐观,也许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在改变,促进了音乐观和其主题的改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无对错之分。

(二)音乐的自定义

什么是音乐?笔者认为,音乐应是人为模仿、组织,并形成一定特色的声音。鸟儿的叫声也许称不上音乐声,但人吹口哨应该就是音乐了。笔者五岁习钢琴,没什么天赋但坚持了八年。感悟音乐不仅可以听,还可以触摸,甚至有时可以辨别这段音乐带有怎样的颜色。当声音有了具象,大约就有了音乐的影子。不同的人去创作、演绎、解读或欣赏一段音乐,都会融入自己与时代、历史或故事本身的形状及情绪。世界各地的音樂因此不尽相同,富有自己的创造力、生命力和特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中旅行。首先去看非洲与美洲音乐。

二、美洲音乐的前世今生

(一)美洲音乐的前世——非洲音乐

非洲音乐,可谓原始,强烈而奔放。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为北非和南非。在南非多为黑人,他们的生活相对原始,在文化和生活中多以口耳相传——即文化用来记录和传承声音,很少有文字记录。他们采用音乐记录历史和传播生产生活经验,用音乐庆祝丰收、婚礼,用乐器交谈。在非洲,音乐是生活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来传递信息、驱逐野兽、召集部落、宣告战争等。音乐也是权力和信仰的一部分。非洲鼓是此中众多乐器的宠儿。黑人非洲鼓手们以柔韧舒展的肢体语言,炽烈的感情,配合节奏的强弱密集与舒展,表现他们劳动、丰收、狩猎和战斗的喜悦,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起着教育、娱乐和抒情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和心理意义[1]。从太阳神图腾,到祭祀神灵时的也比查,再到多鼻音的围圈舞、位高权重的隆阿,都表明非洲音乐中,鼓是节奏,是灵魂。贡冈和隆阿是最常见的鼓,此外,还有特色水鼓……音乐的生命与节奏有关,他们单纯又虔诚,热情又富有天赋,邀你共赏乐形。非洲音乐不仅对美洲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世界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美洲音乐的今生

1.黑人灵歌(the Negro spiritual)与布鲁斯(Blues)

说完美洲音乐的前生非洲音乐,来到美洲音乐的今生,首先说到的是发展成布鲁斯前的黑人灵歌。黑人灵歌的前身是南北战争以前去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奴隶的歌唱。

随着殖民扩张,非洲人原始的简单生活被打破,奴隶主贩卖黑奴的时期到来,这些沦为奴隶的非洲人被迫离开家乡,被强制性地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只是美国种植园主等奴隶主的财富,绝大多数黑人奴隶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没有所谓人权的保障。此外,有些奴隶主出于精神控制,还会通过《圣经》的经文来麻痹他们的思想,灌输给他们所谓“为朋友无私奉献”“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等思想,断章取义,为自己惨无人道的行径贴上“神圣”的标签。但塞翁失马,也正是基督教的影响,黑人们在压抑的生活中寻找到了释放口,那是根植在他们骨血中的文化之魂——音乐。黑人灵歌就是在宗教集会中形成的,它吸取了赞美诗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加入了许多非洲音乐的元素。黑人灵歌以嘶吼为主,抒发当时黑奴内心的情感,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诚,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更是被奴役者内心的呐喊,也是非裔美国人的一部悲剧史诗[2]。灵歌的题材丰富,歌词生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中一种类型来自《圣经》等宗教文化之中,他们用来表达自己苦难的奴隶生活,祈求上帝的倾听,希望自己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过上美好的生活,这种类型的灵歌多出自温顺或者是接受奴役生活的黑人之手。另一种类型的灵歌以死亡与逃跑为主题,这些灵歌中充斥的是对自由、平等权利的诉求与渴望,是对人权的嘶吼。由此可见,灵歌是宗教和自我体验以及精神寄托的精华。但后来,白人还是限制了他们的音乐自由,为此黑人们制作了班卓琴——这是最典型的蓝调乐器。在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也多有体现。影片中,北方奴隶主的家里也是有短暂的温馨的,直到一个南方的种植园主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汤姆叔叔是当时黑人奴隶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与其他的奴隶经常唱起的曲子正属于黑人灵歌。灵歌贯穿了影片的始末。人权,是黑人音乐中最灵魂的部分。

后来,黑人灵歌被黑人抛弃,演变成了布鲁斯。布鲁斯是和宗教音乐相对应的世俗音乐。布鲁斯可分为三大类:乡村布鲁斯、古典布鲁斯、城市布鲁斯[3]。其实布鲁斯就是大家常讲的“蓝调”,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钢琴和鼓,有时还有低沉的大提琴。刚开始,布鲁斯可理解为蓝色的恶魔,一直意味着悲哀和痛苦的精神状态,在赏析布鲁斯歌曲时,其歌词往往是理解的重点。布鲁斯歌手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填词能力,总能即兴而来。女布鲁斯歌手在古典布鲁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种族加性别的歧视,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家族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现实性的讽刺。当时出名的布鲁斯歌手大多数结局不好,事实上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种意料之中的黑人女性悲剧生活的表现。此外,在1820年以后,还出现了黑脸娱乐,是典型的美国景观——拉格泰姆,也就是戏耍时间(rag-time)。黑人们在南北战争后获得自由,以自由的身份到达他们新的城市,新奥尔良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新奥尔良临近西西比航线,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尤其以酒吧业见长。拉格泰姆正是在此地诞生。黑人音乐家们在灯红酒绿的酒吧中,将在奴隶主那里学到的欧洲古典音乐的知识再次与根植于骨血的节奏感结合,突出节奏变化,弱化旋律,形成“ragging”——也就是拉格泰姆中典型的演奏方式。它欢快并独特,就像刚获新生和自由的黑人们自己。

2.举足轻重的爵士乐(jazz)

再后来,爵士乐成了美国音乐的重头戏。拉格泰姆为后来的爵士乐奠定了基础,这种音乐变换音高、音色粗狂并富于变化的特点后来都被爵士乐所延习[3]。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当你搞不清楚这是什么音乐的时候,就是爵士乐。爵士其实是一种风格,如今新奥尔良也被称作爵士乐的摇篮和活化石。1917年被认为是爵士乐的元年。金·奥利弗是爵士乐的中流砥柱,他慧眼识人,发掘了黑人路易斯·阿姆斯特丹等王牌爵士乐手。路易斯·阿姆斯特丹(Louis Armstrong)更是被称为全能爵士乐手。《海上钢琴师》这一电影很好地诠释了爵士乐的灵魂,尤其突出了钢琴这一乐器在爵士乐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虽是杜撰的故事,但在1900与路易斯·阿姆斯特丹的斗琴情节中,也反映了一些当时爵士乐界中黑人和白人争宠的场景。爵士是热烈的音乐,快节奏,火热又轻松的气氛,促使萨克斯取代了人声,成为爵士乐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3.爵士乐的其他派系

在摇摆时代,脚跛的威廉对爵士乐的套鼓进行了改革。“公爵”埃林顿(Duke Elington)的丛林风格中,加入伦巴的异国情调,被人尊称为桑巴爵士,这也是爵士乐中稍逊于经典的一派。后来,美国犹太人乔治·格什文把爵士乐运用到古典形式中。他的《蓝色狂想曲》及其动画都表现出当时美国人生活的快节奏、冷漠、贫富对比,以及普遍存在的茫然的、失落的情绪。但是,总是有转机,一切总会有转机。这也是美国人的乐观精神的体现,故事总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最终大家都会在这个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美国,继续他们或平凡、或动荡起伏的人生——你看,音乐和文化、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它可以讲出这样的故事,跨越时间、历史和时代——永恒的语言。

4.爵士乐的再发展——冷爵士

1942年8月上旬,美国因加入二战颁布录音禁令,爵士乐也陷入了低靡。后来,还有一些黑人音乐家对基督教叛离,对伊斯兰教一时追捧,出现了一种风格叫作冷爵士,发起人为迈尔斯·戴维斯,他将爵士乐队减到了极致:一支小号、一架钢琴、一套鼓、一支贝斯,有时还有圆号,虽然简化了,变慢了,没有那么热闹了,但其节奏型还在,“欧美感”极强,很有韵味,余韵值得回味,每一种乐器的音色都很清晰,得到了音乐本身的一种享受。杰瑞·姆里甘为他的乐队写了《冷酷的诞生》——“冷爵士”一名在爵士乐书上正式注册了,开创了爵士的新风潮,为爵士乐画上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分号”。不管是冷爵士,还是“热”爵士,爵士精神和爵士这一风格,以阿姆斯特朗为代表,流传至今不息。其独特的声线,也成了今日大家相互追捧和夸赞的有磁性的“烟嗓”。

爵士乐发展至今,演化出了许多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分支,现今主要的爵士乐有8种,分别是最早的新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比博普和硬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和酸爵士等等[4]。爵士几乎每十年出现一种新的形式。作为当今美国社会最流行的音乐流派之一,它着实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有人倾听她的节奏,有的则被她凄美动人的歌词所打动,还有的人被她难以形容的优美旋律所陶醉[5]。在爵士乐的发展中我们一直能看到黑人的身影,爵士乐作为美国黑人成功的音乐创作之一,具有着卑微的起源,曲折的发展的历程和辉煌的黄金时代,是美国黑人发展历程的缩影,是美国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体现,反映了美国文化内在的时代变迁。

三、以中国乐为例的乐之新体验

(一)中国古乐

中国古乐,可考的最古典的大型乐器就是现保存在武汉的“曾侯乙编钟”。其演奏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现在为了保护它,我们不会再敲响它,但它的声音已经完成了数字采集,永久保留了下来。中国古音有五,正所谓宫商角徵羽,即12356,仅五音就可弹奏现今《欢乐颂》等全球音乐,是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特有审美偏好,表现出中国与国外审美的差异,也体现出中国音乐的包容与历久弥新。在编钟、钟缶等古代乐器上,很注重其装饰技法。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乐《金声玉振》出自谭盾之手,在杨澜采访他时,他提到,自己就是受到了中国古文化“金玉良缘”的启发,玉石为器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谭盾,张艺谋也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策划了众人用毛巾代替击椎击打“现代缶”的宏大场面,可谓震撼。

(二)阿卡贝拉与音乐剧

阿卡贝拉,合唱齐唱,这些本来也不是中国本身的音乐形式,它源自意大利等地的教会音乐,在中国也产生了这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比如,乌鲁木齐职业学校的音乐舞台剧《乐动青春》,为揭示理想被别人笑话,目标似乎那么高时,我的收获能否对得起我的倔强。其间穿插了踢踏舞、说唱、独唱、合唱、独奏、摇滚、非洲音乐等音乐风格,结合剧情,或者相互结合,用音乐的不同形式去传递不同的情绪以及情节:冲突、成长、矛盾、统一等等。音乐剧歌唱的形式,其实就来自歌剧。一个音乐剧会有一个主题,会有一个主旋律,这也是對创作者的一个考验,专业来说是调性上的一致:大调、小调统一。与此同时,音乐剧也会加入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旁支,增强音乐剧的诙谐性与趣味性。这种音乐形式不是产自中国自己的音乐土壤,所以我们现在原创的音乐剧虽然数量众多但是能传唱下来的很少,这是我们目前无法补足的一个短板。但我们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尝试。自古以来,我国古典乐中三拍子是比较少见的,在经典的中国古典音乐曲目中,只有一首《酒狂》为三拍。如今,三拍“圆舞曲”也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一个尝试——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另外,偏欧美风格的大量半音的应用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由此可见,我们的音乐发展离不开世界音乐的繁荣,世界音乐的繁荣更离不开各国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三)打破音乐的规则束缚

如果有人说,我没有什么音乐细胞,我听不懂怎么办?事实上,音乐无所谓听懂听不懂,音乐的出现不是为此,音乐的出现是因为情绪,人们为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无所谓其寓意性、语意性、情节性。你完全可以纯粹地欣赏,你也可以自己为它编织一个故事,不一定非要知道它有什么,为什么创作。而这种心理牢牢占据着很多人的思维,虽然在二三十年前已经被提出来,但我们仍要重申,我们应将脑中束缚自己的网打破,否则除了不能欣赏美丽的音乐外,还会失去很多乐趣。当然,有些音乐确实需要去了解它们的背景和故事性,比如说歌剧。如果单听纯粹的歌剧,不了解其故事,其背景,其语言,只看其舞台,确实大多数人都无法欣赏得来,就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一般。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歌剧都这么“professional”。比如,舞台剧、音乐剧中,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描摹和演绎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乐之形,可谓妙也。

参考文献:

[1]程析.世界音乐与舞蹈风格[J].黄河之声,2020(22):120-121.

[2]李婷婷.美国黑人灵歌合唱的音乐艺术特征[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胜先.爵士乐发展漫谈[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2):234-236.

[4]邢洁.20世纪西方流行音乐初探——以美国爵士乐为主[J].戏剧之家,2018(22):52-53.

[5]魏登攀.中国化爵士乐——爵士乐中国化[J].人民音乐,2015(05):74-77.

作者简介:胡博雅(2001-),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