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善清中后期望族草里生杨氏

2022-06-26 13:29朱晓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嘉善

【摘要】嘉善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涉趣园玩芝图》,为嘉善清中后期望族草里生杨氏一祖宗人物像,不但还原了家中园林“涉趣园”一角,还有后人长题感慨世事变迁。图中文字与杨氏家谱互为印证,呈现了草里生杨氏一支从迁入嘉善到成为乡里望族,继而走向衰弱的整个脉络。

【关键词】嘉善;望族;涉趣园 ;草里生杨氏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204-04

【本文著录格式】朱晓霞.浅谈嘉善清中后期望族草里生杨氏——从《涉趣园玩芝图》到《草里生杨氏家谱》[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204-207.

嘉善县博物馆藏有一祖宗人物像,长104厘米,宽49厘米。右下角钤印“尹崑之印”白文方印,“凇霞”朱文方印。尹崑,1800年前后作画,昆山陈墓(今昆山锦溪镇)人,流寓吴。善写真及山水、人物、仕女。[1]画中一老太倚坐室内,身着蓝色右衽大襟长袄,紫色袄裙,面容祥和,身侧小案之上有一书书册摊放,后置香炉。屋外清供满桌,树木茂盛,奇石林立,屋后院墙之外有石笋耸立。整幅画面给人恬静安逸之感。如图1所示,上有王文溶1913年两段长题,分别题于二月初一和二月初四。王文溶(1864—1921年),字章华,号兰坪。嘉善西塘人。清光绪20年举人,官龙泉县教谕。工书法。柯万源所著《斜塘竹枝词》,得其校勘重印。

题一“表弟杨舒翘茂才,以其曾祖羡江公继配曹太恭人《涉趣园玩芝图》遗照属题,勉成拙句,谨录于左。高曾涉趣壮游观,怎奈园亭纸上完,创业守成都不易,兮明留与后人看。外高祖青溪公,创造涉趣园,寻规划劳心,工未竣而呕血卒。外曾祖羡江公继成之,毁于咸丰庚申之劫,惟祠堂、义庄及怡园存。既无题跋又无诗,劫后春风识面迟,阿堵传神何日是,算未不外道咸时。近年表弟出遗照于书箧中,时能识者有舅祖母郁、查二太,在若迟出数年,二太皆仙去,谁能復(复)识之,题头其可无乎。非秋桐桂亦流芳,草里生芝草更香,拾得一芝全福寿,多男莫復(复)话汾阳。子九人,号以梅兰竹菊仁义礼智信九字次其行,独舅祖兰谷公出自吴氏。女四人,次女即我先祖笏山公讳恩培之继配,先君星榆公讳毓更,先姑母讳文之先母也。籯(嬴)金遗子不如经,福地嫏(琅)嬛富汗青,几上是谁书一卷,学诗学礼问趋庭。《世系改略》及《涉趣园诗文》稿板皆毁于庚申劫火。振铎封曹世泽新,增辉女界太恭人,先君出自宏农氏,小子庐山愧识真。太恭人嘉善石马滩曹信孚公之女,生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卒同治二年癸亥五月二十八日,寿七十有二。溶同治三年生,已不及见矣。归璞于今五十年,斯图寿世总由天,传家好比连城宝,子子孙孙永保全。癸丑二月朔日,曾外孙王文溶拜藁。”钤“文溶印”白文方印,“兰坪毛痕”朱文方印,起首钤“听香阁”朱文长方印。

题二“读外曾祖朝议公祭我高祖母倪太宜人之文,时道光三年癸未季春月庚辰日也,暨《涉趣园十景诗》。我高祖东甫公,曾祖湘秋公,本生曾祖春和公,皆有和作,刻于涉趣园,唱和集中,窃尝叹,如闻其声,想见其为人。及观外曾祖母曹太恭人涉趣园秋景遗照,亦如见其人而悦,若身侍于其侧照忽,忽留十余年矣,屡欲为之题,惧才薄力弱不胜任,每操笔而遂止者,不知凡几。今溶年及知非,太恭人之卒亦越五十年,乃我自高祖以下皆能诗善书,及见而不及题,偏若有侍于不及,见之小子溶,溶亦马齿加长矣,復(复)何待于今乎,今非适当右军序蘭亭之岁乎。我六世祖省三公字安九,其照有亭临水曰玩鹅图,五世祖菊邨公字均一,其照植杖坐树下,石上皆刻,石置祠内,劫后被移远,弃一里外道旁,因梦寻得之,忆之怆然。俯仰今夕之际,抚人事之变迁,此小子所以感喟,追悼泫然,于握管题句之时,而不能已于言也。癸丑仲春月四日,增外孙王文溶又识。”钤“煮石后人”朱文椭圆长印,“文溶”朱文方印。

题一共作六律,先后说明了此图为《涉趣园玩芝图》,图中之人为外曾祖之继配曹氏;涉趣园为外高祖创建,外曾祖继成,却毁于庚申劫火;此图劫后余生,无题无诗,幸得二位舅祖母尚在且能识;外曾祖共有九子,八为曹氏出,四女,次女为王文溶先祖之继配,生有王父及姑母;图中几上有一书,忆及《世系改略》及《涉趣园释文》稿板皆毁;曹氏家世及生卒年,王生不及见之,但希望此图可以得以保存。

时隔三天,王文溶再题此图,从曾祖杨家忆及本家,感慨时事变迁。高祖、曾祖、本生曾祖皆有诗作刻于涉趣园,如闻其声,未见其人;发现曹氏遗照已有十多年,屡欲题而止;家中不乏能诗善书之人,却无人题之,1913年适逢王文溶虚岁五十,而曹氏之卒亦有五十年;念及六世祖、五世祖,感慨世事变迁,追悼泫然。

幸得嘉善图书馆藏有《草里生杨氏家谱》八卷二册,《六修秀溪王氏宗谱》六卷四册,得以对题跋中提及诸人进一步补充了解。

青溪公,即杨堃(1764—1818),字雨苍,号青溪。太学生,赠朝议大夫。读书通经史,尤工书法。羡江公,即杨锦(1788—1844),字文韬,号羡江。州同知。继配曹氏(1792—1862),嘉善石马滩太学生曹信学之女。杨锦有九子,分别号梅亭、兰谷、竹坡、菊岩、仁斋、义葊、礼泉、智塘、信有,除兰谷外皆为曹氏出;七女,前四为曹出,长、六、七皆觞,三女适配西塘镇太学生王太勋公子,布经历衔王恩培,即王文溶所记“次女即我先祖笏山公讳恩培之继配”。郁、查二太分别为杨锦第二子杨导沇(号兰谷)夫人郁氏,第五子杨导河夫人查氏,两人皆为曹氏媳。杨舒翘(1867—?),名鹏年,字万里,号舒翘。嘉善西塘人。邑附贡生。

王文溶六世祖王国鼎(1698—1773)字安九,号省三,太学生,覃恩貤赠奉直大夫,四修宗谱,邑志有传。五世祖王德游(1734—1804),字均一,号菊邨,太学生,覃恩诰封奉直大夫。高祖王根凝(1758—1824),字恭寿,号东圃,一号认斋,又署淡庵、南园。工书法,辨金石,能吟事。曾祖王太勋(1794—1828),字遇文,号湘秋,太学生,无子二女,以王光煦子王恩培嗣。本生曾祖王光煦(1799—1820),字春和,太学生。倪氏为根凝侧室,为太勋、光煦生母。祖父王恩培(1818—1864),字寅谷,号笏山,国学生,候选巡检。父亲王毓更(1843—1870),字品纯,号星毓,又号洵渔。痒生,著有《梅小筑骈散文稿》《墨浓月上楼诗草》。姑母王文,嫁与嘉定候选巡检沈以照。

梳理之后发现杨、王二家之前还有一次联姻,即杨堃次女,适配西塘镇直州同王根凝之公子王太勋,但无出。因而王太勋以弟弟王光煦之子王恩培为嗣,并为子求取妻兄之女。《草里生杨氏家谱》的存世,补充了《涉趣园玩芝图》题款中的疏漏之处,让两家的姻亲关系得以更加明朗(如图2所示)。

家谱收有杨堃原序,可知草里生杨氏第一世祖杨述古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秋,由直隶之容城县河照村(今属河北保定)避俺答之乱,徙居浙江嘉善县九北区之孙家草里。同时展现了草里生杨氏迁居嘉善之后,通过发展经济、教育子孙、兼济宗亲成为邑中望族,继而进行家族通婚维系声望与地位。

杨氏南迁乃是为了避兵乱,嘉善则为杨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沃土。一世初到嘉善之时,置田园,构庐舍,耕读自娱,以安其素;三世时,虽家渐中落,却不因之而有所懈怠,出则务农,入则教子;四世时,勤俭持家,务农桑,力学问,乐善不倦;五世时,守寒素家风,意泊如也,课农教子,虽家无余财,廪无余粟,贫而非病。跨入清朝之后,杨氏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七世虽年幼失怙,但为人勤勉,夜静更深仍有书声、机声达于闾巷,又行事节俭,于是家当渐裕,在《子彝公分授遗书》中提到“余赖先人遗产十余亩……上赖祖德内藉(借)妻助,得继成百余亩”,可见其经营有成。八世时,兄弟二人同心同德,惟守先人耕读遗训。

在传承方面,前期杨氏子嗣颇显淡薄,五世、六世、七世更是一脉单传,但在家风教育方面,杨氏先祖秉持“以德传家”的原则。四世谓人曰“积玉积金不如积德以贻后,传子传孙不如传清白以光前”;七世临终谓子孙“为人须自重自爱,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爱者肇祸,酒色财气均要摒绝,以酒能误事,色足伤身,赌可倾家,气则招祸,凡事退一步想前路愈宽,紧一分做后头难解”;八世诏子侄曰“吾杨氏世传清白,不望子孙富贵,但望子孙谨身寡过,不辱及先人”。可见,杨氏传家不以钱财,以清白;不以华膴,以勤俭。除了言传,更有身教。四世虽家中贫,却乐善不倦;五世时操守廉谨;六世纯孝;八世晚年家境颇饶,宗亲邻里有贫乏者,出其余资以相恤;九世有言“大丈夫一生事业,不能策勋于国,亦当为善于乡,而敬宗睦族尤要”,故修家谱、建支祠义庄、捐置义田,做到了“富者兼济宗亲”[2]。

九世杨堃是杨氏兴盛的标志性人物。杨堃所做贡献如下。一是丁巳(1797年)春月,于宅之西北隅建一个小亭,恰逢友人送来董其昌所书“涉趣”的旧额一块,便以“涉趣”为亭名。后有钱默庵作“涉趣十景”。杨堃遂以名不副实为由,于己巳(1809年)新辟一小园,缀以帖石、疏泉、林亭、花木,仍以“涉趣”为院名。园中分列十景,往来名流骚客无数,唱和极盛,刻成《涉趣园唱和集》(1816年成集)。江浙一带诸多诗家前来参观涉趣园,留下诗篇,使杨氏声名传出嘉善。二是修家谱三卷(一诰赠、二系图、三氏次)以追本溯源,于嘉庆癸酉年(1813)告成,并著有《世系改略叙》(1816年作)。修家谱除了可以追本溯源外,更能“敬宗收族”,尊敬祖宗以孝治家,收录族人团结同心。三是丁丑(1817年)之秋于上玉圩祠(上玉圩有杨氏本家墓地)旁建支祠,以“支”名以区别官祠宗祠,后又建义庄,以“义”名示仗义好施,并设家塾,内向有图书版藏极富,以供子弟之研求,并捐置义田一千八十余亩,可赡贫族且资课诵之费。

但是支祠义庄功未及半,杨堃便积劳成疾而卒。十世杨锦、杨轮两兄弟,克承父志,于1820年完成了支祠、义庄的建设,额支祠楣曰“永言孝思”,义庄三堂曰“敦睦”“德裕”“式谷”。杨锦于1827年续修家谱,并定《原例八则》。将杨堃葬于义庄之中,由陈传均为杨堃撰写墓志铭。随后在支祠后方建造“怡园”,由姚文田题额,取“兄弟怡怡”之意,园中假山嵌空,石笋玲珑,有洞天之乐。(如图三所示)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浙江吴兴人。嘉庆四年状元,翰苑名贤,文坛巨匠,官至礼部尚书。因孝义杨锦被奖府同知职衔随加一级授朝议大夫,杨轮被奖为州司马衔援例晋一级授儒林郎。丙戌年(1826年)嘉善水灾,饥民载道,杨锦慷慨助,贫民赖以存活又蒙记录二次。[3]

经过杨堃、杨锦、杨轮父子三人的经营,以“贫时务农教子,富则兼济宗亲”立身,以“为善积德,自重自爱”立行,杨氏家声蔚然,俨然成为邑中望族。自杨堃子女起,杨氏开始了与望族及读书人的联姻(见表1)。

与那些已有功名或正在上升并极具潜力的“文化”家族通婚,这样的联姻方式,可以使自己的家族获得新的人才与财源。在科举时代,女子择嫁多以儒家为业,以期异日之富贵。同样,对于男子,姻亲的纽带关系直接影响政治生命。望家族繁荣,望子孙成才,是人之常情,这种常情充分表现在杨氏的婚姻匹配之中。

奈何祸福总不循人愿,咸丰庚申之劫,苏浙两地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杨氏一族或殉难于乡里,或离散之四方,屋庐尽遭兵焚,涉趣园也于其时被毁。涉趣十景:涉趣梅芬、舍风松啸、石屋棋声、钓矶鱼跃、涵静荷风、层台霞彩、阁闻稻香、桥窥月影、林囐招凉、筠廊挹翠皆已不可见。支祠、义庄及怡园得以留存,民国十五年(1926年)三月,胥社同人曾觞咏于怡园。只是至今也已不可见。

明末的避难迁徙已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以东南为目的地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江南文化的崛起及其尚文传统的形成,与中原衣冠望族避乱江南密切相关。[4]嘉善在清朝崛起的这一批家族中几乎有一半是避难迁徙而来,经过祖先几代经营,逐渐成为乡里望族,在到达鼎盛之后只荫蔽了二三代,就迅速衰弱下去。这样的发展形式契合了整个清朝国力的盛衰。清朝建国之后,一反明末战乱纷争,民生凋敝的状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通过“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等赋税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活跃。但经过这一场在嘉善持续了三年多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家族如同清朝国祚一般元气大伤,虽仍有绵延,但已是穷途末路。草里生杨氏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支。

參考文献:

[1]陆家衡.玉峰翰墨志 修订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2](清)李正墀.草里生杨氏家谱.卷四世传。

[3](清)李正墀.草里生杨氏家谱.卷四世传,第6页。

[4]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朱晓霞(1990-),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嘉善
张敏华的诗
嘉善:江南明眸善睐的眼睛
嘉善春风善解人意(外一首)
奋斗的“新生代农民工”
[浙江嘉善诗群小辑]
田园综合体在平原地区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
电商助力农村发展的绩效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
嘉善充盈善文化
美丽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