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引导策略

2022-06-26 17:06吕青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3期
关键词:习得性消极闪光点

吕青

我们的教学中不乏类似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通常,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个人的努力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有时甚至是更差的结果,于是对生活毫无动力,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无法控制。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丧失斗志,进而进入绝望的心理困境。“习得性无助”学生往往有以下心理特征:

1.低成就动机:他们成就动机低,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因而他们不再指望自己能够成功。

2.低自我概念:他们态度消极,不自信,对生活、对学习没有兴趣,因而放弃。

3.低自我效能感: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象到失败的场面,因此遇到挫折时不能坚持,放弃目标。

这一类学生,往往有着失败的学习或生活经验,而且又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消极评价,从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了一种不健康、不阳光的心理。怎样能让积极的、阳光的信念进入他们的内心呢?笔者想到了古埃及的金字塔,聪慧的埃及人在金字塔的每一个地道转折口都放一面镜子,把明亮的阳光引向祖先黑暗的坟墓。那么,为什么不在学生们心灵的转角也放一面镜子呢?让明亮的阳光照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心灵充满阳光。

我们要放什么样的镜子,才能让阳光折射到内心呢?认知疗法认为,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到不正确的认知的影响。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个体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通过笔者的探索和总结,认为我们可以为学生放这样三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看到自身的不完美,接受不完美。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而周围的人给予的消极评价更让他们的缺点在心中被放大,以至于他们会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避免失败的结果。因此,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并将不可控制的失败结果归因于稳定不变的内部因素,如:自身的智力、能力,即不正确的归因导致了不良情绪及不良适应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自身的不完美,接受不完美,正确地看待失败的原因。每一个学生都曾努力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那么,对自身不完美的忍耐度及对挫折的忍耐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最后的认知。记得我曾引用一位作家的话,鼓励过一名学生: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一般人吃惊的业绩。毕业后,这名学生给我写信,还再次复述了这带给他重大影响的一段话。可见认识到自身的不完美,接受不完美,甚至挑战不完美,可以改变这种“习得性无助感”。

第二面镜子:映出内在的闪光点,扩大闪光点。

当一个人自信时,他最有可能发挥他的潜力,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而“习得性无助”是一种由于长期不断地受到同类型的失败而导致自信心极度缺乏的不良心理状态。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要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评价,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充分发挥,让闪光点得到价值体现,以扩大闪光点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时,要改变学生评价自己的方式,从一步步战胜自我的胜利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起内在的自信心。在我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女生,她上课总是无所事事,似乎学习是和她没有任何关系的。她的这种“习得性无助”还没到很严重的程度,因此我认为尽早发现有利于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我都觉得难以改善,也没有找到突破点。直到一次运动会,我无意间发现了她很具运动天赋。于是,以此为突破口,我从她善于运动分析了她潜在的各种优势,并从小事开始不断给她机会,渐渐地适度给她小挫折,并让她能成功地解决这些小问题,多次的成功帮助她一点一点地体验到自信的快乐。最终,改善了她的不良适应的行为。但注意:在这一过程中,要调节好“控制点”高度。过多的赞赏会导致学生内部控制点过高而使自我效能感的期待得不到相应的满足,会导致再一次的“习得性无助”。

第三面镜子:照出希望之光,唤醒昔日的梦想

如果有一只飞虫钻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样对待?有经验的人知道,不必想办法来惩罚或消灭,只要设法给它一个投奔光明的机会就可以了。“习得性无助”学生正如这样的飞虫,我们要给他们光明的方向,从而发掘出他们心中向上生长的力量,让他们学会憧憬未来,对未来有一种热切的向往。

相信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习得性无助”学生,内心都有过对未来的渴望。他们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消极的,他们也曾努力过。但是每个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发展有或早或迟的差异,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其实与最后的成就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大多数的家长甚至老师,会有比较的心態,让发展速度较慢的学生误以为自己真的不够优秀甚至是差劲,努力了数次之后,没有得到肯定,或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于是肯定了自己“无能”,最终放弃。

这一面镜子,是最难到学生内心角落的。这种长期的绝望,非“一日之寒” 。这种希望之光,是要建立在学生对自己有合理的认知、积极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即前两面镜子已经放好的前提下,在教师逐步引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习得性无助”学生可以实现的最佳状态。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工作上的挑战,因为这样的学生的“失败体验”占据了内心,已经形成了一种消极定势。这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每一个教师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时,教师无意的一句话甚至是无心的一个眼神,都会浇灭学生心中的希望之光。因而,当班里有这样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关心、鼓励、理解和帮助的态度对待他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是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不要把这类学生与其他学生作比较,更应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给这样的学生一些适度的“成功体验”,以唤醒他内在的希望,发掘出他的成长力量。当他的“成功体验”达成从量到质的飞跃时,那么这个学生也就摆脱了“习得性无助”的不良心理状态,重新找回昔日的梦想!

经过这一段时期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引导,在探索过程中,我深感对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一类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技巧。想要让阳光进入“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内心,要在心灵的每一个转角都放置一面合适的镜子,直到阳光进入心底的每个角落,让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间!

猜你喜欢
习得性消极闪光点
消极的后果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让自己发光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