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和筝乐的融合之美

2022-06-26 11:14魏静云李丽萍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

魏静云?李丽萍

摘要: 古筝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其音色玲珑剔透、极其秀美,是一件优美并且雅俗共赏的乐器。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筝作品的创作来看,把中国古典诗词融入进来的乐曲不乏少数。这种意境上的相合,使得古诗词与筝曲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演奏和欣赏古诗词筝曲,也是我们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与途径。

关键词: 古筝乐曲;古典诗词;融合之美

筝,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它有着距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筝的音色玲珑剔透却又高亢洪亮,激越与柔曼并济,极具中国民族特色,是一件优美并且雅俗共赏的乐器。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包容并济的诗词,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对后人了解古代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人文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种意境上的相合,才使得古诗词与筝曲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演奏古诗词筝曲,也是我们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与途径。古诗词筝曲有很多命名方式,比如以诗词名句命名,或者以诗词引申的感想命名,每一首都渗透着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中国古典音乐诗词很讲究旋律的韵昧,而古筝则很完美地体现这种音韵古雅的艺术风格。古筝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意深”,能引人深思,经得起再三咀嚼,有“曲尽意无穷”之妙,而古代诗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则很好的与古筝演奏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既能表现出细腻的古典筝艺气质之美同时又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古诗词与古筝艺术的渊源

诗与乐的交融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这种 长期共生共存的关系既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同时 也给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推动力。早在《尚书》中就有诗乐关系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自古以来诗词很多都是以音乐的方式作为 表达的,其中筝作为表现诗词最多的一种古典乐器,不仅对 于诗词文化的吸收最多,其在诗词文化之中的体现也最多,许多诗人、词人都很喜欢将筝作为创作的元素。单以全唐诗为例,提到筝的诗约有百余首,如张九龄的《听筝》:“端 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又如孟浩然的《张七及辛大见寻 南亭醉作》:“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等。除了为唐诗所广为提及之外,宋词之中对于筝的提及也是非常之多,如 苏轼的《江神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 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又如张先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 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 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诗词之中对于筝的提及颇为常见,而筝乐艺术对于诗词文化的借鉴也非常多,因为二者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取材往往都是源于一处,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内 涵也趋于一致,再加上本就在艺术追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对于意、韵、情的追求,所以,许多古筝乐曲细听起来 宛如一首动人的诗词。如唐代筝曲《凉州》《春莺啭》《伊州》,南北朝筝曲《升天行》,南朝筝曲《想夫怜》等,这些筝曲的取材与反映内容都与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二、古典诗词中古筝的审美体现

1. 以“清”为美

清,是古代诗词中筝乐审美的第一要义。一般来说,“清”都用来形容自然界的流体。比如我们说水“清澈”,说空气“清新”。“清”的本来意思是“纯净”无染、无杂质。 然而,对于筝乐来说,仅仅用“纯净无染、无杂质”来加以形容是不够的。除了这层意思之外,筝的乐音还有一层“清脆”的意思。古诗词中有关于筝乐清越之美的记载很多,如李白的《邯郸南亭观妓》:“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古人称乐曲之美妙往往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而清脆的声音往往非常短暂干脆,但诗人李白还是用缭绕一词来形容筝音之清,显然是在赞叹清脆的筝音所产生的清越的意境。

2.以“曼”为美

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解释“曼” 为:“曼,引也”。所以“曼”的本义是“长、延长”。在形容筝乐音色特质时还有慢的意思,取义悠长而柔美。筝音柔和、 婉转、悠长,经过揉、捻、拂等技巧处理之后,筝音更显 绵长久远,闻之如泣亦如诉,萦绕耳边而浸润心间。古诗词之中对于筝音的曼妙之美的刻画非常多,如刘禹锡在《伤秦姝行》中写道:“敛蛾收袂凝清光,抽弦缓调怨且长。”一个缓字充分表现了筝乐的曼,但是随后的“长”字又将筝乐“曼”中的悠长和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琴声悠悠、离愁何休。在古诗中,除了描绘筝乐的“繁”之美外,对于筝乐以“悠长而柔美”为特色的“曼”之美也多有刻画。比如同样是卢纶的《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在写出“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后,又笔锋一转写道:“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慢处声迟情更多”一句就是对筝乐“悠长而柔美” 的“柔曼”之美的独到的揭示。张祜《筝》一诗:“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则是用“春风”、“夜风”、“春水”、“啼鸟”等柔美的意象,借助“通感”、“移情”的效应来刻画筝乐的“柔曼”之美。

3. 以“哀”为美

在古代,筝音似乎总是带有哀怨之情的,这在宋词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如苏轼的《江神子》:“忽闻 江上弄哀箏……”,张先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 曲》”,吴文英的《莺啼序》:“漫相思、弹入哀筝柱”。将筝直接用哀字来描绘的词有很多,可谓是筝音一起,哀怨已至,凄然之意足见一斑。除了直接将筝音定义为哀伤、幽怨之外,宋词还有很多 在词的整体格调以及内容上极尽筝乐凄然之意。如晏几道的 《蝶恋花》“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词人借筝音之缓诉尽伤 别之情,筝柱移遍,尽是断肠之声。其哀,溢于言表,其情,凄然悲凉。元代文人咏筝诗如萨都刺的《赠弹筝者》“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和张可久的《越调·凭阑人·江夜》“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掐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也都是对筝曲哀怨情感的表达。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不仅为当 代的筝乐艺术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在艺术追求、审美价值、表现方式等方面为筝乐创作提供借鉴和指 导。在筝乐艺术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早已与诗词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互鉴互融早已成为这两种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当代筝乐创作依然注重诗词文化的借鉴与交 融,在今后的发展中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依然是这门艺术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筝乐艺术维持自身生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完美之选。

参考文献:

[1].魏静 浅谈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的互鉴互融 黑河学院学报 No.8 2020

[2] 程梦媛. 唐代筝诗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3] 赵春阳 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的互证关系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
“唱”出来的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人月同圆的祈盼
论农村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