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精准滴灌”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2-06-28 23:48钟晓书张莹刘晓凡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四史课程思政创新

钟晓书 张莹 刘晓凡

摘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运用“四史”教育“精准滴灌”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与路径,着力从“时代意义、分类施策、精准滴灌”三方面协同发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大局中来思考,充分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

关键词:四史教育;课程思政;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66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办法与路径,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对更好地实现“四史”教育目标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意义重大。

1“四史教育”的时代意义

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坚持“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立足校情、育训结合”的工作思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在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亲和力上下功夫,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灵魂课程。

(1)筑牢思想根基。坚持“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立足校情、育训结合”思路,搭建四史育人为核心、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全课程育人体系。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判,通过搭设有兴趣 、有温度、有收获的互通共享混合式教学课堂,将理论讲授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线上导学与线下讲授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用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聚焦引领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学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单纯的学业领路人转变为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全员育人氛围,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

(2)厘清内在区别。将思政工作落实到各类课程的整体化设计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区别专业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解析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方法和举措,从教学设计、手段、效果展现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和价值观塑造功能,同时侧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特征,避免机械和僵硬地将思政知识点漫灌给学生,多方式、多维度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多样化教学模式,深化育人效果,通过四史元素与课堂教学融合等方式,不斷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持续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讲清讲透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四史”道理。

(3)教学模式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四史的内在精神嵌入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推进课程考核模式、内容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考核、保障教学质量等环节中发挥效能,在专业课堂开展思政教育,通过隐性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持续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讲清、讲透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四史”道理学理哲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

2“分类施策”实施“课程思政”

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四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素材,依托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课堂活动,灵活使用“四史”素材用于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研究和运用好“四史”教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设计相应教学环节,打磨课程思政教学亮点,从微观、宏观两方面思想高度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认同,真正把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血脉。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在课堂教学、实验操作、互动答疑、翻转讲解等教育各环节强化开拓,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访谈交流、辩论讨论、探究问题和真实体验等成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设有兴趣、有温度、有收获的互通共享混合式教学课堂,不断强化课程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将理论讲授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线上导学与线下讲授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

(2)挖掘“四史”内在逻辑。“四史”教育的核心是一部记录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文献典藏。着重分析大学生的价值需要、认知结构、思想观念等,逐步形成理论支撑与实践结合、课程建设与活动结合、文化传承与延续发展共生的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职业素养等方面考核纳入“思政育人”,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拓展学生职业素养,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课程思政、学科思政、教师思政及文化思政的创新。

(3)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心环节,围绕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堵点问题,以专业教育为基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结合网络问卷、教学跟踪、教学效果及师生互评等方式,充分掌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将理论讲授与解决问题、线上导学与线下讲授、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以“校内研学+VR/AR体验+工坊练创”三维融创式为主导,在工作成效上实现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政治素质和育人觉悟的提升。切实增强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自觉,帮助学生接纳并积极培养自身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工匠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凝聚共识、精准施策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4)分类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固有观念,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程、專业教学课的育人功能,解析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方法和举措,区别专业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形成专业课思想引领,专业实验实践富含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 ,从教学设计、手段、效果展现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和价值观塑造功能,同时侧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特征,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使得教师一方面作为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的知识传授人,另一方面成为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的精神引路人,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3“精准滴灌”点燃“课程思政”兴奋点

“四史”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有意、有机、有效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型,推动构建具有“大思政”育人格局。

(1)打造“第二课堂”大思政课。依托团委、二级学院、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对“四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信息进行选取和吸收,以课外实践、专业社团等形式充实课外育人环节,消化和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把“四史”教育讲活、讲生动、讲深刻,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答案、找出新路子,让四史知识真正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史”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准则和行为选择,推动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无限的实践动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延伸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打造立体化的“第二课堂”大思政课堂,形成对课程思政的全面统筹,自觉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于全领域、全过程,推进“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落实落细。

(2)创新课程思政“升级版”。构建四史育人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强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既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又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校准育人精度,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影响作为切入点,以学生接不接受、感不感兴趣、有没有收效为标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连、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融、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信息传播相补,用四史内在精神动力指引学生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力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同向。不断拓展“耦合育人”的新成效,做到“技能文化浸润、人文教育涵养”,营造合适的四史育人气氛,潜移默化、逐步渗透,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学习、能力性锻炼与情感性提升的有效融合。

(3)建立“共学、共研、共育”四史育人机制。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作、院系落实、教师课堂育人的“四级协同育人”管理体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使得教师一方面作为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的知识传授人,另一方面成为价值传播和理论引领的精神引路人,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培养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课程思政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工程,针对职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重要作用的同时,从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四史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及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四史”的深刻含义,感受浓郁的爱国氛围,陶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情感,有效推进四史融入“课程思政”实践,培养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伟.因“课”制宜 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03).

[2]马丽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

[3]吉强.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7).

基金项目:2021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四史’元素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2021YKYB-008);2021年中国机械政研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课题“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融合培养研究”(SZ21B040);2020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金属材料焊接》课程中焊接思政案例的教学研究与分析”(SGKCSZ2020-010)。

作者简介:钟晓书(1983-),女,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四史课程思政创新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