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艺吃货,写美食情味

2022-06-28 14:50岑蔓茜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热气豆腐美食

岑蔓茜

作家陆文夫曾说“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而古代圣贤也有“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之说。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吃”的文化。许多学生就是小小美食家,但是从熟悉的日常素材中挖掘新意,在美食中品出生活情趣,在平淡中发现人生情味,这对学生来说却不容易。

寻常美食亦是人生百味。美食不仅是口腹之需,有时,一粒米现大千世界,一盘菜显幽深人生。名家们到底是如何把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吃”写得妙趣横生、真挚感人的?下面我们一起开启由“吃货”到“文艺吃货”的旅程,在美食中品情感、悟哲理,寻找生活的滋味。

穆青曾说:“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我们可以放大食物的质感和细节,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多角度再现食之诱惑。

微选段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

———汪曾祺《豆腐》

微赏评

做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写美食,同样要写得形神兼备,余味透纸才好。平平淡淡的美食在汪老笔下,使人获得非一般的美学感受。他写香椿拌豆腐,寥寥数笔就把香椿的形、色以及嫩香的口感都表现出来了。

微仿作

奶奶煮的梅子汤很好喝,酸甜適中,梅子味醇而不腻。汤澄澈无瑕,轻轻舔一口,一抹清凉挑逗着舌尖。我用小匙轻轻搅动,碎冰块混合着夏日蝉鸣的节奏,碰撞月白的瓷碗,发出清脆的声响。

记不清是多少个盛夏的晌午,总有一个身影在忙碌,碎冰碰壁当啷响,演奏着欢愉的交响乐,连着那抹香甜,悄然钓起了我的童年。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初三李佩谕

寥寥几笔,梅子汤的色之“澄澈”、味之“酸甜”“清凉”,随着“碎冰碰壁当啷响”留在了读者的心中。

把细腻复杂的味道用文字表达出来,需要作者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比喻、联想、想象和一些特殊动词让味道更具体、更诱人,也可以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声音、神态来烘托食物的味美。

微选段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朱自清《冬天》

微赏评

昏暗的“洋灯”下,父子四人围坐,吃着白水豆腐,热气在屋里滚动,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暖意。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这些日常物象重现昔日的平凡生活,这便是摄影艺术。“鱼眼睛”“反穿的白狐大衣”的比喻,新奇而引人遐想。“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回忆竟那么清晰,这帧特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使人对冬天多出许多期待。

微仿作

犹记得孩童时,我常看外婆做爆米花。掀开铁锅的盖子,舀一勺黄油进锅,融化的黄油便迅速晕开在锅内,散出诱人的蛋奶味;再将一碗玉米粒倒入锅里翻炒,让其与黄油如胶似漆。盖上锅盖,开大火,不消多时,噼里啪啦的声音便不绝于耳。

新鲜出炉的香气在阳光的烤炙中凿出一条香味的河。我迫不及待地将几个爆米花扔进口中,浓郁的甜味霎时惊艳了我整个味蕾。极大的满足感随着这香味翻涌而出。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初三闫章远

作者用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呈现爆米花的香气,引人遐思。

等面的同时,小濠总会说些八卦,但面一好便立刻停止话题。揭开盖子,白气扑面而来。极富弹性的面条吸饱了汤汁,散发出特有的香味儿。吃上一口,面条滑过唇齿间,汤汁在嘴里迸发,咸香中弥漫着一丝清甜。六六看着我的红烧牛肉面说:“涵宝,给我来一口。”“两个大男人,真恶心,”小濠在一旁嗔怪,“不嫌弃口水吗?”“是兄弟就来一口。”六六边吃边说。在打闹中,泡面被吃得一干二净。小濠这时会说:“其实泡面里的味精汤才最好喝。”说罢,就开始喝汤,喝完连嘴上的油也不擦。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初三刘子涵

这段文字通过人物对话来烘托泡面的好吃,写尽青春之味。

资深的文艺吃货不仅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还能敏锐地捕捉到食物中蕴含的生活哲学。让我们品味美食,感悟生活,发现平淡生活的诗意和美好,体会市井生活的幸福和坚韧。

微选段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

微赏评

美食就是生活,梁实秋从排骨萝卜汤中悟出了做文章的道理。即便是寻常的一蔬一饭,如果用诚意去对待,细心体会,也能参透深邃的饮食智慧,在唇齿之间体味出生活的美好真理。

微仿作

轻轻地划开松软的外皮,里面包裹着各式各样的馅儿。一根根苗条的小豆芽向你打着招呼,一只只粉红的小虾吸饱了汤汁静静地卧着。趁着热气吸溜一口,滚烫的汤汁让舌头吃了一惊。待到温度适宜时,轻咬一口,肠粉那独特的糯米香冲入味蕾,直入全身。酱汁的咸香与糯米香缠绕在舌尖,细细回味,一股清香袭入心间。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咀嚼,吃咸点儿,看淡点儿,才能嚼出那若有若无的米香。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初三詹楚君

一碟寻常的肠粉,作者不但将其味道写得动人心弦,更是穿过食之味品咂出人生道理。

世间万物,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通过一个有灵魂的美食故事,我们不仅看见美食,也看见情感,看见生命。食物里包含着人情、乡愁、记忆,最好的美食是有根的。

微选段 SA汤是淮海地区特有的一种早餐。将鸡骨头长时间煨煮后,撒鸡丝、薏仁、姜米、花生继续熬,吃前在碗中将鸡蛋打碎,滚汤倒进碗里,鸡蛋立刻温润地变成蛋花。

我儿子从一岁那年回老家,就喜欢上了这东西,所以到了店里,他的眼睛立刻开始放光。安顿他坐下,要了汤,我便出去帮他一路打点其他吃食。隔壁就有一种糖糕,类似北京的炸糕,不同的是,这儿用烫面炸,个头儿也小得多,馅儿也只有猪油和白糖,外酥里嫩,咬一口,里面的糖霜会顺着嘴边流下。再隔壁是打烧饼的焖炉,一口缸反扣着,下面是炭火,缸壁上贴芝麻烧饼,黄澄澄,喧腾无比。斜对面是卖果子的……

我一遍遍往回送吃的,儿子满头大汗心满意足地享用。这种温暖的成就感,仿佛让我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某一个清晨。当时,父亲第一次带我来到这里。他彼时关切的眼神和微笑,此刻也准确地出现在我的脸上———这便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早餐。

———陈晓卿《最好的早餐》

微赏评

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味道始终熟悉而顽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对美食近乎虔诚,他的美食文字里总是藏着久远的生活记忆。文章里父亲带着儿子寻找记忆中的味道,看着儿子满头大汗心满意足地享用,一位父亲内心的激动和满足,穿越时空在两代人之间重叠。

微仿作

见我进来,奶奶脸上挂起一抹浅笑,她盛上一碗诱人的酸菜,孩子般地邀功:“你尝尝,味兒咋样?”嫩黄的酸菜浸泡在浮着一层油光的汤中,舀一口汤,酸意直入肺腑,裹着猪皮、猪骨融合的肉香,在唇齿间回荡。

奶奶看着我,脸上笑意渐浓。奶奶拼搏半生,用努力照亮了儿女,将儿女送出农村。每逢春节,当奶奶的小院中飘满温暖的酸菜香时,我们便踏着东北的寒风归来。奶奶用弥漫了整个小院的酸菜香温暖了满堂儿孙。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初三房钰斌

酸菜是奶奶对儿孙的守护,是对儿孙的爱,其情悠远绵长。

奶奶笑着看着我,布满沟壑的脸上堆满了暖意。我脑中浮现出奶奶吃力地磨豆的景象,以及她伤痕累累的手,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了,不喜欢吃吗?”我回过神,摇了摇头,连塞两口豆腐入口。“没有,很好吃。”我吃着豆腐含糊不清地说。豆腐化在唇齿间,喉咙里留有一丝滑嫩。肉汁鲜香浓郁,和着豆香和葱香滑入胃中。汤不腻,碗中白是白,绿是绿,我舀起一勺:“奶奶,您也喝点儿。”奶奶接过调羹,喝着汤,依旧笑意盈盈。

长大了,嘴也挑了,我再没喝过比那好喝的豆腐汤。

冬阳暖煦,我眯着眼,反复回忆,只为记住那丝香。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初级中学初三杨艺桐

“我”反复回忆,不仅是为了记住豆腐汤的香,更是为了记住奶奶的情。

猜你喜欢
热气豆腐美食
豆腐
学做豆腐
莫名的晃动和热气
Fireflies’ Light萤火虫的光& Chameleon变色龙
二十五,打豆腐
拌豆腐三春不忘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