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症青”防控技术

2022-06-28 03:54本刊通讯员黄明明
电脑迷 2022年6期
关键词:蚜虫药剂大豆

本刊通讯员 黄明明

大豆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大豆“症青”的现象常常会发生。大豆“症青”是以生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种成熟期茎叶持绿、不结实或少结实的植株生长发育异常现象。

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症青”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减产严重,致使生产者种植意愿下降,成为恢复和发展大豆生产的一大障碍。接下来笔者就针对大豆“症青”现象的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1 防控策略

以大豆整个栽培过程为主线,在合理选用品种、种子处理、推行健身栽培等基础上,加强大豆蚜、烟粉虱等传毒昆虫介体和点蜂缘蝽等直接致害昆虫的种群动态监测,抓住大豆开花结荚关键时期,实施统防统治,提高“治虫防病”效果和效率,降低大豆“症青”发生概率,减轻危害损失,保障生产安全。

2 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点蜂缘蝽、大豆蚜虫、烟粉虱、小绿叶蝉、灰飞虱等刺吸类害虫,及其可能传播的大豆病毒病。

3 防控技术

3.1 播种期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较为抗病(以往田间“症青”发生相对较轻)的品种,推行合理密植和健身栽培。选用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福·萎锈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预防大豆根腐病、蚜虫、烟粉虱等苗期病虫害,保障苗全苗匀苗壮。

3.2 苗期——分枝期

重点防控蚜虫、烟粉虱、叶蝉、灰飞虱等传毒虫媒,严防大豆病毒病发生流行。采用黄板诱集、扫网调查等方法,系统监测传毒虫媒发生量和发生期。当田间出现病毒株且传毒虫媒数量较大时,应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治虫防病”、切断传播链,控制病毒病重发生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高效低毒品种。

同时,从大豆分枝期开始,在大豆田及其周边布设信息素诱集设备,系统监测点蜂缘蝽种群数量,掌握其向大豆田迁移高峰期和数量,预判大豆田发生程度和最佳防控时期。

3.3 开花——成熟期

点蜂缘蝽等刺吸鼓粒期豆荚,致使籽粒败育或发育不良形成瘪荚,进而导致植株源—库关系失衡,是大豆“症青”的关键成因之一。因此,应重点加强大豆花荚期虫情监测和防控。

从监测到成虫迁移或大豆始花期开始,定期开展大豆田间点蜂缘蝽种群数量和发育进度监测。当成虫密度达到百株3 ~5只,或卵块、若虫数量较多时,及时开展药剂防治。重点发生区应组织联防联治、统防统治。鉴于大豆点蜂缘蝽防治还没有正式登记农药品种,可因地制宜选用在大豆田已获登记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在防治点蜂缘蝽等刺吸类害虫的同时,兼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蛀荚类害虫。

注意事项:采用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添加增效剂、沉降剂,保证每亩1.5 ~2 升的药液量。喷施杀虫剂时,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推荐使用剂量,并进行安全操作。K

猜你喜欢
蚜虫药剂大豆
蚜虫婆婆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无题
不同化学药剂与喷药时期对春蚕豆赤斑病大田预防的效果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