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命题基本要素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路反思

2022-06-29 13:34周小芬
中小学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法治

周小芬

摘 要道德与法治新课标(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试题命制与课程教学的导向,坚持以评促教,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命题的立意、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答案设置等要素及各要素的一致性关系等角度分析试题,有助于提升评价质量,促进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转向。

关 键 词 命题要素;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情境任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6-0014-03

期末评价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这要求道德与法治试题命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和立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学业成就,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從而为教学改进提供指引。在此,结合2022年2月常州市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一道材料分析题,试从命题的立意、情境、任务、答案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一致性等角度作一分析,以期为实现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把握命题的素养立意,重构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当前,命题立意已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新课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并指出“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1]。据此,这一试题充分体现了素养立意,并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学生发展三个维度,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是当前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一个焦点话题,也是困扰广大教师与家长的痛点问题,为此,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并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实施不久就迎来暑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精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简称《通知》)。伴随相关政策法规的组合出台,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管理情况如何?家庭教育又遭遇了哪些新情况?试题以新法实施引发的家庭亲子矛盾冲突这一真实生活情境为切口,以小见大,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了“劝说”这一高阶反思与评价任务。

这一试题重在引导学生包括全社会认识到,立法只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起步与开端,真正落地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增强法治观念。应自觉养成学法、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真正形成法治素养,这将有助于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法治社会建设离不开各自依法履职,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学会辩证思考道德与法律的规约范围,其指向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素养的考查。

其命题立意对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导向和启示。教师应仔细研读新课标,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作用。教学要克服以知识传授、学科解题能力为目标的惯性,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从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成为学科育人的过程。

二、剖析命题的情境特质,优化实践体验学习过程

情境是展现命题立意,蕴含学科内容信息,承载考查任务,测试与体现学生素养水平的载体。核心素养是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生表现出的能力与素养,因此,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首要条件。新课标在题目命制中强调:试题情境创设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复杂性等,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具体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要求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3]。

该试题很好彰显了情境创设的这一特质:《通知》颁布实施后,很多家庭出现了孩子以爷爷奶奶的信息注册账号、偷偷用父母账号、通过购买破解软件绕过防沉迷系统保护等打游戏的问题,还有同学之间相互借游戏账号等情况,其本质在于学生并未树立敬畏规则与法治的意识。试题情境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采用非连续性文本,有人物漫画式对话,有相关政策文本内容的呈现,有客观事实的阐述等,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些情境信息与相关课程知识并非一一对应,而是以指向矛盾冲突的内隐任务,引导学生对情境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信息识别、知识整合、价值判断、行为选择,深化其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实践体验,综合考查法治、诚信、责任等核心素养。

身处网络社会,如何处理学习、工作与网络游戏可能是贯穿学生终身成长的话题。该试题情境能反映近阶段国内外或本地区各领域的重大事件,取材于学生身边鲜活的或亲历的日常生活事件,从而唤醒其认知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动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深度思考,彰显人文关怀。其兼具学科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力求切合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激发主体性与自觉性。这启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典型性、时代性,从学生熟悉或社会关切的话题与问题中汲取素材,力求尽可能接近生活真实状态,引导学生在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情境中,展开深度体验、探究与实践。如此,才能将所学转化为做人做事的能力,逐渐形成核心素养。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三、明晰命题的任务指向,创设思维进阶的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难以直接观测与度量,但可以通过各种具体任务的执行外显为行为表现特征。其中,高阶思维便是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其蕴含智力、情感、态度和品德等元素,各类专家与团队对其能级分类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高阶思维的阐述都强调学生在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呈现的归纳分析关键信息的认知与非认知的行为能力,包括学习力、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综合决策、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自我调节学习、反思性评价等。

据此分析上述试题,其创设“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爸爸该如何说服小华”这一任务,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角色代入,换位思考,模拟他人立场来进行自我教育。其涉及的高阶思维类型包括: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思维、辩证思维、综合论证思维、反思评估思维、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见表1)。

这提示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任务的设置要体现思维的启发性、形式的创新性等,指向学生思维的进阶。高阶思维的培育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应在任务设计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梯度进阶,力求体现思辨性与创造性,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其原有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实现思维的深度重构,培养迁移运用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读懂命题的评分标准,重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思路

答案是命题立意、情境、任务、学科内容联系的纽带与落脚点,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依据。答案设置要将课程内容与情景信息有机融合,并契合任务设计的基本逻辑架构,能精准体现命题者的立意与逻辑推理的思路。该试题的参考评分意见如下:

(1)爸爸的行为没有违背诚信原则,理由有两点:第一,践行诚信要求理解诚信智慧,生活是复杂的,处在两难时并不是说什么就做什么即为诚信,诚信应以遵循伦理与法律为准则。第二,当倫理与法律产生冲突,我们应以法律为准绳,因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所以虽然爸爸承诺在先,但若个人承诺与法律和新规要求发生矛盾时要遵守法律(结合小华对爸爸不讲诚信的错误看法);

(2)每一个角色都承担相应责任,作为父母应遵守规则,履行法律规定的家庭保护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使用方面的监护(针对爸爸不给打游戏的监管行为);

(3)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作为未成年人应明辨是非,提升自身修养,知法、学法、守法(针对小华想要打网络游戏的行为)。

其答案以课程内容支撑观点辨析,指引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体现了主体的多元性、思维的辩证性、开放性与综合性,力求试题立意、情境、任务与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集中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这启示道德与法治教师加强评价研究,以教促评,以评促教,重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路径。以此改进与优化教学思路,避免就事论事的简单分析,把握正确的价值引导方向,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养成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3]孙鹏伟,于勇.让"减速带"成为"机械刷题"的"减速剂"——兼谈2021年高考全国理综甲卷第24题评析[J]物理通报,2022(04):130.

[4]吕国征.中考命题改革中对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以2021年部分省市中考英语试题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下):4-11.

责任编辑 毛伟娜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