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2022-06-29 14:12林子祎单欣飏李佳琪
旅游纵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

林子祎 单欣飏 李佳琪

摘 要:生态旅游是基于传统旅游业,结合生态效益管理需求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受到各地游客青睐。因此,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模式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优化措施,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22;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致力于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协调且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如果盲目开发旅游资源,难免会破坏生态环境,损害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也是避免旅游破坏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基本概述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旅游业逐渐成为热门行业。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旅游区域和项目时未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空气、河流等自然环境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由此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为解决此矛盾,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旨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当前,我国各个省市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自然保护区,从南方沿海亚热带区域到北方高原荒漠区域,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维持社会发展与生态稳定的有效方式[1]。在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基础上,保护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对土地的保护,现如今已经涉及多种资源,包括野生动物、水资源、湿地、草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经济、社会效益增长。

(二)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属于新兴旅游模式,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最大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基于生态管理效益需求所决定的生态旅游方向,可见生态旅游更为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所强调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借助旅游行业来发展当地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具体到实际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将生态保护理念与当地建筑、环境、景观等有机结合,并保护当地自然环境,避免大规模地改造、破坏生态环境。另外,要在开发旅游区域的同时,还要提升生态旅游的价值,通过开发景区周边产品,与其他产业对接,如餐饮行业、交通行业、百货零售业等,使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是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如果自然保护区不具备这些条件或是资源、环境被破坏,那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也难以持久性发展。由此可见,精心保护生态环境,使其始终处于良好发展状态,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并促进其消费,也才能发展当地旅游行业,提升经济效益,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前提,更是重中之重。

(二)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硬消耗比较少,环境成本低,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2]。第二,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能够代替一些对自然资源、环境消耗比较大的传统产业,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第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保护贫困山区的自然环境,通常情况下,在比较贫困的山区,当地居民可能会通过破坏自然环境来满足生活需求,如砍伐树木、过度放牧、过度开采地下水等。发展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居民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满足生活所需,也能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最终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的。第四,发展生态旅游能够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工作人员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生态旅游增加了当地经济效益,为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很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得到了国家资金政策的支持,使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和维护工作更加完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

(一)始终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首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要秉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落实我国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针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采取限制参观人数、禁止旅游等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针对生态环境比较稳定的自然保护区,以适度开发的态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环境换经济”的情况,同时有效的管理体系也能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长此以往,旅游行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景区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及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以逐步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更加丰富。

(二)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边界性

生态旅游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这种特殊的旅游模式具有边界性,具体表现在游客数量、时间、地理等方面。其中,游客数量的边界性质不同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承载能力也不同,如果涌入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游客,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时间的边界性指的是自然保护区有特殊时间,在特殊时间内应限制或禁止游客参观游玩,避免对保護区内动物、植物繁衍和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地理的边界性指的是生态旅游存在区域限制,核心自然保护区或是比较特殊的自然保护区将不会对外开放。基于此,要想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当地的相关部门应针对景区的特点制定开放条件和规定,从而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使生态旅游模式更为科学、有序[3]。CB9D15CF-157F-441D-8AAC-15910BCC95BB

四、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虽然生态旅游模式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在实际发展中,部分自然保护区在经营理念、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旅游监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强化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一)相关部门带头,加大生态监管力度

首先,相关部门处于统筹管理的位置,因此相关部门应及时发现并解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4]。具体到实际中,针对自然保护区开放问题,相关部门应实施严格管理措施,一方面减少人类行为对自然保护区动植物、水源等资源的干预,在维护的基础上尝试修复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基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界性,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加强对游客人数、时间及地理等边界性的管理,监控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良影响。

(二)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和旅游管理体系

除加大监管力度外,相关部门应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只有建立保护政策,才能长久地保护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发现并调整现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升政策执行力度。

就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来看,其体系、执行方面仍有很多问题,而且生态保护机制涉及的层面较广,包括景区单位管理、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的保护方式等,但很多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仅高度重视立法问题,日常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所遵循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在实行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限。因此,相关部门、立法部门等要在对生态环境调研的前提下,结合生态保护需要,出台和完善现行的管理条例,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相关部门要设置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制度,并通过多方协商、合作,调整管理条款。此外,相关部门还要严格控制管理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并按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资源的特点制订多元化的旅游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引用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量化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中各项指标,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借此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三)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引导游客保护环境

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飞速,吸引了很多游客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游玩,但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应注重对游客的引导,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出现的频率。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先从自然保护区入手,进行分区管理,基于自然保护区功能、特点等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可以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属于重点保护区域,不对外开放,并安排专业人员管理,缓冲区和实验区可以适当开放,供旅游、研究、教学等活动展开,这样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景区管理部门还可以从游客方面入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环境稳定发展基础上进行的,而生态环境需要所有游客共同维护,所以景区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游客正面的引导,在景区显眼位置放置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让游客了解注意事项;游客在入园之前需要扫码关注公众号,阅读景区管理条例后方可进入,借此向游客传递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游客可以通过扫相应二维码观看景观介绍,了解景观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激发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

(四)借助绿色科学技术,提升环境保护质量

自然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为前提的,所以针对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积极引入绿色科技,借此提升生态环境开发和修复水平。绿色科技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可使用绿色科技中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给自然保护区提供能源支持,丰富景区建设;可借助绿色科技中污染防治技术、垃圾处理技术等,优化自然保护区内垃圾处理问题,进而避免因垃圾堆放污染生态环境,达到维护景区外在形象的目的,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旅游环境。

(五)加强环境审计、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保护和发展双重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风险,了解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并通过调查、研究、监测、管理等方式,提出优化措施,从而减少不利影响。要基于现行环境规划、管理政策,检验和验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确认其是否符合所制定的标准,并以环境审计结果为依据,综合评价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为各个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参考,以此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五、結语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边界性,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并提升游客生态保护意识,借此达成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减少传统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发挥生态旅游的价值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建设自然保护区,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仍在路上,仍需多方共同协调、努力。

参考文献

[1] 熊哲欣.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生态旅游开发与营销经济价值分析:评《生态旅游学》[J].环境工程,2021(8):238.

[2] 杨霞.环境保护视域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J].环境工程,2021(6):216.

[3] 于宇,沈淑霞,张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价值工程,2020(19):85-86.

[4] 魏雅姝.旅游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评《生态旅游景区开发》[J].环境工程,2020(6):262.

[5] 洪开荣,黄启斌,蔡晓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基于损失规避的博弈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0(4):140-148.CB9D15CF-157F-441D-8AAC-15910BCC95BB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