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2022-06-29 21:06徐柳燕
旅游纵览 2022年6期

徐柳燕

摘 要:浙江省玉环市大麦屿街道石峰山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村落格局独特,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本文通过传统文化挖掘、诗词民谣整理、家规家训收集、古建遗存研究,从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等方面对石峰山村进行价值评定。提出在石峰山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强化“道法自然”的空间精神内涵,引导游客感知传统文化;植入文旅特色业态,赋予古建老屋新的生命力;恢复戏台、门楼、村庙等村落文化载体,传承情怀与记忆;整合周边资源,实现旅游功能的差异互补;联动山海风光带,形成独特的精品旅游线路等建议,促使石峰山村独特的山海相依、田园乡居生活得以延续、传承,并成为旅游的独特亮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文化挖掘;乡居生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石峰山村,地处玉环南部,大麦屿街道美丽乡村山海风光带的一翼,三面环山,一面濒海,海拔220米以上。村庄周围有许多百年古樟树、古朴树环抱,现存多处古树群,高度在15~20米;村内有保存完整的东海石屋群56幢,石板路,石墙青瓦,藤蔓伏爬;西村口有500万年前形成的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火山遗址——石峰山火山遗址。

(一)历史溯源

石峰山村地形独特、环境优美,清光绪《玉环厅志、舆地志叙山》记载,四围皆山、多良田美地,环以桑麻竹树,不啻海外桃源;东南为双条坑,西连东屿山,西南至十五亩。公元1736年,清高宗乾隆年间,横坑朝阳堂就享有盛名,在那个年代,就有人开百货店、染布坊、中医馆、武术馆、建路廊;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买卖兴隆。

(二)村落格局

石峰山村地势北低南高,属于山地上的盆地,以北面做门,四边围合,聚风纳财,形成冬暖夏凉的局部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南侧面海,道路将石峰山、朝阳、横坑和牛场等串连。石峰山村有东、南、西、北 4个村口,南村口朝大海,亦可谓之有水。东村口意为“天籁之音、紫气东来”。南村口面朝大海,视野开阔,意为“福如东海”。西村口能瞻视500万年前形成的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火山遗址,意为“寿比万年火山”,该火山名叫石峰山,传说为吕洞宾仙人赶鸭山。北村口为主入口,建有石缘亭、文峰塔、心月池及周边花坛,意为“北拱祥光”。

(三)自然资源

石峰山村位于大麦屿街道美丽乡村山海风光带的一翼,瀕临东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有石峰山的逍遥石、仙叠岩、望夫石,朝阳南侧朝阳溪、牛场的火山口遗址、周边仙潭村的仙潭瀑布,鹭鸶礁村的鹭鸶礁,以及北部的白沙岙银色沙滩等自然资源。

(四)人文资源

石峰山村及周边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包括石峰山自然村的石缘亭、文峰塔、心月池古井及周边花坛,西侧及北侧的岩佛宫、战壕防空洞,牛场的围墙、动植物标本展览馆,横坑的横坑古集、朝阳堂,朝阳的金氏民居,以及周边的龙岩宫等。

(一)历史价值

石峰山古村落传统格局完整,石屋民居古建遗存众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石峰山地势北低南高,属于山地上的盆地,以北面做门,四边围合,聚风纳财,村落周围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留了传统的地理格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自然、文化、社会变迁,世事兴衰,以及探索历史奥秘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建设智慧和文化内涵值得挖掘和研究。

(二)文化价值

石峰山古村落深厚的历史底蕴、传统风俗、民俗活动和诗词民谣,均具有远大的文化价值。石峰山村流传有陈十四娘娘、华光大帝和三官大帝的传说。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华光大帝生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庙会(祭礼、演戏),为其祝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节。石峰山村历史悠久,诞生了很多传统和风俗,包括寒食节扫墓、结婚闹洞房、打年糕、杀猪祭祀、偿新祭祀、教牛、上梁和布袋戏等文化活动。石峰山还有众多的诗词民谣,代代相传,如教子常言词、劝孝歌、十劝郎、《吕祖志》中的《劝世文》及洞房诗、上梁诗等。这些传统风俗、民俗活动和诗词民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社会价值

村庄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家传家训,具有远大的社会价值。石峰山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人居环境极佳,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条件;并且石峰山村是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古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较多优秀的文化,如林氏家规、徐氏家规、徐氏家训等。对其开发与保护要适度并行,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村落发展进步具有突出的意义。

(四)艺术价值

石屋建筑古朴、景观营造富有道家哲理,值得挖掘和研究。村庄有东、南、西、北4个村口,东、西、北3个村口边都有水池,南村口朝大海,亦可谓之有水。东村口建有露天音乐广场、舞台池,意为“天籁之音”。村庄入口处均有百年古樟树、古朴树环抱,前樟后朴,古意盎然。此外,村庄石屋建筑体现了先祖的智慧和质朴的审美理念,值得挖掘和研究。

(一)科学规划,分类分区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石峰村落实施针对性保护和规划,必须以村落现状为导向进行深度分析,明确保护和规划的内容和原则,并从恢复风貌、修整建筑、自然绿化等层面出发推进村落保护和规划建设[1]。

首先,要对村庄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历史环境要素、传统风貌建筑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布袋戏、根雕艺术、五支拳、船木刻字、火山红茶制作技艺,培养文化传承人、划定文化场地;划定村内古井、老戏台、村口门楼、古树群、防空洞、战壕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范围;保护性修缮村内的古建民居、村庄宗祠、村庙。建筑高度控制在7米(2层)以下(檐口高度),屋顶采用硬山青瓦坡顶。门、窗、墙体及其他装饰细节必须严格按当地传统民居特色细部做法进行建设。建筑色彩应延续古村落原有的色彩基调,搭配采用棕色、青灰色、原木色、白色等系列色彩。建筑材料采用石头作为外墙,木头做饰面,内部结构用传统木材做木柱。

其次,要根据村庄古建历史遗存的集中程度和完整度,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进行分区保护。核心保护区内的古建古迹应以保留、修复为主,对与村落整体风貌不协调的民居、厕所、猪圈、牛圈等则必须拆除,以恢复传统村落的原有环境,在拆除物的原地上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增加绿地面积,提升石峰山村的档次和品位[2]。对部分构筑物的拆除还可降低房屋的密集度,提高防火防灾能力。建设控制区要以整治、建设并重,新建建筑要延续历史风貌特征。环境协调区以周围青山为屏障,田园山林为过渡带,是保持历史村落外围环境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地段,该区要以建设、发展为主,区内建筑要保持传统风貌,新建设施的体量、空间、院落组织、建筑风格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协调。在修建或改建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并实行报批制度。

(二)延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村庄格局,强化空间精神感

石峰山古村落是社会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而呈现出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人居形式,体现了当时当地人文历史和村民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可对石峰山村的公共空间的环境进行独具匠心的点缀,如将传说故事、文墨诗词、道家思想等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从而深刻反映村落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形象地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强化古村空间精神感[3]。

(三)以无为而治的理念,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方式进行空间打造

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即一种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利用现有的山水条件,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采用“减法”的设计手法,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表达历史时代特征,体现场地的文化精神。

(四)加强古建保护修缮,还原历史风貌,赋予古建功能更新,焕发新生魅力

石峰山村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村内有保存完整的东海石屋群56幢,是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但是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失去了居住实用功能,石峰山村石屋古建急需修缮维护,重点实施古建筑修复、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整修改造等项目建设。古建修缮措施包括改换屋顶、窗户,增加卫生、排污、消防设施,用钢结构改变室内结构,获得更开阔的使用空间[4]。古建更新措施包括将现有的古建民居、祠堂、商业用房置换成村史馆、文化民宿、文创中心、演出博览空间、研学教育中心等,使古建筑重焕新生。

(五)多元化利用公共节点,打通庭院空间流线,丰富空间体验层次感

石峰山村的节点空间包括公共节点和庭院空间,它们同属于点状空间。要挖掘乡村空间的功能演變和文化变迁内涵,寻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营造空间层次感;抓住门楼、村庙、戏台、池塘、水井、老树等具有鲜明特色或者文化内涵、文化传承的点,体现乡村承载的情怀和记忆。院落和住宅空间交错,场地多变,环境隐私,也是另一类优质生活形态。可用矮墙将生活起居的空间、生活空间、公共空间进行完美划分,充分考虑乡村空间的整体组合性,以及每一类空间所承载的现代功能性需求与文化需求。

(六)恢复传统街巷肌理,更新植入商业业态

石峰山村的街巷是其空间形态的骨架和支撑,属于“线”型空间。它既承担着村落与外界联系的功能,又是村落空间节点的连接纽带,是人们参观游览古村的主要线路。村民在街巷中穿梭、驻足交谈、嗮太阳、休息,街巷是村民生活场所的延伸,它本身存在交通职能,与其他公共空间紧密相连,起到公共空间次序的组织作用。因此,要在恢复石峰山村传统街巷肌理的基础上,打造一条特色街区,通过界面有机更新,植入当地特色的文化体验和商业业态,形成游赏环线和购物体验路线。

(七)融合周边资源,功能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

石峰山村周边有朝阳、横坑等自然村落,地形独特、环境优美。石峰山南部牛场栖客人家民宿产业,以亲子欢乐、艺术乡村特色;朝阳的农耕小寨,以亲子研学、田园诗风为特色;横坑的朝阳堂,以古集复兴,寻味乡愁为特色。

可以石峰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村落为中心,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历史价值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康养福地,发挥功能核心作用。联动周边自然村庄,凸显“农耕文明,山水隐逸”主题。农耕文明可包括亲子田园、火山遗址、梯田风光、牛场民宿、朝阳堂古集,山水隐匿包括“龙额仙谷”、仙叠石、仙潭瀑布、逍遥石、朝阳溪。通过村庄休闲步道的串联,更好地连接周边的旅游产品,完善交通等相应配套设施,将这些资源有力融合,达到村庄集群统筹、功能互补、客源共享的目的[5]。

(八)区域联动,打通脉络,成为大麦屿街道美丽乡村山海风光带的领航者

利用村庄外围的坎鲜线和环岛南线(规划)的交通优势,拓展游览线路,打通脉络,将各个区块进行联动,丰富体验层次,打造系列忆述村品牌,形成独特的山海风光带。

峰阳村是大麦屿山海风光带中产业最为丰富的一片,环岛南线(规划)的打通,更好地连接了镶额、鹭鸶礁、白沙岙等村落的海岸线风光,可结合现有交通与游步道,形成环线,同时打造石峰山历史文化忆述村、朝阳农耕忆述村、横坑古集忆述村和牛场火山忆述村系列忆述村品牌,形成独特的山海风光带,打通脉络,以其丰富的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优势,成为大麦屿街道美丽乡村山海风光带的领航者。

(九)利益联结,探索“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的股份制模式

积极探索和完善“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等利益联结模式,可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成立运营公司,对闲置古建筑实行“统一流转、统一租赁、统一出租”。 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村小组为单位,将村落中祖辈留下的民居与环境要素交给运营公司托管。村民拥有产权,公司拥有管理权、使用权和委托保护利用权,使村民以产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合理保护与利用,使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使村民愿意为村落的保护利用谋划、出力,让石峰山村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石峰山村在发展中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的协调、人居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成为一个融合古今文化、气质古朴、内涵丰富的魅力乡村,是集道文化、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多元复合的旅游型历史文化古村落。

[1] 黄冠君.如何做好古村落的规划与保护[J].智富时代,2018(12):15-19.

[2] 房志腾,李兵营.村落发展的历史启发及现实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2):53-56.

[3] 邓春凤,刘宝成.乡土重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9(7):76-79.

[4] 赵瑞,斯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92-96.

[5] 戴永明.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真实性研究:以西递和宏村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