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2022-06-30 22:29桂廷爽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自学情境探究

桂廷爽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在于为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经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自主学習探索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生能探索。也就是选择的数学问题要适合学生经过探索去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方法是孩子能够想到的;二是学生会探索。也就是探索的思路不是老师灌鸭式强加给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是孩子通过个人或团队的努力,自己想出的。如何引领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开放思维,给孩子足够探究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目的,就要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教授时,多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发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经观察,动手操作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探索知识规律,让知识化为己有创造条件。例如: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前我们常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设想的过程学习。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效果好,其实不然。现在,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进行验证:“同学们桌面上的信封里放着些许材料,你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假如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如此的情境不仅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加了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实际上,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不错的,甚至出乎意料地富有创造性。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证明相等关系的;也有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证明相等关系的;还有的把分数替换成除法再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来证明相等关系的;更有甚者既不动笔也不用性质,凭空想象根据全班48人的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几分之几都是36人,从而证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即便是选用实物验证。有学生用绳子的长短来证明;也有学生用圆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正;还有孩子用木棒的根数来证明。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首先,老师须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只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与之相应的指导,是达不到预期的。多数学生在自学时,常常只是走马观花,完成任务而已。本人认为在开始阶段老师应和学生一起完成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领学生懂得自学。在自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告知学生何时应圈圈点点,标记知识;需要学生多想“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老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能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为探索新的知识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裕的探索体验时间。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有其他割补办法吗?等等,这些提问对于启示学生的思维逻辑很有好处。

另外,尝试看懂例题,知道例题讲什么,经过过阅读要有收获,搞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于课堂交流或发问。

二、制造悬念,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老师的备课应该要涉及到学生的全部参与;重视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重视认知与情感发展。老师在课上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这样能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内生动力;另外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的好奇、和好动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常来自于一个对于求知者来说充满问题和疑问的情境。设置问题情境,其实是在教材的内容和小孩求知欲两者之间设置出一种“不协调性”,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联系的情境的过程。经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明白探索的目标,明确思绪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也要相信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此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学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新知的主动探索者。在设置的自主学习、探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堂课下来不仅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让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找寻生活中的数学

预习时要让学生试着找寻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例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安排学生找寻现实中“循环”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循环概念。

五、培养合作意识,激发自学兴趣

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引导,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所以老师要寻找和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合作。如教授“步测、目测”时,老师可设置测量操场实践活动,学生在步测中要保持步距大概一致,还要数步数,假如实测效果不理想,老师可布置两人一队,一人迈步另一人数,给学生合作完成。老师要适当时候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团队,通常是前后桌组成一个团队,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老师在平常教学活动中,下意识地强化“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内就会出现“团结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高度——共同进步。

总之,只要老师足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持续地进行培养,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得到保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回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自学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感悟三角形的高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