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栽培技术创新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2022-06-30 22:59王晓红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落叶松病虫害

王晓红

摘要 落叶松属于落叶乔木,适合温润、寒冷环境,在我国东北地区种植范围较为广泛,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较强,对外界环境可以有效适应,种植价值较高。基于此,从落叶松栽培技术入手,对整地、播种、催芽、育苗等技术开展分析,并介绍了在落叶松栽培过程中的有效防治措施,为落叶松生长提供良好的参考。

关键词 落叶松;栽培技術;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79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2)04–0022–03

落叶松是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适合温润、寒冷环境,在我国东北地区种植范围较为广泛,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较强,对外界环境可以有效适应。其生态价值较高,不仅可以净化大气环境,而且能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还能起到良好的遮阳作用,种植价值较高。落叶松生长体态高大,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强,但在落叶松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均可能出现病虫害问题,影响树木健康,甚至造成树木死亡,因此需要合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树木成活率,使落叶松健康生长。

1 落叶松栽培技术

落叶松自身的耐寒性较高,且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较高。落叶松通常是采用人工培育方式,通过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成活率,以促使树林整体效益提升。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1 选择育苗场地

选择育苗场地是落叶松栽培技术的重点,在场地选择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保证场地具有一定的缓坡,并保证其土壤良好,如土壤中需要含有充分的菌根菌,该菌对落叶松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利用缓坡的优势可以促使其育苗期获得充足的养分,但要注意育苗场地需要将栽培连作时期控制在2年内,如果其连作时间超过两年,必须在连作更换树木品种,以实现轮换种植,保证土壤条件的稳定性。在通常情况下,落叶松在种植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树种进行混合播种,控制种植条件,以保证整体的成活率。在缓坡选择过程中,尽量选择背阴坡或中间、坡下的土地,该地形可以尽量减少潜在的病害虫,从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影响,以促使其健康成长。在确定育苗场地后,根据现阶段种植的落叶松树种品类进行规划,保证其整体建设面积合理,具体如图1所示。

1.2 整地做床

落叶松栽培中整地做床也是重点内容,通过对育苗场地进行处理能保证其整体种植质量。在栽培过程中,播种、催芽、育苗管理等各个阶段均需要进行整地,对其栽培产生关键性影响,种植人员需要加强重视。

首先,落叶松栽培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栽种要求进行实地调研,考虑周围的种植环境,重点分析地形环境和土壤条件,以保证该区域的土壤环境符合落叶松生长,可以达到理想状态。

其次,进行区域翻土,目的在于将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覆盖种子。此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土壤营养物质,在整地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潜在的病虫,及时剔除病虫,保证树木生长安全。

最后,在完成一次整地后,工作人员需要合理清理种植区域中树皮、杂草等,尤其是种植环境周围生命力顽强的杂草,会与树木争夺养料,需要及时对其清除,改善落叶松种子的生长环境,降低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保证落叶松获得充足的养分。

1.3 收集与保存种子

落叶松种子成熟时,利用人工方式收集与存储,以保证其种植活性。将采摘的落叶松果实进行暴晒,在暴晒过程中需要控制阳光的强度,及时对果实进行翻面,以保证果实中的水分可以及时蒸发掉,保证其种植活性,避免出现发霉情况;暴晒后,根据种植外观、体积等层次选择高质量的种子。此外,收获种子后需要将种子进行合理的存储,将收集的种子集中存储在通风性良好的场所,保证该场所干燥,做好防霉防潮处理。

1.4 播种技术

在落叶松播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落叶松品种的实际情况,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处理,可以选择横床宽幅条以最大化地利用种植资源,控制播种沟渠深度,通常播种深度以2~3 cm最佳。播种工序完成后需要进行土层处理,选择合理的土质进行覆盖,如腐植土,保证其合理合规。为控制温度与湿度,覆盖种子选择草垫,白天覆盖夜晚撤除草垫。在该过程中做好各环节控制,首先在播种区域进行合理的控制,做好土壤层的平整,保证其平整度,便于覆盖腐植土或者沙土,以营造符合落叶松种子生长条件。其次,在进行土层覆盖过程中,为降低覆盖对种子呼吸产生的影响,工作人员需要合理控制覆盖厚度,避免出现覆盖过厚或过薄情况。最后,加盖草垫,为避免动物取食种子和出现种子流失的情况,降低了成活率。

1.5 催芽技术

在现阶段的落叶松栽培过程中,催芽是重要的环节,直接会影响其种植质量。当前,常见的催芽技术为浸种催芽,该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明显,利用浸种方式可以杀死落叶松种子表面有害细菌,营造良好的生长发芽环境,提高发芽率。

首先,将种子倒入注满水的容器中(保证水温合理),通过木棍搅拌的方式可以及时清除坏死、空壳、腐烂的种子,筛选高质量种子。其次,对落叶松种子进行消毒,选择常见的化学物质,如运用高锰酸钾溶液(0.3%~0.6%)或硫酸铜溶液(0.3%)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在通常情况下,该环节需要浸泡2 h最佳,浸泡后需要用清水清洗,以保证种子质量。再次,将种子放入催芽坑中进行催芽处理。控制催芽坑位置,通常坑深距为60 cm,坑宽距50 cm,选择背阴的地方以降低光照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覆土与草垫厚度,降低外界因素对种子产生的影响,定期进行喷水,保证其催芽坑中的含水量,其周期以2周喷1次最佳。如果在气温较低时间进行催芽,则需要合理地控制温度,以降低温度对种子催芽产生的影响,保证催芽率。

1.6 育苗培育技术

现阶段,在落叶松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是山地育苗法和平地育苗法,其方法适合不同的地理环境,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山地育苗技术应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苗圃位置,需要保证其土壤条件良好,如微酸性、中性土壤条件更佳,通常在造林厂的阴坡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土壤湿度较高,可以保证其育苗质量。实际上,在山地育苗过程中,其整体的难度较大,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整体的准备周期较长,通常在播种前需要分析土地情况,清除处理周围的树枝、杂草等,以保证落叶松种植苗圃质量。此外,山地植被落叶后,将落叶、杂草等作为覆盖物,可以促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并在这基础上加盖厚度10 cm左右的湿润土壤,保证其整体符合技术要求。在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巡查,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展技术管理,如果发现落叶松树苗出现冻伤情况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其死亡,在翌年春季进行干草、落叶、土层清除处理,以达到保暖效果。

平地育苗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分析气候条件对落叶松育苗产生的影响,做好相关的育苗准备工作,其最佳时间段为每年的4—5月,对苗圃进行合理的划分与控制,顺高床条播种,覆盖轻沙土壤,加盖草垫,出苗率达到85%以上时移除草垫。在该过程中,应定期对土壤层进行喷水,保证其湿润度稳定,进而保证幼苗的水分充足。如果其苗圃的整体温度较高时,则需要合理地进行降温处理,分区域、分批次噴水,以避免落叶松幼苗出现日灼伤害。此外,还应在落叶松生长环境中设置相关的排水设备,保证其合理进行排水,在雨季时可以保证其幼苗健康生长,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防风处理,尤其是在部分大风高发区域,可以搭建防风屏障,以保证落叶松幼苗根茎稳定,降低大风天气产生的影响[1]。

2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

在生长过程中,落叶松必然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可能造成树木死亡。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其加强重视,明确病虫害对落叶松产生的危害和不良影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治,以促使其健康生长,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幼苗期病虫害

2.11 蝼蛄 蝼蛄是落叶松幼苗时期常见的虫害,产生的危害较大,其危害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通常在春末夏初阶段。此时土壤中可能出现大量的蝼蛄,蝼蛄的活动可能对土壤的内部结构产生明显的破坏,进而造成养分流失,降低土壤自身的营养性,如蝼蛄在挖洞过程中可能造成落叶松幼苗的根茎受到影响,周围的土壤稳定性降低,根茎无法稳定在土壤层,极易受到大风的影响。落叶松幼苗如果无法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将降低树苗自身的生长速度,无法及时进行光合作用,进而降低落叶松幼苗的存活率。因此,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蝼蛄危害的重视,合理进行预防。例如,在播种前,将落叶松种子进行浸泡处理,通常可使用辛硫磷乳油(50%),在浸泡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浸泡时间,保证种子表面的液体均匀,静置4 h,控制浸泡质量;该方式可有效地预防蝼蛄,在播种后,常使用化学方式对蝼蛄进行合理处理,将化学物质进行科学配比后,放置在蝼蛄活动的土壤层表面可以有效杀死害虫,从根本上降低蝼蛄产生的危害,保证落叶松健康生长。

2.1.2 蛴螬 蛴螬虫害长达3个月左右,通常发生在每年的8月和9月,此时蛴螬的虫害发生率较高,害虫数量较大,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蛴螬以根茎作为食物,且由于其危害时间段较为集中,可能会造成落叶松幼苗出现同时大批死亡情况,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工作人员应对蛴螬加以重视,可以根据其生活特性进行预防。例如,蛴螬喜欢聚集在较为光亮的区域活动,在蛴螬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设置黑光灯,利用陷阱诱杀该区域的蛴螬,实现集中杀害,降低蛴螬数量。在预防过程中,也可以在害虫频发时期进行化学消杀,例如,通过喷洒浓度为50%的辛硫磷乳油的整体效果较为显著,再利用翻地方式提高其药物利用效率,保证喷洒的辛硫磷乳油进入到土壤中发挥出作用,高效的杀死潜藏在土壤内部的蛴螬[2]。

2.1.3 立枯病 该病症现阶段也被称为苗木猝倒病,主要以丝核菌为病原物,苗木感染后可能出现多种情况,如播种后种子无法正常发芽,需要合理进行分析,明确其情况原因,针对性处理与治疗。患病后幼苗无法直立,出现歪倒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幼苗死亡。在雨季或灌溉过程中,如果排水不及时,水分大量淤积,将导致其幼苗的根部长时间浸泡在土壤中而出现坏死腐烂情况,最终死亡。因此,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与预防立枯病,例如,在播种前,以五氯硝基苯、敌克松与水配制成溶液进行喷洒处理,在2 d后利用清水浇灌,清洗残留的溶液,以保证幼苗健康生长[3]。

2.2 成林期病虫害

2.2.1 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一种常见的虫害,多发生在成林期,主要以落叶松的针叶为食物,造成树木坏死,危害较大。毛虫处于幼虫体态时就会爬上成年的落叶松啃食其针叶,经过不断地生长,后期阶段会选择树冠结茧、化蛹成虫,对成林期的危害较为明显,需要及时进行预防。该虫害主要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手段进行预防,对物理防治来说,可以通过混交林方式降低虫害发生率,如运用红桦、白桦等阔叶型树种进行交叉种植,以降低虫害影响。在种植期间工作人员也要定期地修剪落叶松针叶,去除多余的针叶,以减少虫害数量。对生物防治来说,可以通过引进如赤眼蜂等天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预防的目的。对化学防治来说,通过以硫磷微胶囊剂(25%)与水配制成溶液进行喷洒处理[4]。

2.2.2 落叶松鞘蛾 落叶松鞘蛾主要以落叶松针叶为食物,啃食针叶,在幼虫时期附着于芽孢中,后期爬到树上,经过生长结茧,化蛹成虫,长期啃食针叶会导致落叶松的抵抗力降低,影响树木健康生长,降低了成活率。鞘蛾还可能对落叶松的果实产生影响,降低了落叶松果的产量,其中,果核的种子可为其提供繁殖场所,降低整体质量,造成的危害较为长远。例如,可以运用黑光灯对其进行诱杀,减少害虫数量,同时还要对虫害枝条进行修剪与焚烧处理,以降低害虫繁殖力,保证落叶松的健康生长[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落叶松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人员应积极创新落叶松栽培技术,明确种植注意事项,合理开展控制,以提升其整体的成活率,同时做好病虫害预防,降低病虫害影响,提升落叶松树木的病虫害抵御能力,优化生长环境,促使树木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 李艳芳.论落叶松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2):121-123.

[2] 王瑞娟,翟军峰.针叶树营养钵苗繁育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 (22):90-92.

[3] 韩润霞.落叶松种植及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4):71-72.

[4] 张海东.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综述[J].山西林业科技,2020,49(2):46-48.

[5] 柴魏峰.华北落叶松的栽培与管护技术[J].现代园艺,2020,43(5):82-83.

责任编辑:黄艳飞

Innovation of Larch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sis of Pest Control Strategy

WANG Xiaohong (Dingxi Minxian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 Minxian, Ganshu 748400)

Abstract Larch belongs to deciduous trees, suitable for warm and cold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lanting range was more extensive, vigorous, strong reproductive ability, can effectively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high planting value. Based on this, from larch cultivation technology, ground preparation, sowing, bud, seedl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larch cultivation, provided a good reference for larch growth.

Key words Larch; Cultivation technique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猜你喜欢
落叶松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落叶松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浅谈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落叶松常见病虫害问题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关于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东北地区落叶松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