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人,耕读人生

2022-06-30 23:08邱艳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5期

邱艳芳

【摘要】农耕文化作为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在新时代育人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一招。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5A”小农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开展农耕教育实践,可以唤醒学生的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时代精神,实现以劳育人,耕读人生。

【关键词】农耕教育;劳动精神;育人实践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自古以来,农业便是一国的根基。农业,伴随着人类起源而产生,农业与人类发展共存忘,无论社会发展前进到哪一步,我们都不能忘本,因此,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发挥农耕教育在育人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一时间,一股回归劳动,鼓励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潮在各大中小学校园掀起。《意见》进一步指出: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真正的劳动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嘴上说说,笔头动动的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躬身实践中感悟劳动的价值,锻造过硬的品格。

作为一所坐落在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山区的一所镇上高中,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拥有着其它城区无法比拟的劳动教育条件,这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些年来,学校依托“5A”小农田,以庆丰收、享收获,展勤行、尚劳动,看成果、促进步为目的,让学生全程参与“美食”由农田到餐桌的劳动创作过程,讓他们深切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价值与幸福,在学校农耕教育的有效实践下,我们真正做到了以劳育人,耕读人生。

一、在农耕教育实践中唤醒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面朝黄土背朝天,精耕细作年复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一首首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诗句,把古代农耕时代下的田园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更是映射出劳动人民勤奋劳作,质朴勤俭的深厚文化底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们孩提时期便随口可念的诗词,但要真正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还得躬身其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没有了为五斗米而烦恼的生活,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生活在盛世太平的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农民的不易,而新时代的农耕教育,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机会。每年,我校都会通过小农田给学生“挽起裤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体验机会,通过农耕活动学生从中深切感悟到劳动的艰辛,盘中之餐的来之不易。学生们在学校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成果,新时代的校园劳动教育不再是停留在网上“种菜”,纸上读“稻花香里说丰年”,而是在动手中实践、出力中流汗,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和磨炼自己的意志,在农耕体验中感悟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奋斗而来的,通过农耕体验活动,一股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学生心中心油然而生。

二、在农耕教育实践中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提到,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劳动实践是学校日常教育中常规的劳动实践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为学生开辟种植区域,成立各种劳动实践小组,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艰辛与乐趣,享受劳动成果。自古以来,我国便倡导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育逐渐被人民所遗忘,劳动观念和精神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被淡化的现象,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让人容易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也正是因为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新时代的学生与电子产品的接触过多,无法很好地体验农耕劳作和家庭劳动的精神与乐趣。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入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大学校把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落地、落细、落实。根据文件精神与要求,学校依托地理优势,把“5A”小农田进行责任划分,按年级班级划分版块土地,让学生利用每周一下午第八节劳动课的机会,到班级责任田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同时结合所学的学科知识,观察和记录责任田的农作物生长情况。通过亲身参与农作物从播种到生长再到收获的过程,不少来自城市的学生们感觉很新鲜,从来没有如此直观地感受过劳动的魅力,学生们在参与劳作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纷纷在心得中提到新时代弘扬和传承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重要性。

三、在农耕教育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的农耕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劳动、传统工艺的时代,要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通过劳动教育不仅仅能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劳动过程中更能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技术素养。近些年来,在学校“5A”小农田试验田上,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了不少以耕地种植为主的科学实验,其中包括:糯玉米与甜玉米的杂交实验,向日葵是真的向阳吗?花生的种植与脂肪的鉴定,贝贝小南瓜人工授精与自然授粉的结果率比较等等。在各种农耕实验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在自己所在的责任田上开展科学种植活动,通过科学种植,实验对比,数据分析等手段创新农耕实践,告别传统农耕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在高中生的农耕劳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还是课外农田的劳作,我们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在传统农耕的基础上,勇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充分彰显农耕教育实践的时代性特征。

新时代的农耕劳动实践,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在挥洒汗水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在挥洒汗水中感悟劳动的魅力,在挥洒汗水中享受成长的乐趣,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促进劳动品德传承的乐园,让“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生根落地,开花结果。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农耕劳动教育实践探究”(课题编号:zc201904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曼,张治夏.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5(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2017)[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贺晓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探索[J].德育论衡,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