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故事的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设计研究

2022-06-30 05:07邵明明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

邵明明

内容摘要:民间故事是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媒体教材是国际汉语教材领域不断开拓的一个崭新方向。本项目以民间故事为文本素材展开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的探讨设计,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联通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增强汉语教材自学效力,旨在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 多媒体教材 民间故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界不断引用最新的多媒体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材便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多媒体教材已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多媒体教材尚未被广泛的了解与接受,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仍占据对外汉语教材的主要份额。根据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材处统计,目前已收集到15500余册教材信息,其中传统纸版本占比66%,纸版和多媒体教材占比32%,纯粹的多媒体教材占比最少,只有2%。[1]

多媒体教材采以计算机存贮技术为载体,是一种程序化的教材,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理解。在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对多媒体教材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首先,多媒体汉语教材容易和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混淆。多媒体汉语教材是指将多媒体技术聚焦到汉语教材这一具体的层面上,对教材进行载体与体系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而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则是指一系列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汉语教学的种种方式或手段。汪婷(2013)将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种类概括为4类:利用多媒体教材、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教学软件、使用对外汉语教学网站。[2]刘志刚(2019)编撰的《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案例集》中分别介绍了6种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的种类或方式,如使用各类软件和网站、影视视频等。因此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这一概念更为广泛,多媒体汉语教材可视为其中的一条研究方向。

此外,多媒体教材和电子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也容易被混为一谈。多媒体教材的本质是教材,既具有教材应有的各种基本属性,也具有多媒体技术所带来与众不同的其它特征。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的基本特征是兼具灵活性与娱乐性、跳跃性与便捷性、交互性和形象性。[3]纸质教材作为教材最经典的形式,人们容易将其他形式的教材视为对其的一种补充或者形式上的转换。很多学者认为电子教材是纸质教材的另一种版本,它是将纸质教材的内容数字化后存储在电子媒介中,读者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比如诸多pdf版本的教材。在这一理念下,电子教材完全是纸质教材的一种形式上的替代品,它不具备多媒体教材的基本特征。但是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电子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电子化,它应该具有富媒体的特征。如徐行等人(2003)认为电子教材将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和影音文件集于一体;李林等人(2011)认为电子教材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开发的教学系统。[4]如果遵循后者对电子教材的定义,电子教材吻合多媒体教材的要求。

多媒体教材是集成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的统一体。而音像教材是以音频、图像为主要表现媒介,与多媒体教材相比,它的认知方式比较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比如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相关课件。显然,简单的音像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不具备多媒体教材的要求。

目前在国际汉语领域多媒体教材数量稀少,较为成熟的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是《长城汉语》和《汉语乐园》。“长城汉语”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规划、组织、研发、运营的重点项目,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长城汉语》则是其项目下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材。《长城汉语》全套六册,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每两册为一个等级。与传统的纸质教材诸如《HSK标准课程》《新实用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布局理念一致。《环球汉语》是由中美联合开发的一套以DVD连续剧为主要特色的多媒体教材,它突破了传统音像教材如《快乐汉语》《行知中国》等书的单一呈现方式,更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韩颖(2005)认为《环球汉语》突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结构,且做到了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其编写理念也十分开放包容,可以称之为国际汉语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多媒体教材。

一.民间故事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探讨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属于口头叙事文学,与用书面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文学相对。民间故事在文学体裁上归属散文,在文章体裁上归属记叙文。民间故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由文人的记錄而得以良好的保存与流传,并因接受了文人诸多的改编润色而丰富多彩。因此,民间故事没有定稿之言,且人们对民间故事再创造的实践由来已久,这些都使得民间故事的课文编写工作较之作家作品更为简单灵活。我国民间故事按其类别可分为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等,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幻想故事和民间寓言等,故事题材丰富多样,情节生动曲折,充满幻想,适合改编为文化、文学类的课文。

研究发现留学生对民间传说十分感兴趣,但由于汉语教材中很少涉及有关民间传说题材类的课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很难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5]因此近年来将民间故事引进国际汉语教学这一理念得到了反复的探讨和实践。民间故事走进文化课、编写成课文,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经典民间故事改编为国际汉语教材是可以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对两者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别具一格的民间故事作为民族的私有文化财产,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社会历史、知识智慧、道德规范、精神风貌、以及想象力等等,是文化意义当中的“他者”了解另一个民族文化、气质的最质朴的办法。且民间故事不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学形式,而属于所有民族共有的最原始的文学创造,它体现了人类文化、文学发展的共性。将其作为教科书的课文内容,非汉语母语学习者容易与之产生共情,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这在无形中保持了学生学习汉语的新鲜感与趣味性。

我国的民间故事数量颇巨,种类丰富,选取哪些题材的民间故事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民间故事是以人们的生活为蓝本不断敷衍成型的,它的起点与发展是在过去完成的,因此它必然或多说少夹带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糟粕。国际汉语教育是一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如果选取的民间故事呈现出本国人都已摒弃甚至于嫌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必然会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严重的文化误解。因此选取的民间故事需要有较高的认可度,本研究将选取以爱情为核心内容的民间故事,因为爱情没有时空限制,它是人类的本能,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反复歌咏、不断传唱的题材。此外,在筛选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民间故事的经典性以及国人的熟悉情况,这样的文化教学才有价值和意义。综合考虑,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比较适合改编为国际汉语文化教材。

二.以民間故事为素材的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的总体设计

(一)民间故事的改写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些知名的民间故事,国人基本上都耳熟能详,但几乎每个人对“白蛇”、“许仙”、“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都有独特的认识,这不完全是因为读者的再创造,也是因为形象的源头就五花八门,民间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不断被世人改编重塑,因此几乎每一种民间故事都有诸多不同版本,有些故事不同的版本的差异乃细枝末节,一些情节的变更也无碍中心主题,但却有很多故事的不同的版本在内容和主题上大相径庭。比如民间故事《白蛇传》,这几乎是世人公认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一说法称白蛇与许仙的结识缘于“报恩”,如果编者选用了这一情节,却没有在白蛇与许仙建立婚姻之前做好良好的情感铺垫,很难让人信服白蛇与许仙是因爱结合。这在文化的深层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物化女性的价值观,白蛇报恩是通过“以身相许”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利用性和繁殖力。因此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具体参考哪些版本的民间故事也需要慎重。当然,对于教材编写者而言,具体选择哪一版本并没有唯一的标准,这全凭编者自己周全的思量,只要故事改编的合情合理即可。

其次,对于纷繁的故事情节,取舍删改也是一个问题。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而在国际汉语教学当中我们更应该重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这关乎读者能否接受、理解汉语文化,是否会产生认识偏差。比如,在《牛郎织女》这一故事里,织女的“仙衣”其实就是一种道具,它在根本上决定织女的去留。这一道具也出现在其它众多国家的民间故事里,民俗学研究者将这一类型的故事统称为“天鹅处女型故事”。学习者阅读到此类情节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也很容易理解,教材编写者也不必大费周章进行修改。但牛郎“偷藏”织女仙衣这一情节则比较麻烦,即便是以本国人的视角,也会认为牛郎在此的形象和“小偷”无二,如果原搬不动,很容易让学习者排斥。因此,对于民间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是删还是改,如何删,如何改,需要编写者进一步的考量。

此外,与民间故事相匹配的中文水平应该在哪个等级浮动,这也需要探讨。民间故事引入教学一直被“低龄化”,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国内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国内语文教学当中,民间故事大都集中在小学阶段。较之以往,人们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学,但对于民间文学的挖掘太过浮浅。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专栏,其中主要收录了两篇民间故事,其一便是《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情节较为简单,核心主旨落脚在追逐幸福生活。但《牛郎织女》故事本身复杂得多,由于学习者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很多方面难以延伸。在国际汉语教学当中,将民间故事引进课本的研究也已有不少,但与国内的民间故事教学如出一辙,课文内容中规中矩,对民间故事的利用不深。颠覆传统模式有助于促使学习者更加全面、成熟的认识民间故事。因此,本研究认为民间故事不应该局限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它可以向中高级水平延伸。

最后一个讨论问题是民间故事是否只适合作为文学、文化类的教材,当其被编写成阅读教材后,它的作用是否只在于传播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目前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这一理念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并没有最佳方式。目前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开设国情概况或文化课,一种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入和语言密切有关的文化内容。[6]显然,前者是将文化、文学另辟出去,高校一般是在中级阶段才开始开设文化课与文学课,而在前期的语言教学中能涉及的文化教学是十分有限的。并不是说中级阶段开设文化、文学课不合理,而是因为很多时候中级阶段也无法做到文化、文学教学与语言教学的互通互助,两者的界限仍泾渭分明。本研究认为中级阶段语言和文学、文化的联系应当加强,在编写教材时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面向外国学生的文学教材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综合性高级汉语教材, 二是专门性文学教材。[7]在高级汉语教材当中,一般都喜欢选取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又以著名作家的原作为主,难度系数很高,且无法与该阶段的语言教学搭建互通的桥梁。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文学教学的同时,文学、文化教学中也可以注入语言内容,以便和该阶段的语言教学相辅相成。因此,本研究认为民间故事适合作为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阅读教材,兼容文学、文化和语言知识,以文学、文化内容为主,同时也重视语言训练。

(二)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布置

本研究设计的这本教材面向母语或媒介语为英语的专业汉语学习者,语言水平为四级,核心定位是文化、文学教材。每个单元涵盖一个完整的故事,选取的民间故事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鉴于本教材是面向中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选取的民间故事情节颇多且又十分曲折生动,因此无法效法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处理方式,难以将其压缩成某一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杨贤纯先生编写过一套学汉语分级读物,第一级读物选取的素材是民间故事,其中每一册书只承载一篇民间故事。但对于汉语即将达到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而言,将某一民间故事改编为一册阅读教材并不合适,因为他们已有较高的语言基础和文本阅读能力,一篇故事的理解量不需要花费他们一学期的阅读课时间。综合考虑,本研究将一篇民间故事设置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上下两个部分,均匀分布故事情节。

该教材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民间故事以及中国的文化,它也是为了配合该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因此本研究整体上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四级词汇和语法对故事进行陈述,平均每一章生词量在10个左右,其中每一章中都会略微涉及更高级别的一些汉字、生词,为留学生的文本阅读设置一定难度。每一单元都会有单元目录,包含“单元前言”“阅读提示”“人物关系”“故事章节”和“思考练习”。本教材的使用方式是在阅读课文之前,仔细思考“单元前言”和“阅读提示”的内容,带着思考任务再进入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圈画标记生字词和语法知识;每单元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都会有“思考与练习”的内容,这一部分提供多条思考活动题,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性回答。下面将以该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讲述的故事是《白蛇传》,其单元目录与上段介绍无異,遵循整本书单元目录的基本规格。“单元前言”部分内容如下:同学们,在你们的文化背景里,蛇有什么样的文化符号?提及“蛇”,你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句?你能概括出蛇的一些特点吗?那么,在中国文化里,蛇是一个怎样的象征?你了解中国人对蛇的态度吗?本单元课文中的女主角是一条白蛇,而这个民间故事几乎家户喻晓,里面的蛇妖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她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在当今社会,为什么中国人对《白蛇传》的热情丝毫不减呢?

在“单元前言”部分,多以亲切的问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他们的思维,以故事主人公“蛇”这一形象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课文编写者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与学习者进行文本上的互动交流,让学习者轻松愉悦地进入阅读状态,同时也在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异质因素,使学习者能在引导之下发现不同、感受不同和理解不同。

“阅读提示”的引导作用会比“单元前言”更进一步,在这一模块,编者会继续设置疑问,维持学习者的思考状态。在《白蛇传》这一单元中,“阅读提示”的内容如下:同学们在初级阶段已经掌握中国文化里的色彩象征意义了,比如说,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黄色代表尊贵与荣耀等等。在英语文化里,白色代表着纯洁与坚贞,而在中国文化里白色却是死亡之色,譬如在中国的丧礼中,人们一般都身穿白色的衣服。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条白蛇,那是否其中的色彩意义与我们的定义吻合呢?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容易对异国文化产生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汉语文化教材是以辅助汉语教学为目标、以介绍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它既是训练语言技能的教学材料,又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8]因此,在文化教材中应当始终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异质因素,让学习者真正认识、理解汉语文化。学习者容易对其它民族的色彩内涵形成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因此在文化教材中如有涉及应当重视。色彩对于不同的民族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但其内涵却并不总是一层不变的。在汉语文化中,上段文字中所列举的几种颜色的象征意义最具代表性,但它并不全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颜色不断附着其它崭新的内涵。比如“红色文化”特指我国革命文化,黄色也衍生出与其象征义截然相反的贬义色彩。学习者需要打破在初学阶段形成的色彩偏差,深入且具体地了解中国人的色彩文化。

“人物简介”部分会简单介绍出场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在“故事章节”部分,前面提到每单元的故事会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单元当中,《白蛇传》被切分为上下两个模块,各附一篇“思考练习”。分别为“白蛇出山”“结识小青”“一见倾心”“法海搅局”“端午现形”“求取仙草”“许仙被拘”“水漫金山”“白蛇产子”“被压塔底”10章,小标题简要概括每章节的情节梗概。学习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自行圈画重点字词和语法知识,促使其主动扫清语言障碍,并为“思考与练习”部分做准备,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问题回答,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语言学习。

“故事章节”部分的文本材料附带生字词的书写动态图以及发音音频,为学习者自学提供便利。每一小章节主要涵盖一个故事情节,在每一章节的结尾提供自制动漫视频,学习者阅读完文本后可以进行观赏,以便充分调动感官体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学生完成每单元两篇的“思考与练习”之后,教材会自动解锁生词语法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摸索和完成练习时的实践运用,检验自己对本单元文本语言材料的熟稔度,在此基础上巩固语言学习。

在《白蛇传》单元中“思考与练习”部分的题目既有思考题也有与实践活动相关的题目。思考题如“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够更好地结交、相处)”,中国人民很喜欢用这个成语。小青和白素贞第一次见面就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这些争吵却让她们真正的认识了对方。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呢?好朋友之间相处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和实践活动相关的题目如“教材中白素贞被压在雷峰塔下故事就结束了,但其实它还可以再继续写下去。比如说,白素贞离开后,许仙如何生活,小青又该去哪?在你心中,你希望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请以作文的形式写下来。”最后也可以设置一些表演方面的活动任务,以加深学习者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趣味性。

本教材余下三个单元的基本体例与第一单元《白蛇传》相同,编者结合每篇民间故事本身的特性,有所选择的注入契合度较高的文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会精心选用语言材料,以配合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本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国际汉语教育领域教材方面的相关信息,对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和民间故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在理论层面上发现了多媒体国际汉语教材的稀缺状况,以及现阶段民间故事的编写设计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本研究依据课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学习要求,初步的进行过教材编写,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设计理念。根据成品,也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得到中肯的修改意见。但是受制于技术限制,民间故事的编写设计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而关于多媒体的一些构想停留在理论之上。今后本研究会与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交流,使本研究更加成熟科学。

参考文献

[1]陈铭兰.对外汉语教材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23)

[2]汪婷.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研究——以“网络孔子学院”为例[J].语文学刊,2013(14)

[3]祝安.多媒体技术对外汉语教材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7)

[4]陈桄,龚朝花,黄荣怀.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2)

[5]魏钰坤.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民间传说在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6]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04)

[7]李春雨.文学教材编写与汉语国际教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7)

[8]何洁.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介的汉语文化教材研究[D].复旦大学,2012.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1087X。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非遗求索创新路,民间故事沐新生
十二生肖·鼠
论中国民间故事的价值与传播策略
暗藏玄机
招财耳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不是方便面
服务成长:“民间故事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