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2022-06-30 12:07
物流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徒导师校企

钟 燕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号)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推动现代经济建设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拓宽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渠道,促进了职教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同时,现代学徒制在强化校企协作、产教融合、提升职教人才教育品质、增强企业发展品质、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现代学徒制新型培养模式,提高学徒制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与专业技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1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1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少行业经验

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内容以物流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技术等内容,同时每个环节都含有相应较高的技术含量,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行业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校企合作也局限于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等,没有进一步参与企业各岗位实践。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实际工作积累,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行业经验。

1.2 “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同时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进校为学生授课,本该是教学中的常态。但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依旧为传统教育的培养结构所困,“职业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普遍不能深入执行,这点成为了现代高职教育中“高等性”与“职业性”二者有机结合的巨大障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将岗位任务安排和课业内容互相结合,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框架、改革教学模式,制定“全面性”和“发展性”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基于校企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1 校企共建校内外培训基地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实践学习所占的比重,将满足职位需求作为指导目标,将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深度联系起来,校企共建工作室。校内以真实企业环境为载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工作室,学生在大二时以“学徒”和“准员工”身份,依托校内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工学精准交替”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现代学徒制师徒教学学习交替进行,半工半读,在师傅手把手指导下进行学习,学徒将充分接触企业、企业岗位和企业实践,从而实现“工学精准交替”。

校外以真实工作车间为载体,建成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室,学生在大三时,以“员工”身份,依托校外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室,进行跟岗和顶岗实习。通过工学精准交替,推动同学们理论掌握与实际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增进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2 校企共建“五融合、四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形成学生课上学习和职场训练相融合、教师教学和师傅传授相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操练相融合、线上传授和线下演练相融合、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按照“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思路(如图2所示),对学生分成三步进行培训,最初阶段,为岗前认知和知识技能学习;第二阶段按照“工学精准交替”等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基于校内工作室,学徒将大量的接触企业、企业岗位和企业实践;第三阶段以“全天候员工”身份继续在校外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在上述过程中,企业全程融入,校企紧密协同,依托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工作室,将内容从最初的由模拟慢慢转变为实际事务,学生的专业技能、从业操守、创新创业能力得以稳步增强。

图1 “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2 “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思路

2.3 校企共研,构建学徒制课程框架

深化实习内容的改革,将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专业和行业、课业和岗位、教材和技艺都统筹协调起来。举行专业工作安排与专业技能研讨会,对研究得到的工作任务及专业技能进行认真梳理。组建课程体系设计团队,学校和企业协同设计符合职位真正需求的教学模式,互相协助安排课程设置并编撰教材,教学内容不是简单嵌入,而是要系统的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和真实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

2.4 校企双师育人,师傅全程融入育人过程

建立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成立“导师组”,负责指导学徒的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导师组由2-3位教师组成,一位为学校导师,负责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理论教学部分,其余1-2位老师由企业导师担,企业导师是由合作企业进行选拔的高水平技术人员,企业导师负责选择课程内容和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双师共同育人,师傅全程融入育人过程,第一阶段,岗位认知阶段,师傅与专任教师协同教学,以“一课双师”方式体现“师带徒”。第二阶段,工学交替实操阶段,以物流信息服务工作室为载体,组建学生实操团队,师傅与学生建立“师傅-团队”一对多对应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实操。第三阶段,企业跟岗、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到合作单位工作学习,单位委派部门经验丰富的骨干担任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室师傅,形成“师傅-学徒”一对一对应关系。

2.5 校企双元评价,制定“全面性”和“发展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以往学校单方面考评的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标准,评价主体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承担;评价方式坚持笔试、口试、观察、机考、答辩、现场测试、顶岗操作等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坚持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多元化;呈现形式坚持试卷、报告、作品、实物、大作业、评价表、设计方案等形式的多元化。在校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由学校导师负责考核;企业导师承担的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导师组织考核,学校导师在命题阶段提供必要协助;校企导师共同承担的课程(一课双师),由校企导师共定评价标准、共施考核评价。其次,还要考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在培养过程中需把重心放在学生跨职业的整体技能素养的提升上,建立“全面性”和“发展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充分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文化涵养、团体协作意识、交际本领、创造性思维等一系列有发展潜力的素质能力。

3 现代学徒制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3.1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构建学徒制课程框架,通过双师育人,增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本领。现代学徒制能够把知识与实际工作相互融合,在真实的工作情景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学徒研究与处理问题的本领,提升学徒的整体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

3.2 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是校外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室,都具备实际职场条件,在真切的职场氛围中学习和实习,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在实际工作上,从而积累职场经验,熟悉行业现状,获得最常用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好各方面准备,为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3.3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在目前的环境下,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缓解学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实际需要、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匮乏等问题。更好地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双方互相挂职锻炼,协作研发课程、建立实训室、培育教育团队、横向联合技术研发、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形式,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新路径,为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撑。

4 高职物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对策及建议

4.1 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建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体系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能力、品质,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根本,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从业操守与专业素养,这是用人单位的迫切需要。“现代学徒制”提倡的从业观念和“工匠精神”是一致的。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徒技术能力的提高,通过师傅的教导,有一技之长,在将来的就业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并且在学生从老师师傅那里习得技能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其职业操守的影响,使其在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能的同时,也能具备“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因此在学徒期间通过强化学徒的“工匠精神”,吸收优秀文化教育、师德传承、通过“课程思政”、实践锻炼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职场演练,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不断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进行监控和矫正,使学生通过学徒逐渐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精神、道德和行为。

4.2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益,探索建立“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

实施现代学徒制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督导将面临许多新问题,明确实施学徒期间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义务与基本利益尤为重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学校学徒培养的管理机制,将学校作为供给侧和企业作为需求侧融通为一体,企业主要负责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学校负责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校企共同塑造学生的从业习惯与素养。学校和企业之间职责分工明确,深度紧密合作,联合教育。探索确立育才资源分配承担新制度,高效规划利用校园实训车间,校企以协议形式共建学徒技能培训基地,明确各方职责。同时建立现代学徒制质量监控与督导机制。设置课上课下、课内课外、课堂职场等不同的监控点,将教师、师傅与学生的教学行为纳入监控范围,并融入到教学工作整改工作中;同时,学校和企业及时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形成由计划、实施到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4.3 做好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的有机融合

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创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通过将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技能“1+X”证书制度的融合将两项职教改革方案强强联合,进一步深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畅通其成长通道,拓展其就业创业本领,进一步推进三教改革和产教融合。

现代学徒制是现今职业教育时期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对解决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室,解决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校内培训场所的问题。学校和企业通过联招录取,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本与课程,共同组织教学,联合建设师资队伍,联合管理和评估,形成了共享设备,共享人才和文化资源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有效加强人才培育的品质和指向性,联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模式。随着教育部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改进,职教有关法规和保险机制的进一步健全,现代学徒制将会更进一步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素养优良、能力过硬的物流人才。

猜你喜欢
学徒导师校企
今日菜色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香港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权责划分及经验启示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