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金融形势2021 回顾与2022 展望

2022-06-30 08:47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周月秋

2021 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胀整体温和可控。展望2022 年,面对着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部发展还存在“三重压力”等挑战,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GDP 增长能够顺利实现5.5%左右预期目标。

表1 2021 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图1 出口维持韧性

图2 新型消费快速增长

一、2021 年中国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 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GDP 增速达到8.1%,两年平均增长5.1%;GDP 总量达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 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 突破1.2 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 万人,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的1100 万人目标。

(一)供需双双回暖,新动能快速增长

需求端:内需总体平稳,外需表现强劲。消费逐步回暖。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以及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实施,居民消费意愿逐步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4 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3.4%,新型消费增长较快。投资有所改善。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实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补短板,新基建的投资需求不断激发。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50 万亿元,同比增长4.9%。出口表现亮眼。海外需求复苏、出口替代效应叠加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出口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全年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3.36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对欧盟、美国和东盟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2.6%、27.5%和26.1%。

供给端:工业恢复发展,服务业稳步复苏。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在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产能利用率为近年新高,2021 年末达77.5%,分别较2020、2019 年提高3.0、0.9 个百分点;企业利润保持较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3%,两年平均增长18.2%;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快8.6、3.3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势良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0%。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场景加速融合,新需求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助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二)金融量宽价降,结构持续优化

货币供给合理充裕。央行加大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7 月、12 月两次全面降准,保持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 年末广义货币M2 同比增长9.0%、社融余额同比增长10.3%,与名义GDP 增速基本匹配。全年社融累计新增31.35 万亿元,较疫情前(2019 年)多增5.68 万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19.94 万亿元,同比多增3200亿元,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资金价格持续下降。央行12 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 个百分点;1 年期LPR 下降0.05个百分点,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企业解危纾困,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2020 年下降0.1 个百分点,比2019 年下降0.69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央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工具等,加强对科技创新、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2021 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4300 亿元,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由2020 年末的44.8%上升至46.3%。12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 万亿元,同比增长27.3%。

(三)收入保持稳定,通胀总体可控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 元,同比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5.1%)保持同步。全年CPI 温和上涨,累计同比涨幅仅为0.9%;PPI 涨幅高位回落,累计同比上涨8.1%。“PPI-CPI”剪刀差逐步收窄,上中下游价格走势渐趋均衡,为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2022 年中国经济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执行的第二年。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尽管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部发展也面临着“三重压力”的挑战,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很多,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并没有变,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个人认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GDP 增5.5%左右的预期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出五方面特点:

(一)经济增长总体稳健

因为2021 年基数较高,2022 年GDP 增速有所回落是客观的。但与全球平均水平和主要经济体增长相比较,5.5%左右的增速仍是含金量很高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速仍会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将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按此增速初步测算,2022 年我国GDP 总量可能突破120 万亿元,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人均GDP 将突破1.32 万美元,成功跨越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这将是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二)“三驾马车”稳步增长

投资平稳回升,在专项债发行前置、财政支出保持强度、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处于高位、房地产政策边际微调等因素综合影响下,预计基建投资明显反弹、制造业投资温和上升、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消费持续回暖,国内防疫政策更加精准,居民就业改善、收入修复,以及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有望逐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2022 年春节假期,全国运送旅客量高于2021 年同期;线上消费、冰雪消费、乡村消费、绿色消费等成为稳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出口保持韧性,RCEP 协定正式生效,将提升中国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全球疫情反复、地缘冲突加剧背景下中国出口替代效应仍能阶段性维持。但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行动力减弱,对出口金额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预计2022 年我国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数字经济有望蓬勃发展。1 月12 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域链等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纵深推进。产业结构将加快绿色转型步伐,钢铁、有色等高碳行业稳步开展节能减碳改造,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型低碳产业打开成长空间。能源结构转型以“先立后破”为原则,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和安全稳定性成为关键,智能电网、储能设备等保障性设施有望加速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提速发展。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扶持,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集聚,“专精特新”企业有望在半导体、工业母机、新材料等细分赛道加速发展。

(四)物价总体保持稳定

CPI 涨幅温和可控。结合过往猪周期规律,随着生猪存栏量下降,猪肉价格很可能于2022 年上半年触底回升;煤炭、原油、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前期上涨形成的压力,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向汽车、化工、家电等中下游行业传导。综合考虑低基数效应、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预计2022 年CPI将呈温和走高趋势。但我国经济基本面表现稳定,社会总供需保持基本平稳,预计全年通胀不具备大幅上行基础,整体可控制在3%左右的合理区间。PPI 有望震荡下行。2022 年,全球高通胀还将维持一段时间,地缘冲突可能短期内加剧通胀上行压力,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随着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供需缺口趋于收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动能有望边际减弱;我国保供稳价措施逐步落地见效,坚决遏制价格不合理上涨,叠加上年高基数效应影响,预计2022 年PPI 涨幅将呈现前高后低、震荡下行趋势。

(五)金融总体稳健运行

流动性合理宽裕,央行将适度增加市场流动性供给,继续保持M2 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 增速基本匹配,并适时进行逆周期调控,对冲经济短期波动。利率弹性增强,政策利率将依据国内通胀走势、经济走势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相机决策,市场利率具备弹性调整的空间。汇率基本稳定,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美元指数或将继续走强,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一定贬值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政府调控工具充足,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枢将保持基本稳定。

三、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主动、靠前发力

(一)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今年财政支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财政发力重心前置,助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一是财政支出进度靠前。1 月地方债新增发行5837 亿元,较去年的3 月大幅提前,去年12 月提前下达的1.46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今年1 季度财政支出同比较快增长。二是基建投资适度超前。重点投向的领域包括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城市提升改造等传统基建,以及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有效推动“十四五”规划102 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三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现有优惠政策继续延长期限,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 万亿元,主要覆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科技、就业创业等领域。四是支出结构持续优化。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支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五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二)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总量”主要体现在保持信贷稳增长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1 月央行下调MLF 利率、逆回购利率各0.1 个百分点,正是政策靠前发力、以“进”促“稳”的体现。预计后续货币政策还将继续采用量价调控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主要体现在保持信贷结构的稳步优化,继续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等结构性工具,将资金流向引导到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并有可能推出更多新型支持工具,有效呵护实体经济发展。

总的来看,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下一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不仅来自内需的扩大,而且来自外需的拓展;不仅来自消费的增长,而且来自投资的发展;不仅来自改革的推进,而且来自创新的带动。我国有信心有底气,也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