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2022-07-01 01:56徐燕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目标历史

徐燕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目标”中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呢?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与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具有紧密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唯物史观素养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历史唯物史观素养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历史唯物史观素养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精选历史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历史知识纷繁庞杂,显然不能全部作为教材的内容,依据课标精选其中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的知识,便成为教师处理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从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此,教师要精选教材内容阐明这样的唯物史观: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即铁犁牛耕。如秦国用牛耕,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与其他各国抗衡的实力。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既有“二牛抬杠”,更出现了“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古代中国农业耕种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利用阶级观点及阶级分析的方法阐明这样的唯物史观:古代中国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的社会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作,只能获得耕作的少许部分,并承担沉重的赋役和徭役。土地的高度集中,导致“贫者无立锥之地”,耕者无其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由此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三、辩证看待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人类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劳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具体的物质世界。同时,人类社会的阶级构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在内的一切都是建立经济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以,坚持唯物论的角度看历史,就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来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于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用不同的历史观也可以得出相异的结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用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眼光分析和看待历史,从而认识清楚历史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自我的发展和为国家和人民更好地服务,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利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知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遭遇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各国的政治局势激烈地动荡了起来。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依靠独裁统治,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开始了对外国的侵略战争,靠掠夺别国的财富解决经济危机。战争的结果是这三个国家以失败而告终。苏联从此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不但发展了经济,解决了经济危机,还提高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對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依靠大规模地投资基础建设,发展了经济,使美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面对经济危机,有的国家发展了自己,而有的国家却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目标历史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