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助力思政课堂生活化

2022-07-01 01:56唐伟涛邵惠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中华诗词思政

唐伟涛 邵惠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先进的德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明人伦、重道德、尚礼仪,并一以贯之地引导人们崇德修身和尚德向善,在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彰显伦理与德性意蕴的道德文化”。由此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的教化与培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可以浸润并启迪学生心灵,丰富思政课内容,使得思政课更加饱满、有内涵深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一、挖掘思政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思政教材中含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思想,教师应挖掘学科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人才、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求索创新等品质。注重文本所蕴涵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以及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渗透美德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认识,并内化为行动。例如:在思政教材中,有孔丘、李白这样的思想家、文学家;有司马迁、缇萦这样的正义之士;有秦始皇、唐太宗这样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教师可以将这些在历史中名流千古的人物与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传播给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使教材变得生动,文化具备生命。

另外,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结合材料内容引申出更多相关知识,在学生學习过程中渗透足够的文化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提高学生对于国家文化的自信,从而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融入传统文化

在思政课堂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授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1)贴近学生生活,课堂贯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他们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一些道德要求及法律制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注重在课堂上不经意的穿插一些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也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讲解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在课堂上重现春节氛围,其他观看表演的同学,指出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的。通过这种表演的形式既为学生创造了快乐的学习环境,也能让传统文化的融入在课堂上没有违和感,学生及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又以这种形式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了落实。

(2)运用传统诗词,营造思政课教育氛围。中国的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 ,它语言简练精当、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瑰宝。教师对古典诗词进行筛选、分类,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在开始新课或最后点题时深情地朗诵这些情真意切的诗词,可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号召力,唤起学生深深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心灵得到启迪,犹如身心接受一次洗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思政课堂通过引入朗朗上口、富于美感的古代诗词,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也温习了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更为鲜明,学生易于接受并受到感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渗透传统文化思想,促进思政课情感升华

孔子提出:“立于礼,感于情。”孔子把真实情感看得比抽象的伦理规则还要重要,由情来讲道德,而不是以道德来克制压抑情感。思政课中关于如何融入新集体、如何认识自我等话题,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但从实质上,整个课程无不渗透着一个情字。因此,在思政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的历史故事,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耐人寻味的哲理为人们所喜爱。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广泛收集历史故事并予以精选,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经典故事素材,回归学生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巧妙地化解教学难点,促进思政课情感升华。

思政课堂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思政课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思政生活化浸润和启迪学生心灵,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中华诗词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