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史前古城延续时间何以短暂?

2022-07-02 11:11田小彬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蜀成都平原岷江

田小彬

摘   要: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对成都平原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是经常性的,濒水而居的古蜀人聚居区经常被洪水冲毁,不得不迁移别处。在开成都“二江”进行排水之前,成都平原低洼潮湿的地形、膨胀松软的土质,难以建立坚固的城镇都市;即使建立了,存在的时间也有限。远古时期的古蜀人,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技术,当地震、瘟疫与战争到来时,他们没有防卫、抵抗的能力,灭族灭城的情况恐怕并不少见。

关键词:史前古城;延续时间;洪涝灾害;低洼潮湿;地震与瘟疫

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平原经济发展迅猛,大建设带来了大考古。继三星堆遗址发掘后,成都平原相繼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遗址、大邑盐店古城、大邑高山古城,等等。这些古城遗址,相距不远,距今4500年—3700年,比强盛时期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更古老久远。它们是具有城墙的远古蜀人集聚地;其中的新津宝墩古城,在全国已发掘的古城遗址中,就城址面积而言,能够排上第三大。

在成都平原西南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发现如此多的史前古城,其密集程度在中国同时期的古城中是最大的,这说明当时成都地区的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度。这些古城遗址的发掘,增加了人们对古蜀历史的认识;但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一个疑问,诚如成都文物考古院的陈剑研究员所言:

古城建成前,遗址上已经有早期人类生活,但成都平原的古城有一个奇怪现象是每一座古城延续时间都不长,如4500年前的宝墩古城延续两三百年就废弃了。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看,盐店古城的居民有可能由十几公里外的宝墩古城迁移而来,但也只延续了一两百年就废弃了。[1]

为什么这里的每一座古城延续时间都不长?

秦统一古蜀后,文献资料全部消失。在成都平原上发现的这些古城遗址,在现有文献上完全找不到记载。所以,关于这些古城延续时间都不长的问题,只能依靠其他知识,进行研究分析。我将它称之为猜想。

我认为,这些古城延续时间都不长的原因,有如下四个。

一、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易发生洪涝灾害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系岷江造成;因为成都平原是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所形成。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形成和发展太重要了:它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水源;但是,岷江对成都平原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是经常性的。

成都平原地势有极大落差。成都平原的西北是岷江出山口,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倾斜的坡度非常大。都江堰距成都仅50公里,而落差竟达273米。这样的高程差,若有水流,必然迅猛。

而古岷江又恰恰是成都平原的地上悬江。岷江是长江的最重要的支流,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达900多亿立方米,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五分之一。岷江因其水量巨大,故在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长江源头。它出岷山山脉后,正常情况下是沿着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但是,因为成都平原地势的落差,出山后的岷江成为成都平原高悬的地上河。

所以,在古代,每当夏季,岷江上游一旦暴雨,必然洪水泛滥。巨大的水量不可能完全沿着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而是有相当部分的江水犹如脱缰野马,夹带着大量泥沙,向成都平原腹地奔腾而来,造成成都平原一片汪洋。严重的水患导致洪涝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传说在李冰治水、修建都江堰之前,大禹、鳖灵都治理过岷江水患。中国水利学之父郑肇经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水利史》中就说过:“吾国言水利,蜀为最先;蜀水之利,都江堰为最著。大禹蜀人也,开明蜀帝也,李冰蜀守也,俱有功于蜀。”[2]

据《史记》记载,4000年前,岷江洪水泛滥成灾,出生在川西岷江上游、擅长治水的大禹率领人民,“由岷山以施功”,完成“禹之导江”,[3]使岷江洪水对地方的危害相对减弱。

《蜀王本纪》《华阳国志》都记载:蜀王杜宇时,岷江洪水又大泛滥。此时,治水很有经验,号称“鳖灵”的楚地荆州人,听说岷江水患,便来到成都平原,协助杜宇治水。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让之义,禅位于开明”[4]。这是说,鳖灵在玉垒山下决开一个缺口,使岷江水分流,消除了水患。杜宇就效法尧舜,禅位于鳖灵。鳖灵嗣位,自号“丛帝”,这是开明王朝的开始。

大禹、鳖灵治水,是关于蜀地早期水灾与治理情况的传说。历史上的大禹、鳖灵有无其人,是不是在蜀地治过水,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传说证明了成都平原水灾历史的久远和为害之烈。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生活设施简陋。为了生活的方便,减少用水的难度,人们的聚居区(包括城镇城市)都建立在江河边,濒水而居,沿河发展。这样的聚居区,必然受到夏季洪水的威胁。一旦聚居区被洪水冲毁,迁移别处,重新建立聚居区就是很经常的事情了。

李冰在蜀地的治水之所以非常成功,就是因为他“能知天文、地理”[5],从地理角度进行考察,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地势居高临下。此处若不进行控水,岷江洪水必以雷霆万钧之势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面坡势,扫荡整个平原;而控水得当,则可变害为利,解决航运、灌溉和人们的用水问题。所以,他在这个扇形平原的顶端,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共同组成都江堰渠首工程,对岷江水进行了最科学的分流控制,实现了变弊为利的治水目的。

二、成都平原土质松软,不宜建城镇都市

考察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城镇遗址,除了已经发现的三星堆、新津宝墩、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古城等遗址外,相信在成都平原的地下,一定还有未被发现的许多古城遗址。例如,2018年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7组的双元村墓地,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260余座,出土600余件青铜器,这样的古蜀人聚居区域为目前四川地区发现数量最多、揭露面积最大的一处春秋战国墓葬群。2021年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发现的犀园村遗址,分为西周聚落和春秋墓地两个发展阶段,清理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的墓葬80余座、房址10余座、灰坑60余个、灰沟3条、窑1座、灶1座等,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遗物,是成都平原少有的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连续发展的古蜀遗址。24E73BE2-9EC4-4766-B85E-01DC71825E2C

除了考古发现,众所周知,研究古蜀历史,《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是最权威的两部古典文献。在这两部古籍中,记载有不少古蜀时期的地名。

《蜀王本纪》记载:

鱼凫王田于湔山,得仙。……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6]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地称天府,原曰华阳。……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7]

这两部古籍提到的古蜀时期的地名有:湔山、朱提、江源、汶山、郫、玉山、广都、樊乡、成都、瞿上、华阳、褒斜、熊耳、灵关、玉垒、峨眉、江、潜、绵、洛、汶山、南中、玉垒山、西山,等等。这其中,像江源、郫、广都、樊乡、成都、瞿上、华阳,都可能是地处成都平原的城镇都市。

在古蜀时期的成都平原,虽然被今人称为平原,但诚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所说:“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广都、新都、成都三邑之原址亦正如此),故郫本在九陇。”[8]又说:“秦赤里街当在秦城之北,……蜀王世,成都平原之冲积土部分犹洳湿,故营邑皆在赤土浅丘上,郫、新都、广都、成都皆然。”[9]

都江堰建立之前的成都平原,不仅水患严重,更可能因为密布的水网及经常的洪灾,造成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有学者甚至认为,在战国中期即古蜀晚期,成都平原有湖名“滇池”,面积竟然达到700平方千米以上;到了汉代,仍然可以达到“二百余里”大小,[10]即在450平方千米左右。

秦统一古蜀之后的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与(张)若城成都”[11]。张仪修成都城非常艰难,屡筑屡颓,原因是当地低洼潮湿,需要取土填埋,加之长期被水侵泡的土质松软,难以筑成土埂。没有办法,只得顺地形,于高亢之处立基础。这样就造成成都城不仅分为大小城,而且城墙南北不正,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个乌龟,故而成都古代还被称为“龟城”。

所有在成都平原上发现的古城遗址,均是建立在张仪修建成都城之前。同样是低洼潮湿的地形、膨胀松软的土质,这样的城镇,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

成都平原什么时候解决了湖泊密布和土质松软的问题呢?任乃强先生认为:“汉时,成都平原已全为陆土田畴。”[12]这乃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尤其是在成都“穿二江”。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说:“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13]

李冰“穿二江”的目的,仅从防洪、通航、灌溉方面是不能完全解释的。之所以要“穿二江成都之中”,还有一个作用,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排涝。这一作用在过去被许多人忽略了。

李冰建都江堰时,虽然距离张仪、张若建成都城差不多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成都土质松软,低洼潮湿的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这样的情况必然让航运、灌溉均受影响。所以,“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坚持要“穿二江成都之中”,就是为了加速排涝,改变土质松软,低洼潮湿的情况。

“穿二江”的排涝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几十年后到汉代时,成都平原已全为陆土田畴,但是,到了夏秋雨季,河床不能容蓄洪水,仍然可能泛滥为害,成都市区仍免不了要遭受水灾的危害。距李冰治水几十年后,岷江发生了二次大水灾。一次是,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一次是公元前180年,“夏,江水、汉水溢,流万余家”。[14]当时的成都平原村落人口还说不上稠密,但一次大水就冲走了千家万户;居民集中的成都更不能幸免。那么,在都江堰之前的城鎮,又怎么可能经受得起大水灾呢!

三、处于盆地内的成都平原,

地震、瘟疫与战争的影响

远古时期的古蜀人,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技术,当瘟疫、地震与战争到来时,他们没有防卫、抵抗的能力,灭族灭城的情况恐怕并不少见。

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靠近龙门山地震带。据《地质专家:成都平原仅具发生最大不超过6.0级地震可能性》一文所述,成都平原区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主要沿盆地及周边活动断裂发生,具有由西向东减弱趋势。龙门山构造带的存在,对成都市所属的成都平原活动断裂的活动性,以及地应力和地震波的积累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阻挡和减缓作用。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虽然震中距成都主城区仅70公里,但向成都市区方向,过安县—灌县断裂带后地震烈度快速衰减,除都江堰—绵竹一线遭受严重破坏外,成都主城区建筑物基本未遭受严重破坏。[15]

虽然成都平原大约不会发生超过6.0级地震,对现在的成都平原是安全的,但是,据地质专家不完全的统计,从公元942年至2008年的1066年期间,成都平原也曾发生过4级以上,5.5级以下的地震共约88次,平均12年发生一次。

4级以上,5.5级以下的地震,对今天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人们及其建筑物肯定威胁不大,但是,对古蜀人呢?只要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看看古蜀人生活复原场景,就知道那样简陋的建筑物,是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

《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一文认为,公元前1099年发生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进而引起河流改道,并导致三星堆文明的消亡和金沙文明的传承。[16]24E73BE2-9EC4-4766-B85E-01DC71825E2C

陈宁生等学者在《地貌学》上发文认为,历史上的成都地区古城镇之所以发生迁移,最大可能因素应是山洪泥石流灾害,金沙遗址可能是被公元前300年左右的龙门山区地震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所毁灭。[17]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众所周知,盆地因为周围被山脉阻挡,所以少风,因而不易散热;由于缺少空气流动的缘故,很容易形成冷空气和污染物的滞留。中国的大多数盆地都不太热,但四川盆地却很炎热潮湿。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使得热空气沉降到盆地中,而盆地的地形又阻礙了热空气的四散,因而闷热,成都平原特别如此。

空气流通不畅,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最可怕的是发展为瘟疫,又称大流行病,即具有传染力且会造成死亡的大型流行病。

从古至今,瘟疫对于人类而言,都是十分具有威胁性的存在。有学者对自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发生瘟疫的情况进行过统计,较大规模的瘟疫有300多次,平均每六七年就会出现一次。

据高勇《历史上疫病灾害及其防治》[18]一文所述,四川有文献记载的疫情最早见于晋代,“晋武帝太康初年,旌(德)阳大疫,死者十七八”;霍乱、天花、伤寒、麻疹等疫病都在四川有过大规模的、甚至是不间断地流行;从西晋至民国1600多年中,四川省内各地方志所记载的疫病灾情不下千次,其中,流行范围波及几省的大疫情就有十多次。

在没有文献记载的古蜀时期,发生洪水肆虐、地震灾害是经常事,而大灾之后往往都会有瘟疫。瘟疫是由细菌、病毒等一些强烈致病性的微生物引起的恶性传染病,常见的有流感、鼠疫(黑死病)、天花、霍乱、痢疾等。一般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很容易引起瘟疫。瘟疫是将当时的古蜀聚居区域乃至城镇彻底摧毁的最后一击。有学者认为,辉煌三星堆的毁灭,就是洪水之后的大瘟疫造成的。

远古时期,不同氏族之间的战争是导致聚居城镇败落乃至放弃的重要原因。

按《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所述,古蜀历史由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五王”所延续构成。其实,古蜀历史除了杜宇、鳖灵两个王朝(不是两个人)可能存在延续性外,其他的均存在学术争议。诚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蜀王本纪》为汉代人所记蜀人传说,只得如此三四著名之酋长,非能列举其世系……”[19]古蜀历史、文化消逝得太彻底。《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是接受了中原文化教育的蜀中学者,根据中原文献与蜀地传说而撰写的。今天的古蜀发掘已经证明,关于古蜀的文献很有限,还很靠不住。

古蜀时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蜀”国,甚至这个“蜀”字都可能是中原人的指称。[20]那么,当时的每个种族、聚居区、城镇都市之间,没有统率、管理的关系,彼此之间可能是友好的或者敌对的。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生活物资极度缺乏的远古时候,种族之间为争夺水源、猎物等生活物资,必然经常发生械斗。在无数次战争的厮杀之中,想要存活下来就只有把对手消灭掉。于是,一个又一个聚居地的消失,一个又一个城镇都市的空无一人,难道不是必然出现的事情吗!

注释:

[1]苑坚:《成都发现4300年前盐店古城,比三星堆遗址早1000年》,新华网成都2003年1月19日http://www.sina.com.cn.

[2]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58页。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一《成都府路·永康军》,中华书局1992年版。

[4][5][7][8][9][11][12][19]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第132页,第113—118页,第120页注释7,第131页注释9,第128页,第120页注释7,第119页注释2。

[6](汉)扬雄:《蜀王本纪》,四川大学图书馆编《中国野史集成》第1册,巴蜀书社1993年版。

[10]周宏伟:《“滇池”本在成都平原考》,载《西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13](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96页。

[14](汉)班固:《汉书》卷三《高后纪》,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页、72页。

[15]陈婷:《地质专家:成都平原仅具发生最大不超过6.0级地震可能性》,川观新闻2020-02-04.

[16]范念念,吴保生,刘乐等:《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载《山地学报》2010年第4期。

[17]彭科峰:《金沙遗址或被龙门山区地震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所毁》,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2018/2/2520:31:04.

[18]高勇:《历史上疫病灾害及其防治》,载《四川档案》2020年第1期。

[20]李殿元:《论“蜀”为四川专称的历史由来》,载《文史杂志》2015年第4期。

作者: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员24E73BE2-9EC4-4766-B85E-01DC71825E2C

猜你喜欢
古蜀成都平原岷江
岷江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探秘古蜀文明
岷江行(外一首)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精彩书评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