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资源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

2022-07-03 13:47粟国艳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淮河秦岭变迁

粟国艳

摘要:初中地理知识体系整体并不复杂,但由于涉及较多的图形、图像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稍感困难,一些学生在记忆各类图像时也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在课上听讲时或者在考试中,学生也更容易出现知识理解类型的问题。现阶段,信息化教学被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教学

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不长,一般为5~10分钟,但微课视频的针对性相对突出,可针对本节课中的重点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更为深入的提示与分析,引导学生从知识的重点内容出发,进一步体会与理解地理知识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在学习一些需要计算的内容时,虽然地理计算题本身比较简单,但如果学生找不准计算对应的条件,则也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错误。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初中生一般指年龄在11-15周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在思维逻辑发展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有赖于具体形象。人们常说的地理形象思维就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地理现象把握地理事物及其形象本质的思维能力。而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地理的逻辑性而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形象性,因此,导致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较弱。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地理形象思维的培养,通过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地理形象以及生动的地理情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发展。

二、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导入环节的应用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说”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阐述,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不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仅仅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思想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加入微课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视频内容再进行制作。将本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加入视频中,作为课程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顺序、分布位置和分界线。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的分析,学会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鲜艳的画面和生动的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提前制作《探访海陆家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有个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引导

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在于教师是否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分两种教学现状。一种是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课程导入环节,使得后面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没有时间进行。以《秦岭—淮河线》教学为例。本章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内容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可以说本节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本章节的重点教学内容为引导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难点在于分析秦岭——淮河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教师在本次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利用《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淮”指的是什么?运用问题的形式引出本次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秦岭淮河,并对秦岭淮河走向、流向和经过的省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学生在通过教师讲解后以小组为单位再在图纸上画出秦岭淮河。紧接着便是教学重点环节——对秦岭淮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了解。在这一节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微课视频,依次为学生展示一月等温线、温度带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地区图、我国气候类型图,视频中对这几张图片进行对比讲解。通过这些读图比较后,再通过列表的形式将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具体内容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以及表格的展示,使得学生能很快地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有一个深入且详细的了解。

(三)对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形象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有的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如果在教学中强行使用语言描述可能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混乱。此时教师就需要运用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地理现象制作成动态的呈现图,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动态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对地理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在《海陆变迁》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受年龄的局限性,学生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如果采用单一的学习方法,则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这一地理现象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加入微视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将海陆变迁这一地理现象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教师首先通过“沧海桑田”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海陆真的可以互相变迁吗?”通过问题引入主题“海陆变迁”。教师再在视频中加入海陆变迁的对比图片,或者是动态示意图,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动态图的展示,最终得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这一结论。教师將地表事物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形成同时呈现,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使学生对于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知。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并综合考虑本节课的具体授课内容,合理选择微课视频的内容和应用时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科学认识问题,以微课视频作为拓展眼界的资源,提高地理知识记忆的质量,优化课堂学习的实际体验。

参考文献:

[1]丁璐雅.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1(13):143-144.

[2]何桂洲.微课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4):81-82.

猜你喜欢
淮河秦岭变迁
淮河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险渡淮河
变迁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欺负新人系列一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