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游戏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类型、特征及教育建议

2022-07-04 15:37廖粼琳蔡红梅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游戏活动

廖粼琳 蔡红梅

【摘要】遵守规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违规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行为。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D幼儿园40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采集到50例游戏违规行为,运用Nvivo质性软件和访谈法分析违规行为的类型,并利用SPSS20.0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常在体育游戏中违反游戏规则;大班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易受游戏本身规则的影响;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具有无意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优化建议,为教师给予幼儿更好的游戏支持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游戏活动;违规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6-0027-06

【作者简介】廖粼琳(1996-),女,四川成都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蔡红梅(1981-),女,甘肃秦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问题的提出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组成社会群体的成员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行为的各项价值标准[1]。游戏规则是对游戏者行为的约束及调节他们彼此之间关系的规定,是班级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持幼儿从规则的他律到自律转变的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能理解规则意义,教师应经常和幼儿玩带有规则的游戏,让幼儿从游戏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5~6岁是幼儿对规则与秩序的积极探索阶段,遵从社会规则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2]。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违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有研究将违规行为分为违反游戏本身规则与违反游戏常规两大类,其中前者是指违反游戏玩法或游戏者在操作材料时的程序、方法等[3];后者是指对幼儿不适宜行为的禁止性、经常性限定,主要包括违反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4]。鉴于此,本研究探究游戏中幼儿违反规则行为的类型及特征,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幼儿的违规行为、合理恰当引导幼儿行为,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游戏中规则的重要性,自觉认同规则、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D幼儿园40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年龄在60~72个月之间,男幼儿18名,女幼儿22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

观察工具为自编的《游戏中幼儿违规行为的观察记录表》,从游戏主题、违规指向、行为表现三个维度,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违规行为,并以文字详细描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违规行为时的语言、动作和情绪状态以及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等。

另外,本研究依据观察到的违规行为,对幼儿和教师进行访谈,并将录音资料转录成文字进行编码分析,以分析大班幼儿违规行为的类型及特征。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收集资料,将有关概念的类属进行分析与整合,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向式编码、核心编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自下而上地建构出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类型。

三、大班幼儿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类型及分布

本研究依据违反游戏本身规则和违反游戏常规两个类别,将观察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违反游戏规则下包含四个节点,即违反游戏动作规则、违反游戏流程规则、违反游戏场地规则、违反游戏指令规则;违反游戏常规下包含三个节点,即违反游戏材料使用规则、违反游戏秩序规则、违反游戏人际关系规则。详见表1。

(一)违反游戏规则类型

1. 违反游戏动作规则

违反游戏动作规则是指幼儿违反游戏规定动作要求,不按规定的动作顺序或要求进行有效活动。一般而言,游戏中的动作规则是对肢体动作的规定性要求,如开合跳、双脚跳、侧身钻等具体动作。体育游戏“穿越时空”中,幼儿要以开合跳的方式通过三张纸板,然后侧身钻过第一个纸箱,再侧身钻过箱子后的两个拱形门,完成所有动作即挑战成功。森森在进行游戏时直接爬过纸箱和拱形门,教师说:“你没听规则,这一关要侧身钻。”但他仍然爬过去。幼儿不钻、爬即违反了游戏动作规则。见状,教师便为幼儿示范侧身钻,带领森森一起钻,侧身钻过拱形门。

2. 违反游戏流程规则

违反游戏流程规则是指幼儿违反的是游戏进行过程中对先后顺序的要求,幼儿改变游戏环节、提前行动或拖延行动等都属于违规行为。改变游戏环节,指幼儿随意增加或减少游戏环节的行为。体育游戏“变相跑”中,幼儿需要按照“左右左右左”的路线变相跑,并与方舟击掌。然而,阳阳的路线是直线跑向终点,此行为减少了游戏规定的环节,违反了游戏流程规则。提前行动,是指幼儿在游戏活动开始后提前做出相应游戏所要求的行为。

体育游戏“运动方舟”中,音乐停止后幼儿要将方舟推倒在地,并站在方舟上举手示意成功,而余下没有站在方舟上的幼儿则会被淘汰。游戏开始,泽泽没有跟着音乐舞动,音乐还未停止,他就推倒方舟站上去举手示意。案例中,泽泽为了避免失败,提前行动,违反了游戏流程规则。

3. 违反游戏场地规则

違反游戏场地规则是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超出或者跨越活动规定的范围和场域。体育游戏“套圈”中,幼儿需要站在分界线外投圈,每人3个圈,投圈时身体可以前倾,但是脚不能越过分界线。比赛中,辉辉前两个圈没有投进,投最后一圈时他把脚跨过分界线,套中了圈。在幼儿园多数游戏都设置有具体的活动范围,幼儿要按照规定区域进行游戏,超出设置领域线就违反游戏场地规则,破坏了游戏。

4. 违反游戏指令规则

违反游戏指令规则是指幼儿不按照游戏指令要求,进行游戏活动的行为。

表演游戏“大风吹”中,教师扮演风婆婆说:“我吹穿着纯白鞋子的人。”穿白鞋子的幼儿都跑向教师,并站成了一排。教师对嫣嫣说:“宝贝,你不是穿着纯白鞋子呦。”嫣嫣极不开心地回到座位上,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鞋面为白色而边沿为紫色。嫣嫣没遵守 “穿纯白色鞋子的人跑”的指令,违反了游戏指令规则。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二)违反游戏常规类型

1. 违反游戏材料使用规则

违反游戏材料使用规则是指违反了在游戏活动中任何材料的拿取、使用与归位的特定规定和要求。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出现争抢、乱放、破坏材料等都属于违反游戏材料使用规则。争抢游戏材料是幼儿以抢夺和占有的方式获得游戏材料的行为。体育游戏“击鼓传花”中,在教师击鼓停止后,拿到气球的幼儿表演节目。当气球传到赜赜手中后,教师并没有停止击鼓,但他没有将气球传出去,其他幼儿就来抢夺气球。赜赜不传气球的行为违反游戏材料使用规则。乱放游戏材料是幼儿在游戏后,不整理材料或不按要求归放材料的行为。建构游戏“搭建幼儿园”中,游戏结束幼儿要按照积木的大小、形状有顺序摆放。瑞瑞在结束游戏后,捡起积木使劲乱扔进收纳箱,把所有积木胡乱丢箱子后离开建构区。幼儿在结束游戏后,未按照要求摆放游戏材料,违反了材料使用规则。

2. 违反游戏秩序规则

违反游戏秩序规则是指幼儿违反保证游戏有序进行的秩序要求。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遵守秩序,扰乱游戏进程,是游戏活动中的常见行为。其中,偏离场地就是最典型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幼儿不按照游戏规定的位置进行游戏活动的行为。体育游戏“搭桥”中,幼儿只能在操场上玩。臻臻跑出操场到了教学楼的二层,并在楼上喊叫,紧接着一禾和铭铭也跟着跑去二楼。教师见状及时制止,取消了3名幼儿的游戏资格。臻臻的行为扰乱游戏秩序,导致户外体育游戏不能顺利进行。

3. 违反游戏人际关系规则

违反游戏人际关系规则是游戏活动中幼儿与同伴的口头争执、行为的推挤等干扰行为。其中,推打同伴一般出现在幼儿之间争抢玩具过程中,或伴随着激烈言语冲突出现。建构游戏“搭建幼儿园”中,成成向豪豪索要积木不成功,伸出脚将豪豪搭建好的积木踢倒后转身离开,豪豪起身拿拳头狠狠地打了他,教师见状制止了豪豪的攻击行为。成成踢倒他人搭建好的积木、豪豪推打同伴的行为都违反了人际关系规则。干扰同伴游戏是幼儿通过语言或动作,致使同伴无法正常游戏。益智游戏“军棋”中,雯雯和衍衍在玩军棋,肇延在旁边观看,当衍衍还在思考时,肇延就拿起“排长”将雯雯的“工兵”吃掉了,雯雯说:“不能违反规则,要他走。”雯雯手指着衍衍,于是衍衍拿起“连长”走了另一步。“军棋”游戏中只需要两名幼儿,第三位幼儿贸然加入游戏的行为,扰乱了同伴的思考,干扰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三)大班幼儿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类型分布

本研究按照游戏类型维度对采集到50例违规行为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显示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违规行为在各种类型的游戏中都有出现,详见表2。

经过卡方检验得知(见表3),违反游戏常规中,p=0.000、p<0.01,幼儿在不同游戏中违反游戏常规的分布构成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违反游戏规则中,p=0.000、p<0.01,幼儿在不同游戏中出现违反游戏规则情况的构成比也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按照违反游戏规则和违反游戏常规的维度对幼儿违规行为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5可知,不同违规类型数据卡方检验中,p=0.000、p<0.01,可见,幼儿出现违反游戏常规与违反游戏规则行为占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由表6可知,幼儿在违反游戏规则与违反游戏常规下的不同类型数据卡方检验中,p=0.362、p>0.05,p=0.787、p>0.05,因此,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违反行为具有随机性,违规行为类型占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小结

由上述的大班幼儿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类型及分布分析可知(见表2,上页),幼儿在不同游戏类型中出现违反游戏常规行为及违反游戏规则行为频次上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常出现违反游戏常规行为与违反游戏规则行为,占比分别达到 70%和72.5%。幼儿在不同的违规类型上,违反游戏规则行为和违反游戏常规行为两者出现的占比具有较大差异,在总体上大班幼儿的违规行为中违反游戏本身规则的行为占绝对多数,共出现40例,占总体的80%,违反游戏常规的行为出现10例,占总体的20%(见表4、表5)。幼儿在不同违规行为的节点下出现的违规行为占比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幼儿在违反游戏规则下出现的四种违规行为分布较为随机,在违反游戏常规下出现的三种违规行为分布也无较大差异(见表6)。

四、大班幼儿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特征

(一)大班幼儿常在体育游戏中出现违反规则行为

上述数据显示,大班幼儿易在体育游戏中出现违反游戲常规行为与违反游戏本身规则行为。大班幼儿阶段行为的持久性和自制力都正处于发展期,幼儿难免会在游戏中出现违反游戏常规行为。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发展幼儿身体动作与基本技能的游戏活动,有明确的动作规则,并且所需材料较多,对活动场地的要求高,因而幼儿出现的违反游戏本身规则的行为较多。同时,5~6岁幼儿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等传递游戏信号,理解同伴的游戏意图[5],在同伴交往中使用次数最多的策略是互惠的策略[6]。大班体育游戏以合作游戏居多,组织形式通常采用分组分队的形式,个别幼儿基于赢和集体荣誉的考虑,也会出现故意违规的行为。笔者就此问题与班级教师进行了沟通,有教师反映:“大班幼儿的违规处理起来容易一点,他们自己有规则意识。大班的游戏大多是合作游戏,孩子会考虑到集体的胜利遵守规则。有孩子违规,其他孩子会第一时间指出来。”(2020年11月25日)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二)大班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易受游戏本身规则的影响

本研究分析发现,幼儿违反游戏规则行为的频次高于违反游戏常规。违反游戏常规的行为较少,这从侧面印证了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控制能力较中、小班的幼儿更强,能较好地遵守幼儿园班级的学习、生活、交往、安全和公共等各项常规性规则。反之,大班幼儿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幼儿重视游戏规则以及遵守规则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幼儿也更有可能通过违反游戏规则获取成功。同时,游戏材料、游戏空间、游戏同伴等都是影响幼儿违规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根据游戏目的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让幼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访谈中有教师说:“超出了制订的规则就算违规。大班小朋友一般出现违反常规行为时,会马上纠正,但是,在其他规则上会要求严格一点,主要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2020年11月16日)

(三)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具有无意性

4岁幼儿能够分辨违规情境下违反规则者的意图,并认为无意的违规者要比故意的违规者更好,6岁幼儿对道德违规者意图的分辨能力已经成熟[7]。本研究发现,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有些违规行为是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并不是幼儿的故意行为。体育游戏“穿越时空”中,规则是侧身钻过第一个纸箱,铮铮并没有进行侧身钻,而是以身体贴地爬的方式完成了游戏。教师说:“刚刚不是说了要侧身钻吗?”铮铮说:“我鉆不过去,我太高了。”铮铮是班里最高、最壮的小朋友,游戏的两个拱形门是小型道具,侧身钻对他而言难度较大,为完成游戏只能违规。铮铮的行为不是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而是由于身高“无意”违规。研究者就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违规行为与教师进行了访谈,再次证实幼儿的违规行为具有无意性,如访谈中有教师解释:“如果游戏规则太过于难,小朋友他完成不了也不会遵守。不熟悉怎么玩,会违规;很多孩子的违规都不是故意的,经过提醒可能就明白了。”(2020年10月27日)

五、教育建议

规则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则,是组成社会群体的成员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行为的各项价值标准[8]。游戏活动的规则,其价值是保障幼儿真正参与游戏、全身心体验游戏乐趣。上述分析可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难免出现违规的行为,并基于此提出优化建议,为教师给予幼儿更好的游戏支持提供参考。

(一)多视角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偏差行为,树立规则教育理念

游戏活动中幼儿出现的违反规则行为并非都是消极的行为,违规也是幼儿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探索、认知的过程,教师应树立规则教育理念,从幼儿心理、行为方面解读、理解幼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个体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需求,因此,教师需正视幼儿所表现出的不符合期望的行为,关注幼儿真正的诉求,适度理解幼儿的偏差行为。同时,舒茨的意义理论强调,要赋予行动以意义,只有触及他人主观体验的意义才算真正理解[9],我们只有了解和把握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才能有效应对游戏中的违规行为。两者对幼儿行为的解读看似不同,但却是不可分割地解读幼儿不符合期望的行为的内部和外部视角。总之,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幼儿的游戏违规行为,并引导幼儿认识规则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正确认识游戏活动中规则和行为的关系。

(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幼儿对游戏规则的建构、内化

5~6岁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迅速、各方面的发展特点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资料显示,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一定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的破坏行为较多[10],出现的违规行为是一种行为发展的常态。有研究者从幼儿身体和心理方面对违规原因进行阐述,如劳累、焦虑、好奇心、未满足内在需求等。因此,教师需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首先,大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世界,对规则的理解容易产生差异,因此,教师要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作发展水平设置游戏规则,并根据实际适度提高规则难度。其次,本研究显示,大班幼儿因环境引发的“无意”违规行为占很大比重。因此,在游戏场地安排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活动空间的需要,巧妙利用空间安排环境,提供适合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的材料以及能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参加、增强自信心的游戏材料等,灵活调整游戏时间,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有充裕的时间去探索和尝试。

(三)基于大班游戏特征,寓教于乐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获得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梯,我们应关注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游戏的过程是儿童发展的过程,大班幼儿的游戏在难度、要求上有所提高,同时需要在规则的基础上考虑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首先,我们应从游戏的角度探讨幼儿教育的价值,在了解5~6岁幼儿游戏特点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游戏本身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内在联系。同时,规则性水平是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阶段[11],教师需根据游戏特点分辨其违规行为,洞察幼儿的行动意图,深挖行为意义的本质。其次,教师要着眼于游戏设计、材料支持、场地空间、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等多种角度,在降低对幼儿不合理期望的同时,加强游戏的趣味性、创新性与自主性。最后,大班幼儿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活动的创造性等有较明显的增强,教师对规则的理解运用到实践中时,要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有效地制订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良好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乐趣。

【参考文献】

[1][8] 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01):17-19.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1.

[3] 赖晓倩.小班幼儿违规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 丁海东.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64.

[5] 郭晓慧,邓铸,顾本柏.大班幼儿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调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11):69-74.

[6] 刘春平.大班幼儿在自由游戏中同伴交往策略的调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04):81-85.

[7] 杨娜.4-6岁儿童在道德和习俗领域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9] 李芳英.赋予行动以意义——舒茨的意义理论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04(S2):59-63.

[10] 井卫英,陈会昌,孙铃.幼儿的游戏行为及其与社会技能、学习行为的典型相关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2): 14-15.

[11] 丁海东,朱德琴.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认知水平[J].教育导刊,2002(20):6-10.

通讯作者:蔡红梅,527753713@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游戏活动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浅谈游戏活动与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