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建筑差异探析

2022-07-05 02:55刘思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5期

刘思成

摘 要:建筑不仅有供人使用的物质功能,而且有记录时代、民族历史的文化功能,同时还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中西方建筑在审美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都能够看到这种差异的存在。

关键词: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审美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启动与培训项目-科研启动项目“基于遗产廊道视角下南满铁路沿线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研究”(N2111002)研究成果。

建筑不仅是物质,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一部建筑史同时也是一部艺术史,它直接反映着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观念,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璀璨文化,也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各不相同,所以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诠释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差异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在古代建筑中,宗教建筑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古代人民寄托精神的场所,因此它也更能反映出不同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宗教建筑类型多样,以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为典型代表。在古代,中国深受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人们逐渐将本土的道教文化融入佛教建筑形式,形成了包括佛塔、寺庙在内的佛教建筑体系。我国的宗教建筑一般建在山林中,佛教寺庙大多选址在幽静的山林里面,道教的道观就更不用说了,根据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多数建在山林深处。

除了建筑的选址外,宗教建筑的形式和所用材料也与自然相融合,以期达到和谐统一。宗教建筑往往依山而建,而且基本采用木结构,整体给人一种很亲近自然的感觉。比如四川青城山上的常道观(图1),此道观依巍峨耸立的青城山而建。宫殿依山势错落有致,外廊曲折蜿蜒,描摹山脊四周峭壁陡岩,群山环绕,又有树林掩映。整个道观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十分幽雅。

观前对联与山水有关,弯门处的镂空雕刻也是飞禽走兽、山水花鸟。中国人在建造宗教建筑时,更加注重人在大自然中的感受,体会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总是与自然相结合,希望沉浸在自然的环境当中。

中国人更希望融入自然环境当中感受哲学命题,而西方人更愿意自己打造一种神圣的、有仪式感的宗教环境,用于祈祷或思考。如果说中国的宗教建筑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那么西方的宗教建筑便是一幅写实的素描。相较于中国人追求洒脱的感性美,西方人更追求严谨的理性美。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数都建在城市建筑群当中,有很多都选址在城市的中心。不管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庙还是后来的基督教堂,都与民居建筑群建在一起,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而不像中国的很多寺庙等,建在距离市区很远的山林里。古希腊人根据自身小国寡民的特征,建立了以追求自由和自治为主的城邦制度。他们更加强调个人的感受,希望征服自然,感受人自身的力量,因此就有了建在古希腊雅典卫城中心最高处的帕特农神庙(图2)。它坐落在石灰岩的山岗上,采用高大的多立克柱式,营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多数神庙和教堂也以独立单体为主,是一个整齐的整体,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建筑分散在山中,连成一片,浑然一体。而且,西方宗教建筑的规划也注重秩序、匀称、几何图形构建和比例和諧,是一种数理美。

除了建筑的规划外,西方教堂的建筑形式也很有特点,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注重群体组合和横向铺排,西方建筑更注重纵向的立面上的单体布局和高度突破[1]。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哥特式教堂便是典型,以法国巴黎的圣德尼教堂为例(图3),利用肋穹结构组成肋拱网络,减少拱柱之间墙的承重,用马赛克式的彩色玻璃组成大窗,营造教堂里庄重的氛围。另外,由于哥特式尖拱的出现,一些教堂高耸入云,德国科隆大教堂便是如此(图4)。

教堂中的装饰以雕塑和壁画为主。古希腊时期,西方人就开始将人体带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帕特农神庙上著名的《献礼少女行列》浮雕就是一大代表。后来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更注重理性的美、人体的美。比起中国人的感性,西方人更喜欢写实的艺术。西方教堂外形上的装饰和内部的壁画以人物为主,写实性极强,十分强调人性的美,有很多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里重要人物的雕像。

中国人建造宗教建筑时更多考虑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西方人更多追求表现人自身的力量,探求理性并渴望超越自然。

二、中西方民居建筑的审美差异

建筑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居住。说到源头,建筑起初就是洞和穴,是能够供人类栖息的地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居逐渐成为家族聚居地,是人们的生死之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也体现着民族审美观念。本文以庭院为例分析中西方民居建筑的审美差异。

我国的民居建筑由来已久,最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中国人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十分注重血缘关系和家庭礼教,讲究和谐中庸之道。因此,中国庭院相较于西方来说,更加注重轴线配置关系、几何性、方向性。中国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不下十种,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窑洞、江南“四水归堂”住宅、蒙古包等。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图5),庭院布局以方形的院落为单位,数个院子联合成一栋住宅。住宅有纵轴线和横轴线,方正严整。大门设在东南角,住宅四周有围墙封闭,院内栽植花木盆景等,追求私密安静、和谐共生的意境。江南水乡住宅相较于北京四合院,更能体现中国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儒雅中庸的心理。江南水乡的民居多依水而建,在住宅后门还建立了自用小码头,便于出行。

除了院落的规划布置外,中国民居建筑取材也很有特色。民居建造技术中,对“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原则的运用较为突出[2]。其中,木、竹的运用最为广泛。不管是北方的抬梁式构架还是南方的穿斗式构架、西藏等地的密梁平顶式构架,都采用木材作为构架用材。不仅材料的选取很贴近自然,房屋构架也是十分灵巧,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给人清爽舒适的感觉。《阿房宫赋》中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描绘出了灵巧的屋檐、轻盈的屋身。虽然该文描写的是古代的宫殿,但是这种建筑表现形式在民居中也有所体现。091189D9-E920-4C36-A104-A252A1147D4C

中国民居建筑装饰也很有特色,不同于西方古希腊建筑的洁净和欧洲建筑的浓重色彩,中国民居建筑色彩强烈,图案丰富,绚丽活泼,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琉璃瓦、彩画等作用最大。琉璃瓦不仅在颜色上十分丰富,有黄、绿、紫、红等,也有吻兽、走兽等配属瓦件(图6)。彩画图案以自然动植物和神话动物为主,将这些自然界的花草走兽赋予人的美好想象,寄托感情。

中国民居建筑以规整、中庸为命题,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的民居建筑不论是在建筑规划、取材还是装饰上都体现着自我、理性和人体的美。相较于中国人以家庭、民族为重,西方人更在乎自我的个体和身份。

文艺复兴后,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的实现。17世纪,欧洲的建筑师兴建了一大批巴洛克风格的花园别墅,其在结构上追求不规则、不寻常的表现效果,突出人性的自由奔放,多采用圆形和椭圆形相交叉的形式,并大量使用曲面。这既是对之前强调规矩和理性美的建筑风格的突破,也表达了当时人们想要突破自我、冲出社会的枷锁、追寻自我的自由诉求。例如意大利的劳伦先图书馆,米开朗基罗在设计时打破建筑的结构逻辑,将柱子镶嵌在墙内,破坏承重结构的理性形式,展现独特的建筑风格。

除了建筑构造外,巴洛克式建筑装饰是一大特色,装潢奢华至上,极力体现建筑主人的个人财力与魅力。比如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图7),当时还没有水银镀镜的方法,如此大面积使用镜子装饰,造价不亚于全部镀金。而后衍生出的洛可可风格更是将这种奢华引向了极致,英国布伦海姆宫就以纤巧而娇柔的装饰著称(图8)。其装饰工艺十分精细,为追求完美,雕刻描金,不同于中国民居装饰。中国民居装饰简单大方,虽然也有精细的地方,但更多注重整体的效果。

中国的民居建筑注重血缘、家庭观念,追求中庸之道,与自然共生,而西方民居建筑更追求对自我的突破和体现。如果说中国人更追求客体,那么西方人便是注重本体。

三、结语

作为不同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艺术形式,不论是中国古代建筑还是西方古代建筑,都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人们的审美观念。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在现代艺术进步发展的同时,如果能延续各民族、各地区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借鉴不同地区的不同艺术风格,创造出新时代下属于每个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便可也达到研究中西方古代建筑审美差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陳佳伟.试论中西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的差异[J].工业建筑,2007(4):106-108.

[2]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58.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091189D9-E920-4C36-A104-A252A1147D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