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融入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探讨

2022-07-06 10:13施鹏飞
当代体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保健医学运动

施鹏飞

1 前言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学生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健康中国观念下,阐述“体医结合”在学校体育中的创新模式,优化体育保健课程结构,改革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使高校中的体育保健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健康中國深层次发展。

“体医结合”的概念早在19世纪美国的健康专家就已提出,并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体育与医学结合的可能性上,进行有关体育与医疗结合的研究论证。“体医结合”在美国众多医院与健身俱乐部的合作空间很大,且市场化程度较高,其效果较为显著。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育体育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可以响应国家的号召,尝试改善体育教育的结构,将体医相结合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学生群体情况多样,例如部分由于身体原因造成其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地进行跑跳等身体运动,他们在体育课程的项目中无从选择也就只能选择体育保健课,作为必修学分来完成。如何更好的致力于提高保健科学生群体的体育行为与身体素质,弘扬体育价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政策化手段、文化导向,提高其对强健体魄的认识,从而重塑学生的锻炼习惯。

2 体医结合

学术界对“体医结合”概念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对其具体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从字面意义出发,释义为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即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这种交叉和融合不光体现在两个学科领域技术手段的相互交融、使用,还包括思想、理论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促进全民健康的目的。现实生活中,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可以更为全面的为人们开启健康生活之路,江苏、上海等地已率先开始了体医结合的社会化进程。尤其苏州市政府制定推行的“阳光健身卡”政策,在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诸如现存体制、条块管理等方面的障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于依赖自上而下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进行推广,人员的参与与持续性有限。

3 体医结合在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中渗透的实施路径

体育保健课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保健规律的应用学科,运用体卫结合的原则和医学保健知识,确保体育参与者能科学合理地,有防护的参加体育锻炼。内容涵盖了体育卫生、医疗体育和运动损伤与康复、医务监督等方面。在课程的实际教授过程中,授课对象们都是因为身体机能或器质性病变等原因,不能参与普通强度的运动或一定时间内不能参与剧烈的运动的学生。由此,《体育保健》课程的授课内容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身体活动为辅,相对于体育课程,运动内容、时间、强度上都相差甚远,与普通体育课程的跨度较大,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课程之间这种跨度的衔接。所以,我们可以将医与体结合,把体育保健列为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带有保护意识的康复性体育活动,为学生指引阶段性的活动方式、方法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周边环境等学习如何制定有效的结合医学理念的运动处方,通过锻炼实践,用医学常识与手段进行监测,根据检测情况结合年龄、需求等变化情况,实时进行处方的调整,如此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锻炼模式,从而使锻炼者更容易达到健身健康的目的。

3.1 扩充课程内容,满足不同个体需求

体育保健课的授课群体由于个体的原因不能或暂时不能参与运动,但不能剥夺他们的体育运动的权力和诉求,而是重新设计体育保健课结构与内容,尽可能让这部分大学生群体从意识、行为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师在其高等教育阶段接受过运动生理、运动解剖等基本医学专业理论培训,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的知识升级为运动医学理论系统知识,医学防护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能更好的实现健康运动的目的。将基础运动医学内容纳入教学大纲,作为体医结合植入体育教学的依托,确定体医结合供给内容(表1)。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备能更好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理论,并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比如通过膝关节构造的学习,了解篮球运动可能造成膝关节损伤的几种可能情况及其预防和急救等,让学生具备应变能力的同时,能进行实时的应急操作。高效实用的实操能大大的在学生群体尤其是保健课程班级学生心中建立起对技能运用的自信,同时正确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对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师资力量迫切地需要得到提升,我们通过培训班、讲座等各种形式,加强相关理论体系方面的学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在我们的竞技体育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队伍中,汇集了行业内最先进的运动训练、伤病治疗康复和恢复理念和方法,以及最佳的运动营养策略手段,如果能将这些方法和手段应用并普及到高等教育的体育教育中,将是体医结合在大众健康领域实践中的一次升华,让普通大学生也能享受更为全面的先进的更有科学依据的健康促进服务,具备在参差不齐的网络健康建议中的鉴别能力。

表1体医结合供给内容

此外,伴随着医学、运动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研究手段的介入,常规性活动也需要不断地更替。例如准备活动的颈绕环、腰绕环、膝绕环等热身动作,与关节骨骼结构造成的活动区域的限制等存在冲突,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是时候更替了。又如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好坏不仅与被试身体后侧链肌肉的伸展性有关,还与腰椎、胸椎、髋关节的灵活性存在着重要联系,因此这项测试成绩的提高需要在合理的拉伸身体后侧肌肉的同时,提高腰椎、胸椎、髋关节的灵活性,同时关注对腰椎损伤的认识等。所以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充实新的知识体系,以更好的、安全的指导学生,引导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2 体医结合在高校体育保健课中问题分析18EA5F9B-CC8A-44AC-82CF-543FC0443930

在广大的学生主体中存在着一小部分人群,他们由于受伤或是慢性疾病暂时或长期不能从事剧烈运动,但是又需要在毕业之前完成一般4个学分的学业要求,就只能参加《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这些人不多,但是差异性巨大,需求也千差万别,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课程申请原因的统计以及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人中有惰性思维下的“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我受伤了、病了,所以不能乱动,应该要好好休养”“我就是运动过量了导致的伤病,所以我之前的运动肯定有问题”“我就是不小心受伤了,这个课都不动,我下学期就能去篮球班了”“我好得差不多了,我前两天刚打了场球”等等的想法。他们对于要不要运动、如何正确的运动、是否错误的运动导致了我的受伤等等的认识差异性极大,也存在不少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部分的受伤不代表肢体的其他部分不能进行适当的、均衡的运动性练习或康复;适当的不同强度的运动却能更好地促进伤病的恢复;不当的运动习惯会导致个体的再次受伤。从调查获得的信息:出于认识也好、惰性也罢,学生对于如何促进健康存在着盲区。同时,由于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掌握的技能不足以支撑其完成期望的运动展示,打击了部分处于恢复期的保健课程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同时防护、自我监测知识的缺乏,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帮助、指导自己的运动与恢复。不是所有人都有意识、时间和能力去健身房,请私教指导的。他们至少需要建立起最基础的健康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经验。

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参与情况、互动配合情况等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引起教师们不同的对待与应对。由于身体原因等特殊原因参加保健课课程的学生们,他们只能完成简单活动或局部肢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或运动视频赏析来提升年轻人心中的激情与活力,促进其心理上的健康。愿意主动健身的学子们是最受体育教师青睐的,但是很多积极参与自主健身运动的学生们,只知道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却对怎样系统的、有防护的健身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容易变“健身”为“伤身”,变“控体”为“节食”等,这样的结果呈现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热情,制约健康理念的推广。此外,也会有部分不同认识的人说我膝关节有伤不适宜跑步,有伤病保护的意识是好的,但消极的懈怠并不能促进伤病的愈合,并不能提高膝关节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需要医与体的有效结合去改变。不能因预防损伤的意识而让运动“因噎废食”。再如,现在如火如荼的马拉松运动,受欢迎程度从参与报名需要抽签的火爆程度就可见一斑了。但是跑姿是否合理、合适,哪些肌群力量需要加强、如何加强,运动之后的拉伸与恢复,以及去如何挑选一双合适的运动鞋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松散,却又相互关联,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去构建。对于上述种种的问题,大学生们对此的认识千差万别,有些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并不断实践,有些对此视而不见,更有完全不懂只报着一腔熱情奋勇直上,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或早或晚,都会出现。这些问题的认知、预见、防护、运动能力的提高、健康水平的提升与保持等等,都是需要体育教师们在基础课程提及支撑的基础上,在课内外的教学中结合医学康复理论,有意识的引导、灌输与内化。上述这些问题所牵涉的体育与医学的内容广泛,除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大量的生理生化、解剖学知识等体系的支撑。在引导学生们合理健身的同时,还要告诉他们怎么样去“动”,怎么合理地进行设置,并从哪个切入点引入医学监测与防护等的理论知识并付诸行动,有理有据的带领同学们更科学、有防护地开展健身运动,并适时的聘请有医学背景的医师进行把控与知道,为有健身意识的学生们“培根铸魂”,为愿意“随大流”为自己打造健康的学生们“启智增慧”,打造一批学生潮流的引领者,从而利用“明星”效应,进行推广,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并借此面向全体师生推广体医结合的运动理念与知识体系,实现校园大健康体育文化的深化。

3.3 体医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做到技术和资源的双融合

在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实践中,病弱残学生不能正常参与体育课教学,但他们对体育还是有一定的需求,也希望学校能够尊重他们的需要。高校由于对《体育保健》课程的规划凭借的是教师体系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也因其涉及范围较小,对其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不足。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规划,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持续发展体系不足以满足学生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也限制这门课程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也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认为保健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基本知识,顺利拿到学分即可。随着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但是这样的认识还是与高校、社会、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学生的目标欠符。所以,笔者认为,将学生进行区分,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结构合理、内容饱满的《体育保健》课程,进而提升这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能力,发挥体育运动的健身、健心的功效,使其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培养其优良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体育工作主要包括扎实运动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就针对病弱残等人群的保健课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较缺乏,如何应对预防及处理损伤、损伤后的康复、如何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等方面还较为薄弱,这不但与课程体系的着重点有关,也与体育教师这方面的知识存在“短板”有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可以跟进的研究内容。另外,综合各个层面的情况与反馈,体医结合是值得深究的。本研究认为改善校区运动场馆的体育器械防护、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有着必然的需求。体医的结合也需要体育教学部门与校医院之间打破壁垒、充分合作,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协同配置,集体育与医疗服务于一体来保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减少诸如颈椎生理弯曲变直、腰椎间盘突出、鼠标腕等职业病的过早化,提升校园康复内化能力,从而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全面的、可自我指导的终身健身健康行为。

4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提出的三维健康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重要。作为体育人,体育教育者需要适时更新知识体系、手段,以促进受众身体上、精神上的完好状态的同时,促进其社会适应的完满。医学促进手段的加入无疑为双方开启了一扇相辅相成的健康促进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大学体育教师,医学工作者需要联手制定整合的教学方案,既要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还要教导其科学锻炼的方法与手段。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才能培养出身体健康的大学生,使得大众在“新鲜血液”的带领下,造就社会的大健康。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高校)研究课题“基于健康体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的渗透研究”编号:2020SCG008。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18EA5F9B-CC8A-44AC-82CF-543FC0443930

猜你喜欢
保健医学运动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
日本的脚趾保健热
磁性保健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