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视角下唐寅《秋风纨扇图》研究

2022-07-06 05:46唐川婷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明朝图像学唐寅

唐川婷

摘 要: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是美术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画面的原典分析,在文化史发展大背景下揭示背后的人文历史因素。本文亦从图像学三个层次分析唐寅《秋风纨扇图》,找寻画面中蕴含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图像学;唐寅;明朝;秋风纨扇图

《秋风纨扇图》是唐寅在35到40岁左右的水墨淡彩仕女题材作品。30岁时他因无辜卷入科举舞弊案,仕途受阻黯然离京。在游历各地后,避居桃花坞,此画正是他当时回忆这段痛苦经历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关于《秋风纨扇图》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唐寅诗书画印相结合来阐述此画的艺术价值,亦或是从唐寅当时心境来解读画面故事。但这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朝这一时代的才子唐寅来说,是不具有针对性的。历代都有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心情愤懑无处诉说的心情千篇一律。而唐寅为何选用秋风纨扇这一题材去抒发己见是具有独特趣味的。单追求对画面技巧,画家情感进行分析会错失画面背后所隐藏的时代特征。

《秋风纨扇图》是一幅画面十分塑造完备的艺术作品,画面中的现象看似不符合常规,实际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都能从画家所处时空探究一二,这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不谋而合。

一、前图像志描述

前图像志描述是对图像形象的简单辨识,需要描述自然性主题和表现性主题。弄清楚图画客观上的描绘以及表现出来的情绪和画面整体的气氛。

《秋风纨扇图》主人公是一位体态羸弱、穿着淡雅的女子,伫立于土丘之上。一把纨扇靠在肩上,又独立于深秋之中。秋风吹拂着她素净的衣裳,拂起片片涟漪。女子右边的土丘长有两株细竹,秋风中显得格外萧瑟。右下角是一块怪石,晕染浓郁。画面无明显的地点特征,远景的虚化让人难以得知画中女子所处的具体环境氛围,尤其是女子背后的留白,似有秋风吹来,冷寂空旷。画的左上方是唐寅题的两行字,曰:“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晋昌唐寅”,围绕在字周围的是历代藏家的印章。此画用简洁洗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名手持纨扇独立秋中的美人。手执纨扇的仕女,高高地挽起发髻,风姿绰约,目凝远方,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愁绪。美人可能从手中夏挥秋藏的纨扇想到自身红颜易老、世态炎凉。唐寅将世态的严酷和美人的悲苦处境跃然纸上,令人沉思。

二、图像志分析

图象志分析需要根据作品中的特定形象、主题和创作手法的应用,判断整幅作品的背后的寓意,理解作者通过画面传达的思想情感。

首先,画中女子的身份取决了她手中的“纨扇”,是普通的物件还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象征物。从唐寅的《班姬团扇图》祝允明的题诗:“碧云凉冷别宫苔,团扇徘徊句未裁。休说当年辞辇事,君王心在避风台”猜测画中女子是汉成帝妃子班婕妤。与此同时,“团扇”“徘徊句未裁”也可以看出是传为班婕妤所作《怨歌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画中女子是班婕妤。那《秋风纨扇图》中女子身份也就不言而喻了。另还有唐寅本人的题诗为证,尽管任何一个女子都可以手执纨扇,但诗中“秋”“纨扇”“佳人”“感伤”四个关键词与班婕妤《怨歌行》内容相对,整首诗虽未提及班婕妤名字,却已处处暗示是描绘班婕妤失宠后的弃妇的形象,那这幅画的主题似乎就是闺怨。但从班婕妤手中拿的团扇是以竹为骨与秋风中象征坚韧的两株修竹,以及女性远眺的姿态,又让人感受到她已不再沉溺于自怨自艾和申诉求告,看淡了世态炎凉,坚守品德,以求心安。因此唐寅画面着重于表达的非“幽怨”而是“自解”。

三、图像学阐释

图像学阐释要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倾向,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挖掘这幅作品与作者及其时代的内在联系。

唐寅笔下的班姬这种“修颈、削肩、细腰”的仕女姿态在唐寅笔下自成一派,被称为“削肩”仕女。回望历代绘画作品中描绘的班婕妤,身形虽有一定差异,但多贴近北方女性形象(班婕妤生于楼烦,今山西北部)。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班姬辞撵》右一的女性虽清丽飘逸却并不瘦削病态;宋代的《隨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左二的班姬身形远称不上瘦削,甚至有些许健美。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鲁迅先生曾谈过唐寅仕女画:“唐伯虎画的细腰纤手的美人,是他一类人们的欲得之物。”由此得知,唐寅仕女画中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为了满足以文人士大夫为中心的男性审美需求,呈现一种弱不禁风的病态美。从当时背景来看,病态审美源自于明代政治高压及儒家伦理纲常影响下的明代失意文人的审美诉求。明代的文人士大夫群体(男性)在家中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但是在朝堂上受皇权专制的打压,转而变为百依百顺的(女性)依附人格。这些在“君臣”与“夫妻”关系中不停转换角色的文人士大夫,渐而产生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臣妾心理”,心灵深处打上了“女性”的烙印。他们越是在君主那里碰壁,就越以同样严苛的标准要求社会中的女性,因此非正常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加偏爱瘦弱、娇嗔的女子形象。女性弱柳扶风的体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文人士大夫作为“男性”群体的优势,从而满足他们自强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唐寅在离京归家后以卖画维持生计,更需迎合市场对这类病态美的需求,这其中也有他个人审美倾向的影响。

另一方面,明初统治者虽效仿宋代制度设画院,培养绘画人才,但重视程度不够,规模较小,影响也就不能与宋代的画院相比。又因明代专制统治的高度强化,皇帝多性情残暴多疑,许多画家身处险境,动辄得咎。在这种专制高压的创作环境中,画家大都谨慎战兢不敢随意下笔,唯恐性命之忧。因此,唐寅在创作仕女图时需要避开现实,用明代女性的形象衣饰来塑造古代女性。与此同时,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不斷加强也使得女子生存艰难。如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在江南广立贞洁牌坊,鼓励寡妇从一而终,宣称即使失去生命也要保护贞洁。追捧女子裹小脚,满足男性病态审美。而唐寅自诩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对女子生存艰辛更加了解也抱有同情之心。与此同时推及自身经历,这不仅仅是出于文人的正义与多情,而是由于同处在被压迫和欺辱的状态下的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因此唐寅对女性的同情,本质上还是对自我命运的哀悼。

四、总结语

本文运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由浅入深地分析《秋风纨扇图》画面、形象和寓意。从纨扇仕女形象中解读出唐寅豁达的人生理念以及明朝统治下的士大夫审美倾向与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潘诺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上海[M].上海三联书店,2011.

[2]李凯. 唐寅仕女图的多重意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

[3]耿明昭.唐寅仕女画的世俗性倾向与审美图式[J].美术,2019(06):136-137.

[4]吴雪杉.世情与美人:唐寅《秋风纨扇图》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01):40-56+160.

[5]李程琛.闺怨与臣怨——唐寅《班姬团扇图》《秋风纨扇图》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05):35-41+219.

猜你喜欢
明朝图像学唐寅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绘画专题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