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

2022-07-06 16:25李浩瑄
廉政瞭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兴隆玉林绿道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李浩瑄

端午节期间,尹婕终于实现了她的第一次露营体验。天幕、小椅子、拖车……一个多月前,尹婕就开始在网上挑选装备。“对我来说露营并不会成为长期的活动,所以我买的东西都不算太贵,选择了网上销量高的,好看、能用就行。”从今年入春起,一到周末,尹婕的朋友圈就会被露营刷屏,好像没露过一次营,就算不上成都的“弄潮儿”。

露营地的挑选倒是容易,尹婕在成都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平时下班后,她便会和男友约着在附近的青龙湖湿地公园慢跑,她的首次露营也选在了熟悉的青龙湖畔。

露营的热度居高不下,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预判,端午假期,露营人数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于是,就在假期前一天,《成都市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开放试点方案》顺势而生,不仅公布了足足22 个可供市民选择的露营点位,还要求公园(绿道)主管单位进一步完善阳光帐篷区标识、区域界线、安全须知提示牌等配套设施。

“现在的成都,三分之一的人在露营,三分之一的人在骑行天府绿道,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爬龙泉山看日出。”成都人戏称这是新“铁人三项”。事实上,它们的兴起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兴隆湖为起点

一个周六的傍晚,郑思杰和另外3 个朋友,结束一周的工作后在兴隆湖畔扎起了帐篷。这几个年轻人都在成都科学城内工作,平日里大家要想约在一起相当不容易,他们从早到晚几乎排满了工作。“从一个多月前我们就开始约时间,想聚在一块放松一下。”郑思杰的公司在去年从主城区搬到了科学城,他对兴隆湖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在街头篮球场打过两三场球,球场很漂亮,环境也好,可惜没时间,有时候不加班的话会沿湖慢跑。”

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划定的22个露营点位中,兴隆湖最为特殊。其它点位都有开放时间限制,基本集中在上午9点以后到下午6点之前,有少数公园的露营区域可开放至夜间,但是最晚也不超过晚上11点,而兴隆湖是全时段开放。

“这22个点位本来就是成都市民喜欢去的地方,所以它们可以说是由成都市民选出来的。”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建设管理处处长吴江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兴隆湖具备较为完善的夜间露营配套设施,灯光通宵不灭,“这里还可以购买或租赁各种露营装备,只要愿意,你甚至可以‘打甩手’来兴隆湖露营。”

然而几年前,兴隆湖所在的区域,原本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对兴隆湖的修复、治理、提升工作始于2013 年11 月。作为天府新区特别是鹿溪河重要生态涵养和水利调蓄节点,从规划之初四川省委就对兴隆湖区域作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利用低洼地形特点,壅水成湖。

2018 年2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就在兴隆湖南岸,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兴隆湖,也成为天府新区乃至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起点。

中建西南景观设计院总建筑师陈宏宇见证了兴隆湖的再次蜕变。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和综合场景打造在2018年底开始谋划,陈宏宇作为该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感受了一把“集团军作战”的高强度工作模式。

“天府新区愈发成熟,当时的兴隆湖已不能满足大家对它的期待。这片生态基地需要植入更多的市民参与性。”陈宏宇告诉记者,兴隆湖属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湖泊,还是罕见的河湖不完全分离水系,并非静止湖泊。“治水依然是提升工程的关键。”陈宏宇和中建西南院设计团队会同众多国内行业专家,对场地条件细致梳理后,拿出了最终的设计方案:打造一个生态友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通过“重塑生态、搭建生境、增强体验、完善配套”四大策略呈现“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

“到底怎样治水?治水后能不能对抗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是方案确定期间最为焦灼的一点。”陈宏宇坦言,“兴隆湖在片区乃至成都的地标位置决定了其整个提升过程均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为了让更多优秀的设计师有机会向市民传达设计理念、展现设计成果,我们与相关方联合组织了多场开放性的国际设计竞赛,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成了城市空间的纽带。”

2020年8月,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历时14个月,兴隆湖华丽回归,一举成为成都新地标。路演中心、兴隆长滩、极限运动公园、赛事码头、滨湖街头篮球公园、主题环湖跑道……这些特色场景,大大提升了市民的体验感。“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和老百姓讲兴隆湖水质提升的创新技术意义并不大,提升的目的是让湖泊嵌入城市生活。”陈宏宇说。

并非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公园城市概念提出3个月后,作为技术支撑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的研究机构。

“城市,尤其是老城区,需要被激活。要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让老城区流动起来,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关键所在。”陈宏宇参与了众多新区从无到有的设计工作,但她告诉记者,公园城市建设的有机更新项目更难。“有机更新设计其实就是满足人的诉求。居民习惯了原来的生活场所,如何既保留他们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又给城市带来生机,是破题的关键。”

体验生活是设计师们在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究竟是交通不便,还是缺少居民畅谈的空间,只有真正在那里生活,才能获得正确的设计方向。”陈宏宇说。

初夏时节,紫薇映红。770余米的街道移栽了81株紫薇树,玉林东路成了一片花海。6月25日,“花开玉林 悦见美好”系列活动在武侯区玉林东路拉开序幕。活动以“花开玉林”为主线,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四大维度集中展示国际化市井生活新场景。

邓姐的服装店就在玉林中学对面,平日里一到孩子们上下学的时间,街道总是格外热闹。这天是周末,学生并不多,因为主题活动的开启,玉林东路照样人来人往,还有不少身着汉服、打扮精致的女孩在邓姐的店门前驻足拍照。

邓姐的店在玉林东路,家也在玉林东路,她在这条路上生活了20多年,服装店经历过红火,也经历过低谷。玉林东路改造升级时,她把店内一并装修了,“没想过家门前能变成现在的样子。”

“玉林东路在改造前一共有158家商户,2020年,改造方案还未敲定时,政府本来想让运营公司把所有的商铺都收来,进行统一运营,这样在落实上级指示时,会更方便。”武侯区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孙剑辉回忆道,后来在一次研判会上,武侯区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铺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些店家光靠政府给的租金养不了家。”于是,玉林东路底商的运营模式最终敲定为商家自行运营,由专业团队对他们进行指导。

玉林东路所有商铺外观看起来错落有致,极富美感。不过一开始,挨家挨户地劝说底商们接受设计公司的方案并不容易。“按照设计师原来的图纸,门牌都是凹凸交替的,一家店的门牌刚好轮到凹进去,商家得知后立即表达了强烈不满。”孙剑辉印象深刻,设计师跟商家沟通无果,局里又派人去沟通,“改造是为了让这条路上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它应该是一件开开心心的好事,所以最后我们的设计师还是有所妥协,遵从了商家的意见给他把门牌做到与两边齐平。”

玉林东路是武侯区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缩影,实现了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品质生活、提升区域能级的城市更新目标。除了玉林东路,望平街、大学路、子街巷……无一不体现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精神内核——扎根社区,聚焦人的需求。

针对存量空间,6 月22 日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提出遵循城市传统肌理和历史格局,全面推进以“留改建”为主导的50个片区有机更新,力争完成112个非核心功能项目纾解,以“城市针灸”理念促进老街巷、老院落焕发新生,以“创新创意”方式推动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更新改造,增加开敞空间,形成现代化精致城市风貌。

“公园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低密度、宽马路和大花园,而是寻求人口、产业、规模合理优化,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新形态。”孙剑辉向记者介绍,华西坝片区城市有机更新是武侯区接下来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这个片区要打造成一个高端医美产业创新区、公园城市健康新社区和百年华西人文活力区。”

公园城市成未来竞争优势

为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避免千园一面,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成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

陈宏宇也是交子公园的设计执行总负责人,交子公园是她最有感触的项目之一。“它的设计走在了规划和时代前面,是真正的公园综合体,也符合未来公园城市倡导的无界概念。”交子公园的设计总体定位为交子城市会客厅,与交子公园东西绿轴共同构成片区十字绿芯生态骨架,在陈宏宇看来,这正是公园城市的未来形态,这里保留了原生大树,与远期TOD 无缝衔接、立体成势,和交子双塔等地标性建筑遥相呼应。

除了交子公园,成都最能体现“无界”感的项目非天府绿道工程莫属。

今年初,全长约100 公里的绕城绿道初步贯通,形成环城生态公园,它是规划里程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绕城绿道旁树木成荫,鲜花簇拥,跨经12个区,沿途建有78个“一桥一景”景观桥梁,将桂溪生态公园、青龙湖、锦城湖、悦动彩林、蜀道通衢等121 个特色生态公园串联起来,仿佛给成都戴上了一条“翡翠项链”。

“公园与公园之间是相通的,即使碰到车行道路阻断,也有桥梁横跨相连。”今年67岁的贾平原来在某高校教学,一向热爱骑行的他自绕城绿道初步贯通后,已体验了好几个全程。

“骑这条绿道,时速不该太快,就要慢慢骑,观赏周围的风景。”贾平骑完一圈几乎要花上10个小时,净骑行时间其实只有一半,另一半时间用在了打卡拍照和就地休息上。

绕城绿道只是天府绿道“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体系中的“三环”之一,核心“一轴”则是锦江绿道,作为区域级绿道,北起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南至双流区黄龙溪古镇南,长达240公里。

岳艺高考结束后来到成都旅游,“夜游锦江”在她的旅游计划之中。岳艺在望江公园对面的石牛堰码头登上花舫船,顺着锦江从真正的老九眼桥下穿过,到达东湖公园后,再掉头返航。沿途两岸绚烂夺目的光影秀以河堤为画布徐徐展开,串联起春熙路、太古里、水井坊核心商圈,令她赞叹不已。

“夜游锦江,过去想都不敢想。”贾平作为“老成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

2019年4月,“夜游锦江”从愿景变成了现实,此后,航行路线不断延长。泛舟锦江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作为锦江绿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锦江水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大家有目共睹的是,绿道改变了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成都天府绿道文旅集团工作人员钟昕怡告诉记者,绕城绿道的“走红”比想象中更快一点,“人天生向往自然,疫情或许催生了人们对绿色空间的渴望。”

截至目前,成都“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公园项目已建成88个,全市新增绿地2250亩。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赋予这座城市下一阶段的使命: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走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城市竞争已转向宜居生活、人文特性的竞争,城市宜居性越强,对人口吸引力越大,整体活力水平就越高。”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再次站上了历史潮头,加快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未来之路。

猜你喜欢
兴隆玉林绿道
王玉林作品
绿道上的“风景”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赵玉林藏石欣赏
特别的生日礼物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我要飞翔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