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减排途径

2022-07-06 12:04严圣吉尚子吟邓艾兴张卫建
作物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硝化氮肥农田

严圣吉 尚子吟 邓艾兴 张卫建

(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00081,北京;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100081,北京)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氧化亚氮(N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也是在大气中留存时间最长的温室气体,其百年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CO2)的273倍[1]。全球人为N2O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显著增加,其中大部分与作物生产及氮肥施用[2]有关。农业源N2O排放占全球人为N2O排放总量的60%以上,其中农田排放约占30%[3],我国农业源N2O的相应排放占全国人为总排放的70%以上[4]。要在21世纪末将地表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1.5℃以下,全球需在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因此,在多种CO2减排措施不断涌现的同时,N2O等非CO2温室气体减排也成为国际关注的新焦点[5]。目前全球有超过130个国家设定了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时限,多集中在2045-2070年[6]。我国于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7]。虽然我国碳达峰主要是CO2,但碳中和包括非CO2温室气体。在占全球不足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等条件下,我国保障了世界约20%人口的粮食供给[8],其中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投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8年,我国氮肥用量与1979年相比增长幅度约240%[9]。大量研究[2,10]证明,氮肥不合理施用是导致农田N2O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非CO2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压力剧增,以及国内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等行动的深入推进,在粮食安全前提下,开展作物生产的农田N2O减排,急需区域针对性强的农田N2O减排策略与技术指导。

虽然关于N2O排放的关键过程、主要机制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农田N2O排放及针对性减排的综合研究仍不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研究[11]发现硝化作用是森林土壤N2O排放的关键来源,并且其排放通量主要与气温相关。曹文超等[12]综合论述了土壤N2O产生的各主要途径及其调控因子对N2O排放的影响,但在减排途径等方面仍探讨不够。也有一些关于农田N2O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方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侧重施氮量[13]、秸秆还田方式和生物炭[14]等单一或交互影响因子等方面,在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等方面仍梳理不够。另外,关于我国农田N2O排放特征方面,Zou等[15]通过模型模拟加入降水量和氮肥施用量等空间数据库,估算了1980-2000年全国农田N2O的直接排放量;李艳春等[16]估算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量,分析了该省排放的年代变化;张凡等[17]分析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N2O排放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但是在全国层面,尤其是基于单位作物播种面积的排放特征研究尚缺,不利于农田N2O减排技术途径的科学规划。为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的变化趋势,并量化分析我国农田N2O排放的时空特征;之后,在进一步明晰我国农田N2O排放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田N2O减排策略与途径以及支撑N2O减排的科技与政策创新建议,为我国农田N2O减排的行动方案制定和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关于我国农田N2O排放估算和氮肥施用分析的数据资料主要包括2001-2018年全国各省所有作物播种面积和氮肥施用折纯量等数据,均从国家数据中心(http://data.stats.gov.cn/)获取,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暂未列入。氮肥量按照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46.6%计算,复合肥按照15% N-15% P2O5-15% K2O含量计算[18]。

1.2 计算方法

农田N2O排放等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氮输入量乘以其相应的N2O排放因子。计算公式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19]:

式中,EN2O为农用地N2O排放总量(万t);N输入为作物生产过程氮输入量(万t);EF为对应的N2O排放因子(kg N2O-N/kg N输入量)(表1)[19]。仅考虑由农用地当季氮输入引起的N2O排放,暂未考虑由大气氮沉降和氮淋溶径流损失引起的N2O排放。其中当季输入的氮仅考虑化肥氮的投入,暂未考虑粪肥和秸秆还田的氮投入。

表1 各作物种植区N2O排放因子Table 1 N2O emission factors of different crop planting regions kg N2O-N/kg N输入量 kg N2O-N/kg N input

1.3 文献收集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关键过程与影响因子,以N2O排放、机制和影响因素等为主题,全面搜集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各类论文和Web of Science在线期刊等资料,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农田N2O排放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已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进一步明确我国农田N2O排放的关键过程、主要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并针对我国区域作物生产的N2O排放特征,制定N2O减排的技术途径与方向。

2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及N2O排放的时空特征

2.1 农田氮肥施用的时空特征

氮肥施用是影响农田N2O排放高低的最关键因子。从时间上看(图1a),我国农田单位播种面积的氮肥用量在2001-2007年呈明显递增趋势,而后保持相对稳定,2014年后出现下降趋势,但2018年农田单位播种面积的氮肥用量仍高于2001年;各区域的农田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达最高点的时间不同,但在2018年均呈下降趋势。在2001-2018年,不同区域农田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总体来看,华南地区的上升趋势最明显。在农田氮肥利用现状上(图1b),2018年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最高值华东地区的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达1.43t/hm2,最低值东北地区的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为0.44t/hm2,相差约3.3倍。

图1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的时间(a)和空间(b)特征Fig.1 Temporal(a)and spatial(b)characteristics of N application rate in farmland of China

2.2 农田N2O排放的时空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田N2O排放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状态(图2a)。直到2015年农田N2O排放达到最高点,而后逐渐开始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农业农村部启动的“减肥减药”双减行动在各地区均卓有成效,但2018年农田N2O排放仍高于2001年。除华东地区外,各地区农田N2O排放均呈增长趋势,直到2010或2015年才有所下降,但依旧高于2001年。近年来,华东地区农田N2O排放呈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其农田N2O排放(与2001年相比)下降约15%。在2001-2018年,不同地区农田N2O排放均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2018年单位播种面积N2O排放以华东地区最高,达7.3t CO2-eq/hm2,其他区域高低依次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图2b),华中地区最低(2.1t CO2-eq/hm2)。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和外界碳氮投入的相互作用,使得农田N2O排放形成南高北低的趋势。

图2 我国农田N2O排放的时间(a)和空间(b)特征Fig.2 Temporal(a)and spatial(b)characteristics of N2O emission from farmland of China

3 农田N2O排放的关键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1 农田N2O排放的关键过程

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约占全球人为排放的30%左右,主要来自旱地系统,由于稻田系统水稻生育期内多处于淹水厌氧条件,N2O排放少[20]。现有研究表明,土壤N2O产生的关键生物学途径主要包括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以及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图3a),而农田N2O排放的2/3以上来自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21],其中反硝化作用被认为是农田N2O排放的最主要过程[22]。

硝化作用是指硝化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土壤中由氮肥水解、有机质矿化和生物固氮等产生的氨气(NH3)或铵盐(NH4+)氧化成亚硝酸盐(NO2-)或者硝酸盐(NO3-)的过程。其中,在NH4+氧化成NO2-过程中,为避免NO2-在细胞中累积,亚硝酸盐还原酶(NiR)将NO2-还原为N2O[23]。反硝化作用是指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下,由反硝化菌将NO3-经过中间产物(NO2-、NO、N2O)还原成氮气(N2)的过程。其中,N2O还原酶(NOS)可能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抑制,或土壤中原本就缺乏NOS,无法将N2O还原成N2[23]。

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是指硝化微生物将NH4+氧化成NO2-,这个阶段属于硝化过程的前半部分,不同点在于NO2-进一步还原成NO、N2O和N2,这个阶段属于反硝化过程的后半部分。由于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中仅由氨氧化微生物或古菌参与,并无NO3-的生成,从而区别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24]。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是指在微生物(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作用下将NO3-经过NO2-还原成NH4+的过程,常伴有NO2-的短暂累积以及N2O的生成[25]。

3.2 农田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影响农田N2O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外界碳氮投入、作物因素、土壤性质和气候因素等(图3b),其中氮肥施用和作物吸收对农田N2O排放的影响最突出[2,26]。

图3 土壤N2O排放的关键过程(a)和主要影响因素(b)Fig.3 Key processes(a)and influencing factors(b)of soil N2O emissions

不同的外界碳氮投入,例如氮肥、秸秆等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存在不同影响。其中,外源氮添加诸如施肥和大气氮沉降等,可快速提高土壤NH4+和NO3-含量,从而显著增加N2O排放[26]。秸秆和有机肥等有机物料添加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健康的良好农田管理措施。秸秆施入后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碳、氮有效性及土壤通气性进而间接影响土壤N2O排放[27]。多年来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外界有机物料投入增加,作物品种也不断更新换代。生产力和氮吸收能力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降低土壤N2O排放,这与土壤中较多的氮被吸收和较少的有效氮可被微生物利用有关[28]。同时作物合理轮作倒茬和保护性耕作等耕作措施也是影响农田N2O排放的重要因子。

土壤特性主要通过影响N2O产生或排放的中间过程进而影响农田N2O排放。土壤水分含量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通气性,进而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进行以及N2O在土壤中的传输和向大气的扩散[29]。土壤pH可直接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调控农田N2O排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降低,其活性受到抑制而无法进一步将N2O还原成N2,导致N2O累积增多[30]。土壤温度则主要通过控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来影响土壤N2O的产生[29]。氧气(O2)浓度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而间接影响土壤N2O排放的生物学过程。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及含氧量[31],间接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相关的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土壤N2O排放。

大气CO2浓度和气温升高以及极端降水频率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农田N2O排放。通过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发现植物生长量和根系分泌物增加,进而影响微生物活性,促进不完全反硝化的增加,提高了N2O:N2排放比,从而促进N2O排放[32]。大气温度及降水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间接影响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影响农田N2O产生的微生物学过程。

4 我国农田N2O的减排途径分析及行动建议

4.1 农田N2O减排的可行途径

依据农田N2O排放关键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农田氮肥施用和N2O排放特征,在选用氮高效利用及低土壤N2O排放的作物品种前提下,我国不同区域农田N2O减排可考虑选用绿色生态施肥技术。诸如配方肥深施、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或绿肥替代化肥等技术途径,通过氮肥增效或有机替代等措施实现减量施用,显著降低土壤N2O排放。在农田氮肥施用量和N2O排放较高的地区,可依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肥特性,优化施肥时间与方式。例如,在华东地区,由于作物生长前期需肥量少,可调整N、P、K的施肥比例,分次撒施,以及选用长效氮肥和缓控释肥等,通过科学施肥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进而降低农田N2O排放[26]。而在华北等蔬菜广泛种植或水分调控程度高的地区,可通过合适的土壤水分以及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措施,改变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土壤通气性和O2浓度等,影响硝化和反硝化菌的活性[33],进而影响土壤N2O排放。已有研究[34]表明,不同灌溉管理措施下,水肥一体化的滴灌(与传统灌溉相比)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了农田N2O排放。与此同时,适宜的作物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制度与方式也有利于降低农田N2O排放。在适宜的地区,通过种植氮吸收能力较强的作物品种,农田土壤中铵和硝酸盐的供应量减少,降低了N2O生成的底物浓度,有利于降低N2O排放[28]。在作物多熟种植地区,依据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采取粮食作物与绿肥或豆科作物进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豆科作物的布局,减少化学氮肥施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5]。在作物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耕作(尤其针对土壤退化严重的地区)也是降低农田N2O排放的途径之一。已有研究[36]表明,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相比,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储量和提高土壤生产力,进而减少农田N2O排放。由于稻田是甲烷(CH4)产生和排放的重要源,在降低农田N2O排放的同时不能以增加CH4排放为代价,应考虑减排技术的综合温室效应。

在考虑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技术等的同时,一些减排产品,诸如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等也可以起到明显的N2O减排效果。其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可以直接抑制土壤中NH4+向NO3-的转化,从而抑制土壤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的N2O[37]。目前常用的硝化抑制剂包括双氰铵和3,4-二甲基吡唑等。外施生物炭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量[38],而且可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影响农田N2O的排放。如生物炭通常具有高C/N比,并含有小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其多孔的结构适宜微生物生长并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固定,进而减少氮素有效性,降低土壤N2O的排放。另外,生物炭具有碱性特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提高土壤pH,抑制土壤N2O的产生,降低其排放[39]。

4.2 农田N2O减排的行动建议

考虑到农田排放的非点源性,且存在持久性、不确定性和精准监测难等问题,需发展简单易行且适用范围更广的农田减排理论和技术,创制更为完整的监测评价体系,以及建立农田减排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政府进行适度干预,推出可持续的碳减排激励和碳排放约束措施的同时,激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共同促进碳减排。科技和经营方式等需要创新,在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完善农田N2O减排技术措施,构建相对简单易行的减排行动方案,提高小农户的绿色低碳意识和组织化程度,发展绿色低碳作物生产模式[40]。另外,创新智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升作物生产系统的气候韧性,完善计量、监测和评估方法,也可以助力农田N2O减排行动。

5 小结

农田N2O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反硝化作用是影响农田N2O排放最主要的生物学过程。我国自2001年开始,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和农田N2O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于2014和2015年开始下降,其中,华东地区的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用量一直处于最高水平。氮肥施用是影响农田N2O排放最关键的因子,因此,施肥量最高的地区农田N2O排放量也高,例如华东地区。这些地区可选择调整氮肥施用比例、时间以及施用缓控释肥等,达到降低农田N2O排放目的。不同地区农田N2O排放各异,主要受气候、地理和生产技术等影响,应选用适宜的绿色生态施肥等N2O减排措施,包括利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方式调控土壤水分、选择低排放作物品种、与豆科绿肥作物等轮作或休耕等保护性耕作,以及水肥一体化和配方肥深施等化肥增效减量技术。稻田N2O排放不能以增加CH4排放为代价,要实施综合减排措施。

不同区域因作物种类和施肥现状不同,应采取相应的化肥增效或替代减量的减排原则。东北地区的重点是控氮、减磷及稳钾,并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开展粮豆轮作,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缓控释肥等;黄淮海地区的重点同样是减氮、控磷和稳钾,补充中微量元素,采用种肥同播、机械化深施和水肥一体化等措施;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稻作区要适当减氮、控磷和稳钾,并配合施用硫、锌和硼等中微量元素,推广配方肥、有机肥替代和冬季种植绿肥等措施,并利用钙镁磷肥、石灰和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西南地区注意稳氮、调磷和补钾,配合施用硼、钼、镁、硫、锌和钙等中微量元素,以及秸秆还田、沼肥及畜禽粪便合理利用、冬季种植绿肥等措施;西北地区的增效减量施肥原则是以水定肥、以肥调水,稳氮、稳磷、调钾的同时,配合施用锌和硼等中微量元素,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和水肥一体化等措施[41]。

猜你喜欢
硝化氮肥农田
氮肥追施量及追施间隔对设施黄瓜生长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应用分析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提高同时硝化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NDN)硝化及单级生物脱氮效率的研究
论水稻生产中氮肥追施技术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朝阳县大白菜裸地栽培配方施肥效应探讨
黑板像农田
浅谈污水中脱氮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