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

2022-07-06 03:15李金刚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血脂胰岛素血糖

李金刚

十堰市郧阳区中医医院检验科,湖北十堰 442500

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原因和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具有密切联系, 发病机制当下尚不完全明确, 根据胰岛素的缺乏情况又将其分为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 其中以2 型糖尿病的患者数量居多[1]。我国作为糖尿病发生率较高的国家,在相关研究中显示,>60 岁且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中,2 型糖尿病的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同时高龄患者往往存在合并脂代谢异常的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自身对患者不会带来较大的威胁,但若无法将血糖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 其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2]。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 定期检验血糖及血脂水平有利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从而便于临床给予相应的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上述指标进行检验,能够及时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在诊断中提供可靠依据,进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该文为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检测的应用价值, 故选择2020 年 6 月—2021 年 6 月间收治的 100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110 名正常人,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血糖、血脂检验,分析该检验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110 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 67 例,女 33 例;年龄 60~77 岁,平均(68.32±5.21)岁。 对照组男 74 例,女 36 例;年龄 60~74 岁,平均(67.78±5.53) 岁。 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人员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 a(Lpa)、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进行检验, 使用罗氏cobas702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 已糖激酶法测定 FPG,酶比色法测定 TC、TG、HDL-C、LDL-C,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Lpa, 全自动糖化蛋白分析仪测定HbA1c。 要求所有受检人员检验前1 d 禁食,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 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受检人员的 FPG、TC、TG、HDL-C、LDL-C、Lpa、HbA1c 指标差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进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 FPG、TG、LDL-C、HbA1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 TC、Lp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受检人员的检验结果对比()

表1 两组受检人员的检验结果对比()

指标 观察组(n=100) 对照组(n=110) t 值 P 值FPG(mmol/L)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Lpa(mg/L)HbA1c(%)9.47±5.57 4.40±1.16 1.78±0.96 1.12±0.34 2.72±0.98 4.93±0.44 8.47±2.09 5.63±1.28 4.28±0.78 1.40±0.53 1.31±0.30 2.49±0.60 4.91±0.42 5.85±0.39 7.030 0.886 3.593 4.301 2.071 0.336 12.905〈0.001 0.376〈0.001〈0.001 0.039 0.736〈0.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较高[4]。 2 型糖尿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葡萄糖及脂肪代谢紊乱、 血浆葡萄糖水平上升等,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葡萄糖代谢紊乱的特征为葡萄糖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组织的利用率降低,或肝糖原输出过多, 脂肪代谢紊乱的特征是因为血脂水平的上升,损伤了胰岛β 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降低, 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和血浆清除总胆固醇降低,影响脂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促使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水平上升,由此说明,高总胆固醇血症是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主要表现之一[5]。

HbA1c 的形成过程是不可逆的, 主要由血浆葡萄糖的浓度以及作用时间决定, 其血液中的水平和检验前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具有对应联系,且不会受到运动、摄入、药物以及血糖变化的影响,可以客观地表达机体中血糖的平均水平和变化情况[6]。当下在国际中对HbA1c 水平进行检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在相关研究中显示, 若患者血液中的TG、FPG 水平上升,也会影响HbA1c 水平,由此可以证明,TG 水平上升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对HbA1c 水平进行检验,可以在诊断以及治疗中发挥有利作用。 Lpa 是机体血液中和纤溶酶高度同源的特殊脂蛋白,能够抑制纤溶酶原的纤溶作用,从而促使血栓发生[7]。 Lpa 水平的上升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冠心病等的明确相关因素,当下已经认定Lpa 上升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且能够影响斑块的发生[8]。 结合该研究结果显示,在2 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HbA1c、FPG、TG、HDL-C、LDL-C 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情况。在正常情况下, 健康人群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均低于2 型糖尿病患者, 也是对糖尿病实施明确诊断的主要指标。但需要明确的是,患者的血糖变化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对于HbA1c 而言, 其能够明确患者2 个月中的血糖变化情况,且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9]。

在血脂方面,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由此得知,对血脂指标进行检验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可靠措施[10]。 在有关资料中显示,若糖尿病患者机体血液中存在血脂水平上升, 则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故应当在早期实施药物等支持治疗,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影响,保证生命安全[11]。 导致血脂水平处于异常状态的因素主要是当糖尿病发生后,血糖代谢功能处于异常状态,使得血液中脂类物质淤积,对血脂水平造成影响,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TC、TG、LDL-C 是反映血脂变化的可靠指标, 当TC 和LDL-C 处于上升或下降的异常状态时,说明此时患者存在较大的风险发生心脑血管粥样硬化和肝病,而LDL-C 是促使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HDL-C 则是具有良好的抗粥样硬化作用,若患者的HDL-C 水平降低,证明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随之上升,应当早期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12]。 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在2 型糖尿病患者的检验工作当中,若检测血糖、血脂水平,可以在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中提供有效信息,从而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提高诊断效能和治疗效果。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对血糖和血脂水平进行检验,有利于评估疾病的类型,从而早期获取明确的诊断信息,以此开展针对性治疗方案,根据血脂的变化情况, 可以积极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3]。 在2 型糖尿病患者进餐之后,脂类微粒会堆积在血液中,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影响冠心病的相关因素。 在一项长时间的研究中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胰岛功能异常,胰岛素的分泌量呈现降低或不分泌的情况, 从而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并且在血糖浓度较高的状态下,无法进行分解和利用, 最终在血液中以血脂水平上升的情况呈现,对血脂指标进行检验,有利于2 型糖尿病的诊断。 在LDL 方面,因为糖尿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胰岛素长期处于缺乏状态, 会影响血浆脂蛋白的水平变化, 若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LDL-C 发生异常的情况也越少, 而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来说, 胰岛素缺乏情况也会更为严重, 使得TC、TG 指标呈现上升情况, 而LDL-C 也会呈现上升的趋势[14]。 基于当下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合理控制血糖变化成为抑制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因此在生活当中,建议糖尿病患者注重饮食结构,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按时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 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血糖的控制有积极影响,从而促使血脂水平处于正常状态。在2 型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心理、运动以及饮食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 故需要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且全面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FPG、TG、TC、LDL-C、HbA1c 指标会受到胰岛素的水平所影响。故无论是在糖尿病的诊断还是糖尿病的治疗中, 对血脂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进行检验, 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做到有效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点关注。

猜你喜欢
血脂胰岛素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你了解“血脂”吗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